曾 敏
(六盤水市鐘山區水利局,貴州六盤水 553000)
鐘山區礦區水土流失治理初探
曾 敏
(六盤水市鐘山區水利局,貴州六盤水 553000)
礦區;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鐘山區
鐘山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分布點多面廣。在對礦產資源儲量、開采情況及破壞水土保持設施情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①基巖裸露區域采用覆土整治復墾或恢復植被進行治理;②礦區廢棄的渣場、礦場可采用工程、植物及土地防滲與整治等相結合的措施進行治理;③崩塌、沙化、退化地段及受粉塵污染等危害的區域采取植物措施治理;④沉陷地段通過推土回填平整后可作為農業用地,也可采取挖深墊高的辦法將其改造為池塘或人工湖。同時,還提出了提高礦區干部職工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認真貫徹落實水土保持法的礦區水土流失治理保障措施。
鐘山區是六盤水市政府駐地,為六盤水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分布點多、面廣,已探明儲量的有 20余種。由于歷史原因,礦區群發性無證開采、亂采濫挖現象突出。礦產開采除直接破壞地表、地貌,侵占土地外,排出的廢渣也侵占了大量土地,導致礦山周圍耕地面積減少,尤其是地下開采引起地表陷落,改變了地下水的循環狀況,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動態平衡系統遭到破壞。同時,由礦山廢棄物堆積引起的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甚至引發潰壩、泥石流,使生態環境、流域水環境遭到破壞,礦區村民的生活生產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鐘山區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原過渡的梯級大斜坡地段,以山地為主,地處東經 104°30′— 105°10′、北緯 26°26′— 26°53′之間,國土面積 476 km2,海拔 1 450.3—2 900.3 m,西北高、東南低。年均氣溫 12.5~13.1℃,年降水量 1 092.3~1 251.7 mm,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5—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 80%以上。土壤以山地灌叢草甸土、黃棕壤、石灰土為主,且多呈微酸性,p H值介于5.5~7.5之間。植被以常綠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及闊葉落葉林為主,森林覆蓋率 30.4%。
鐘山區轄 9個鎮(鄉、街道辦事處),總人口 4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14.68萬人,農民年人均純收入 2 453元。全區農業用地 17 132.4hm2,林業用地 19 164.3hm2,牧業用地1 378.3 hm2,建設用地 6 215 hm2,未利用地 3 710 hm2。全區現有耕地14 000 hm2,其中坡度≤25°的 12 357 hm2,介于 25°—35°之間的 1 453 hm2,≥35°的有 190 hm2。全區石漠化耕地面積 2 788 hm2。
(1)礦產種類較多、總量大。目前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 20余種,主要有煤、鐵、鉛、鋅、石灰石、硅石、瑩石等。煤炭探明儲量 15.36億t,煤種齊全,分布相對集中。鉛鋅礦探明儲量 178萬 t,鐵礦石儲量 2.5億 t,非金屬礦產的冶金輔料(冶金用白云巖、熔劑用灰巖、水泥配料用砂巖)和建筑材料儲量豐富、品質優良。
(2)礦產資源分布廣泛,但主要礦產資源相對集中,有利于規模開采。
(3)主要礦產儲量大,質量較好,基本符合工業要求。
(4)共(伴)生礦產礦床較多,富礦少、貧礦多,開發利用困難。
鐘山區境內共有礦產開采企業 106家,礦業從業人員 10.6萬人,其中國有企業 12家、地方企業 94家。按礦種分,煤礦企業 41家,鐵礦企業 1家,鉛鋅礦企業 4家,其他礦種企業 60家。全區礦界范圍內的土地總面積5 747.28 hm2,其中煤礦4 678.7 hm2、鐵礦 320.4hm2、灰巖 398.45 hm2、鉛鋅礦 349.73 hm2;按地類分,有林地 851.59hm2、灌木林地 788.12 hm2、未成林造林地 884.97 hm2、無立木林地 83.61 hm2、宜林地 209.96 hm2、非林地 2 297.91hm2、礦山生產用地 631.12 hm2。
全區因開礦破壞水土保持設施面積 5 116.16 hm2(包括地面剝蝕面積、廢棄渣場面積以及專為開礦的礦山道路面積等),其中挖損面積 3 010 hm2、占壓面積 71.93 hm2、土地退化面積181.4hm2、發生地質災害面積 1 852.83hm2。礦產開采間接影響范圍,比如礦產開采引起的沉陷、沙化、退化地及受粉塵污染等危害區域的面積有 1 935.69hm2。
據最近一次遙感調查數據,鐘山區水土流失面積 196 km2,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礦區開采造成的,土壤侵蝕模數為 2 738 t/(km2· a)。
不同礦區,水土流失特點不盡相同。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適地適樹”原則,采取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農耕措施相結合,配以土地防滲與整治等措施治理礦區的水土流失。
對基巖裸露區域可采用植物措施或農耕措施治理。對基巖裸露、較平緩且取土又方便的區域,可采用全面覆土方式治理,覆土后根據用地需要再確定利用方向;取土條件較差的,可采用人工修筑種植穴進行客土造林方式治理。對基巖裸露嚴重、裸露地又陡峭的區域,可選用具有吸附能力的藤蔓植物進行綠化。
治理后若作為林業用地,則要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耐貧瘠、抗旱的樹種,喬木可選擇刺槐、華山松、滇柏、圓柏等,灌木可選擇油麻藤、爬山虎等。造林密度應根據地形、地貌特征做相應調整,但不宜超過 6 000株 /hm2。若作為牧業用地,則要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草的原則,選種本地適應的黑麥草、三葉草等。
渣場是指固體廢棄物的存放場所,如排土場、矸石山、貯灰場、尾礦庫、各類棄渣棄土的堆放場地。
對于渣場的治理,總體上可采用工程、植物及土地防滲與整治等相結合的措施進行。具體來說,對可能造成滑坡、塌方的渣場,改造時應先修建攔擋、截排水設施或其他穩定邊坡工程;對易產生降雨淋溶污染的尾礦、尾沙、赤泥等的堆放場地,必須嚴格布設防止徑流外泄、滲漏措施,對毒性較大的棄渣必須包埋或做其他必要的處理后再進行土地整治。植被恢復時除可采取客土(即覆土)造林、種草方式外,還可采用鋪生態植被毯方式恢復植被。造林時通常采取人工播種和栽植相結合的方法,喬木可選柳杉、楓香、青岡、麻櫟、女貞等,灌木可選夾竹桃、火棘等,草本植物可選黑麥草、三葉草、香根草,也可采用藤蔓植物如爬山虎等。對廢棄礦場的改造和治理可參照渣場的改造方式。
容易崩塌區域一般地勢較高、植被稀少,可采取植物措施進行治理。選擇適合本地深根性、淺根性樹種混交造林,在土質較好的地方可種植云南松、柳杉等,在土質較差的地方可種植華山松、光皮樺等既耐干旱瘠薄又保持水土的樹種;灌木可選生長快、萌芽力強、能快速成林的品種,如紫穗槐等。播種、植苗均可,宜適當密植,以保持水土。崩塌區域的地勢險峻,治理過程中要注意安全,有條件的可采取飛機撒種。
對有沉陷地質災害的礦區,應準確預測沉陷的范圍、深度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已形成的沉陷地,若為山地則可采用植物措施以預防或減緩再沉降,若為凹地則可根據其深度來確定治理措施,具體為:沉陷深度小于 1 m的,推土回填平整后作為農業用地;沉陷 1~3 m的,可采取挖深墊高的辦法,挖深段可蓄水養魚、種藕,墊高段可作為農業用地。凹地回填成本較高,若有條件,則可改造為蓄水池用來養魚,或結合周圍地形、綜合規劃進行人工景觀設計。
土地沙化、退化,主要是井下作業降低土壤含水量引起的,可參照上述恢復植被的方式進行治理。粉塵主要是選礦、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可采用改進生產工藝、在礦區種植大量抗污染的樹種(如滇柏、女貞等)進行治理。
一是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以及水土保持法頒布紀念日,廣泛深入地宣傳水保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水土流失、生態破壞的危害及水土流失治理、生態建設取得的成效。二是加強對礦區領導干部、職工的水土保持及可持續發展知識培訓。通過宣傳和培訓提高礦區干部職工的水土保持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激發他們珍惜、保護水土資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進礦區水土流失的科學治理。
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首先要加強對礦區現有水土保持設施的保護;其次要認真貫徹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報、審批和落實率。
S 157.2
C
1000-0941(2011)01-0063-02
曾敏(1964—),女,重慶市人,高級工程師,學士,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0-09-21
(責任編輯 孫占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