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渝媛 長慶油田第五采油廠
新技術引領姬塬油田迅速騰飛
蒲渝媛 長慶油田第五采油廠
姬塬油田是長慶油田第五采油廠的主力油田,它包括馮地坑作業區、麻黃山作業區、堡子灣作業區所管轄的油水井。該開發層系為侏羅系延安組的延3、延8、延9、延10和三疊系延長組的長1、長2、長4+5和長6油層,試采長8油層。經過幾年的努力,管理加科技引領姬塬油田迅猛發展,為2007年實現年產百萬噸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此,可以用一句話說——新技術引領姬塬油田迅速騰飛。
姬塬油田屬多層系開發區域,地質狀況復雜,為了實現長期穩產上產目標,第五采油廠將科學技術攻關作為服務原油生產的一項重點工作,采用項目化管理的模式,實現科技成果盡快轉換為生產力。
以老油田穩產和姬塬油田資源儲備為出發點,從油田地質開發方面,加大對姬塬油田特低滲油藏注水開發技術對策研究、侏羅系油藏高效開發技術界限研究和老油井油藏高效開發技術研究,通過開展以上研究,掌握了解決姬塬油田遞減問題的“金鑰匙”,為高效開發、管理姬塬油田提供了“法寶”;同時開展姬塬油田勘探評價目標區優選,通過區域地質研究、成藏規律和沉積相研究,為姬塬油田發展尋找新的資源區。
在采油工藝技術方面,圍繞井筒治理開展系列技術攻關,解決老油田穩產的瓶頸問題。針對姬塬油田油層埋藏深、多為定向井的實際,狠抓老井井筒綜合治理,不斷完善“八防一降”配套工藝技術,延長油井檢泵周期。同時大力開展深井、大位移井配套工藝技術研究,從源頭上狠抓井筒配套工藝工作,利用定向井優化設計軟件,優化油井投產設計,完善定向井優化設計軟件中超深井和大位移井設計模型,使大位移井和超深井桿柱組合和扶正防磨技術更加科學、合理。
總結這幾年姬塬油田在技術創新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1、強化油田注水管理,完善注水工藝配套,夯實油田穩產基礎
隨著油田規模不斷擴大,新技術也不斷引進和創新,總結這幾年的技術,在注水方面,主要采用的新工藝有:水井投注嚴格按采油工程方案執行;完善注采井網,夯實油田穩產能量基礎;狠抓注水基礎管理,確保注夠水,注好水;實施措施增注,改善吸水能力,提高配注合格率;完善注水系統、采出水回注系統。
2、加強群式大井組配套技術應用,延長油井免修期
主要技術有:完善群式大井組配套工藝技術;規范管串附件的使用;防偏磨技術;整井筒防脫技術;清防蠟技術等。
3、優化措施工藝,提高單井產量技術
主要有:常規壓裂工藝技術;暫堵壓裂改造技術;多級充填壓裂工藝技術;縫內轉向壓裂技術;硝酸粉末深部酸化技術;酸性壓裂液體系試驗技術等。
4、優化布井技術
姬塬油田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依托井組密閉增壓技術、集輸半徑界定技術,形成了以聯合站為中心,接轉站為骨架,增壓點為補充的二級布站模式。實施中井口回壓控制在2.0MPa以內,不加熱集輸半徑控制在2.5Km以內。同時采用插輸技術,實現多站同管輸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樹枝狀串管流程,姬二轉與姬二加,姬一增和姬三增使用同一條輸油管線。
5、功圖法計量技術
推廣應用成熟的功圖法計量技術,截止2009年5月底,姬塬油田共計建設功圖法計量系統數據處理點11座,油井397口,經現場應用,油井計量誤差可控制在10%以內,基本上滿足油井計量需要。同時對其功能進行擴充, 耿19區塊實現了從單井—井區—作業區—廠部四級網絡油井實時分析診斷。
6、叢式井單管集輸工藝技術
配套功圖計量技術,全面推廣應用了叢式井單管不加熱密閉流程,每萬噸產能建設投資節省了資金。
7、伴生氣綜合利用技術
井口套管氣回收:在普通從式井組采用定壓閥回收套管氣,在大井組采用集氣管線回收套管氣。
油氣混輸:部分增壓點采用油氣密閉混輸方式,目前全廠共有油氣混輸泵4臺。
油氣分輸:部分增壓點和接轉站伴生氣采用分輸方式,與油管線同溝鋪設至聯合站集中處理,目前姬塬油田北區已建姬二轉—姬一聯、姬4增—馬家山脫水站—姬一聯、姬三轉—馬家山脫水站—姬一聯等主要集氣干線。
8、油氣水三相分離技術
截至目前,姬塬油田共計投運三相分離器6臺,經過3個月的調試和運行,凈化油含水<0.3%,采出水中含油<150m g/L,達到了設計要求。
9、樹枝狀干管穩流閥組智能配注工藝
全面推廣了樹枝狀干管穩流閥組智能配注、活動洗井工藝技術,到目前共計推廣應用穩流閥組66個,水井153口,其中2006年建設穩流閥組46個,水井95口。
10、采出水處理工藝技術
采出水規模較大的系統,推廣應用了成熟的一級除油二級過濾采出水處理工藝。
采出水規模較小的系統,應用了一級除油處理工藝。
一級除油、二級過濾并配套殺菌、防腐,確保了采出水水質達標,有效回注率100%
11、清水精細過濾及預處理技術
由于姬塬地區注水站來水多為水源井直供,清水含沙量較大,注水站精細過濾器堵塞頻繁,為此在姬一注和姬二注采用了兩級過濾,提高了過濾系統的效率。
12、自控技術
姬一聯、姬二聯和姬塬輸油站建成了站內自控系統,實現了生產數據的自動采集、集中監控。黃9井區實現了從單井—井區—作業區—廠部四級網絡監控系統。
總之,姬塬油田開采過程中,凡油田公司及其他油田采用的新工藝、新技術都被推廣和應用,同時,還結合姬塬油田的特點,獨創了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所以可以說,加強管理出“真金”,強化科技添“重金”。
1、深化地質研究,促進姬塬油田快速發展
姬塬油田在砂體展布不清、構造不清、無探明儲量的情況下,以滾動建產為主,發展一個大油田,一舉成為長慶油田公司、乃至股份公司上產的主戰場,這和地質研究所全體人員的努力分不開。
姬塬油田勘探開始于1968年,期間經歷了5次不同規模的勘探,均未有大的突破,2001年第五采油廠重上姬塬,地質研究所在砂體展布不清、構造不清、無探明儲量的情況下,依據出油井點,以滾動建產為主,發現了系列高產井區。積極預測有利評價區,建議評價井,全面完成了當年的產能建設任務。強化區域地質研究,預測勘探目標區,為姬塬地區油藏經濟有效開發提供了有力的地質支撐。
2、加大創新力度,實現科技增油
地質研究以“抓注水、夯基礎、降遞減”為主題,加大創新力度,實現科技增油。針對注水開發油藏,堅持“宏觀注夠水、微觀注好水”的原則,以提高單井產量、降低自然遞減為主線,根據油藏階段開發特征,結合油藏描述,開展精細注采調整與跟蹤分析;同時從提高井網控制能力、注夠水和注好水入手,謀求注采平衡。近年來對水井適時轉注、補孔,提高了油藏水驅控制程度,改善主力區塊能量補充狀況,注采關系日趨合理,較好地穩定了重點井區的注水效果。同時綜合研究油井產量等四性特征,剖析低產量、高壓力油井油層堵塞機理,優選措施井層,增效顯著,綜合遞減下降。
3、深化油藏動態分析,為油田穩產提供物質基礎
按照廠部年度工作部署,地質研究所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以科技興油為己任,深化油藏動態研究,認真分析每一口油井的生產能力,為油田穩產提供技術支撐。針對邊底水油藏的開發特點,為實現油藏的平穩開發,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按照研究制定的開發技術界限,對邊底水油藏實行降速開采, 使區塊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對于高液面低產的油井,在執行開發政策的前提下,實施放壓生產取得較好效果。
4、注重技術儲備,積極開展技術培訓
第五采油廠在技術力量薄弱,人員少、人員新的情況下,從加強技術儲備入手,積極開展技術培訓與技術交流。一是結合開發技術人員和信息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先后派13人次對精細油藏描述、試井、制圖、油藏管理、計算機信息等相關專業進行外出培訓,豐富了技術人員專業知識,并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了技術人員的工作能力以及地質認識;三是強化認識,加強自身學習,在工作頭緒多、人員少的情況下,技術人員堅持每周五下午進行工作經驗和技術交流或者是組織專業理論學習,強化內功,夯實基礎;四是技術人員在加強自身技術的同時,并對作業區地質開發人員和信息技術應用人員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培訓,多次下基層對作業區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為第五采油廠的大發展逐步儲備了技術力量和專業技術人才。
5、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推動信息技術應用
為了進一步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促進油田大發展,并為油田開發建設提供有力技術支撐,構建企業信息化網絡平臺,近年來完成了廠部二級局域網絡建設,并對整個網絡進行了優化調整,組建三級單位網絡系統,做到生產指揮真正實現信息化、自動化,使生產指揮實現預警管理,為數字油田建設提供了基礎保障。
在高效開發姬塬油田過程中,第五采油廠以“甩下去、打下去”理念為指導,堅持增儲和上產并重,依靠科技求發展,探索出一系列具有自身特點的開發模式,實現了科技成果盡快轉換為生產力。根據姬塬油田地質特點,實行“邊勘探、邊評價、邊開發”的戰略思想,從初步認識到規模開發姬塬油田僅用了短短5年時間。在開發模式上,第五采油廠把“多層系開發”和分層回注,定為科學開發姬塬油田的政策,在井站密度全油田最高的情況下,實現了三疊系和侏邏系雙層開發,其技術難度和開發難度之大在全國油田也屬罕見。在儲層改造上,采油五廠動用了許多現代化的工藝技術,使過去不出油的井變成了現在的高產井。
從姬塬油田投入規模開發起,幾年來,采油五廠已把姬塬油田建成了自動化程度高的油田。該廠在姬塬油田大力推廣“功圖計量法”,油井生產中十幾個主要生產參數全部實現數字化監控,在西安廠部辦公室就能看到千里之外姬塬油田的生產場景。在成功開發中,處于全油田最高。
我們還可以高興地說,科技之花結出了科技之果,這個果就是年產突破200萬噸的大“金果”新技術引領姬塬油田迅速騰飛。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