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福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水利局 遼寧丹東 118100
丹東市水土保持20年成果分析及評價
張玉福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水利局 遼寧丹東 118100
位于遼寧最東部的邊境城市丹東,二十年治理小流域518條,修農業梯田10.27萬畝,果樹梯(池)田122萬畝,造林整地162萬畝,蠶場改造182萬畝,修谷坊87809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661.27萬畝,使昔日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發的地區,變成如今處處山青水秀,田疇有致,村容整潔,欣欣向榮的田園景象。這一切都來自于政府重視、科學規劃、良好政策和多措施并舉的綜合治理。
由于自然災害和人為擾動的原因,過去的丹東一度是水土流失的重災區,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發不斷。
1986年丹東市總面積2877.9萬畝(包括岫巖滿族自治縣),水土流失面積1000.4萬畝,占總面積的34.7%。其中強度侵蝕200.07萬畝,占總流失面積的20 %;中度侵蝕300.12萬畝,占總流失面積的30 %;輕度侵蝕500.21萬畝,占總流失面積的50%。
全市1986~2005年發生泥石流山地災害27次,其中1986年7月,全市有鳳城紅旗等62個鄉鎮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860處,死亡7人。1987年8月,全市普降暴雨,誘發泥石流與山體滑坡1.4萬多處,有63個鄉鎮536個村,農田受災58.1萬畝,堤壩決口3247處,死亡人口54人,失蹤4人,直接經濟損失1.65億元。
面對災害和損失,從1987年開始,政府先后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的通知》、《丹東市人民政府關于水土保持禁區和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的通告》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丹東市水土保持規劃》等技術文件。在全市開展了以治山治水為中心的“大禹杯”、“興林杯”競賽活動,把水土保持措施作為“大禹杯”、“興林杯”競賽的主要內容,列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每年把水土流失治理任務列為各級政府的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推動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帶來了一串串豐碩成果。全市共開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518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 661.27萬畝,其中:維修農業梯田10.27萬畝,果樹梯田(包括池田)122萬畝,造林整地162萬畝,蠶場改造182萬畝,修谷坊87809座,完成土石方19046萬立方米,使水土流失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二十年來丹東市各級政府和人民遵循水土保持規律,根據當地的山情、水情、村情、民情,采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在搞好工程治理的同時,更注重發揮政策、資金、科技、法治的作用,引導和發動群眾大力治山治水,蓄林保土,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功之路[2]。
2.1 多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綜合治理
各級政府都成立了由市縣區主要領導掛帥,水利(水保)、發改委、農牧業、林業、土地、財政、交通、農行等部門及項目區所在地的鄉鎮領導參加的水土保持修復工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把項目任務落實到單位、人頭,治理措施落實到鄉、村、戶和地塊,并責成市縣水利(水保)局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工作。各級黨政一把手任組長,簽訂目標責任書,做到了任務明確、職責明確、獎懲明確,從而使各方面形成合力,有力地促進了生態修復工程的順利開展。2006年,丹東市委、市政府又發出通知,要求市縣區各政府機關部門和有實力的企業,定點幫扶貧困村,實施“百村示范工程”,一個機關部門或企業至少幫扶一個村,加大資金和智力的投入力度,重點搞好水土保持,實施護岸林及河灘地造林工程,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僅半年時間,各機關、企業便籌集幫扶資金1359萬元,有力地推動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開展。
2.2 落實政策,綜合治理
政府實行林地、荒山承包,將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到戶,實現“林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鼓勵非公有制經營者以購買、參股、租賃、合作開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森林資源的建設、開發和利用;鼓勵森林資源依法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以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森林、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可依法繼承、抵押、擔保、入股;尊重和保護非公有制林業經營者的自主經營權,依法保護其合法財產權;對農戶和森林職工提供小額信貸、聯保貸款,支持造林大戶、私有林場主以林木抵押申請銀行貸款。運用財政政策和資金,保護天然林,重點發展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果木兼用林、蜜源林、林地中藥材等生態保護型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減小人林矛盾;調整林區生產項目和產品結構,解決林蠶、林牧、林礦、林柴等森林資源結構配置矛盾,實行退蠶還林,推行標準化生態柞蠶飼養,嚴格礦山開采的征占用地的審批和管理,限時搞好廢棄礦山的生態恢復[5]。
2.3 因地制宜,科學治理
各級政府堅持把科學的態度與求實精神緊密結合,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保持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坡面治理與溝壑治理相結合,田間工程與蓄水保土耕作相結合,當前生產與長遠效益相結合,治山與治水相結合[4、9]。本著“先易后難、先近后遠”的原則,大力植樹造林,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分別栽植護溝林、護坡林、護岸林,結合修筑谷坊、塘壩等工程措施,層層設防攔蓄;堅持科技先行,大力培育速生林、豐產林、優質果木林、果材兼用林,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大力推廣實用技術,實施農村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工程,利用農作物秸稈、樹枝、稻殼等為原料,制取可燃氣體,供用戶做飯取暖,減少薪柴砍伐,2006年已為30個村鎮約2萬農戶供氣,年可保護山林8萬余畝,有效遏止了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2.4 蠶場砂化治理
對原有蠶場實行壓縮、改造和保護。壓縮,就是采取對水土流失嚴重的蠶場進行封蠶育柞,強化生態建設措施。改造,就是把株數少、經濟收入極低的三類蠶場和砂化蠶場實行等高補柞和紫穗槐、胡枝子穿帶;立地條件好、土層較厚的地方,采取修格臺田等措施栽板栗、蘋果、梨、桃等干鮮果。保護,就是把條件好的一、二類蠶場,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合理確定輪伐、輪放期,使之建成生產能力高、土壤侵蝕輕微的生態蠶場。蠶場砂化治理,有效地防止了砂嘯和泥石流的發生[1-2]。
2.5 開展小河道楓楊護岸工程
從1998年至2005年期間,在全市開展紫穗槐串帶與楓楊護岸兩項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利用三年的時間,使坡耕地、土埂梯田和果園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治理,使河道堤防得以生物措施配套。在丹東至本溪高速公路兩側各1公里范圍內的河道兩側堤防栽植楓楊、紫穗槐及速生楊;以其他小流域綜合治理完成的各項河道綠化工程,累計完成梯田包括果樹梯田串帶7.6萬畝,小河道楓楊(含其他生物措施)護岸2943畝。有效的措施,推動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開展,最大限度地控制溝道水土流失,也給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1-2]。
如今丹東市各級政府和人民,沒有陶醉于過去的成就,而是依據科學發展觀,不斷創新水土保持工作的機制體制、治理模式,全面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3.1 轉變觀念,不斷創新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從過去分散單一治理轉變為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有計劃、有重點的大面積集中治理、綜合治理、連續治理,堅持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治溝與治坡相結合,田間工程與耕作措施相結合,在一個小流域內形成從山脊到坡面最后到溝道的多層次的綜合防治體系。從單純生態型治理轉變為開發性綜合治理,把治理項目作為脫貧致富項目和發展農村經濟的根本措施來抓,建設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治理開發區,探索出適應當地情況的水土保持產業化開發途徑。從傳統治理模式轉變科學規范的防治模式,樹立科學治理觀,因地制宜地采取了預防、治理、管護相結合的防治措施,并以治理和管護措施為主的原則[2、4]。
3.2 把水土保持工作向城市延伸
水土保持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城鎮及其周邊地區開發建設,導致城市本身及周邊動用開墾大量的土地資源,造成嚴重的土壤侵蝕[3、7]。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已迫在眉睫。丹東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從2001年開始,每年各級人大、政協經常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府有關部門,專題視察《水土保持法》在丹東的貫徹落實情況,召開座談會,強調貫徹《水土保持法》的重要性,把視察和評議《水土保持法》貫徹落實工作列為年度的一項重點工作。重點檢查和視察《水土保持法》在城區的貫徹落實情況。丹東市人大的檢查和視察極大地提高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水土保持法律意識,主管城建的副市長指示市水利局代政府起草“丹東市城市水土保持管理辦法”和“丹東市城區水土流失治理和整頓方案”。 2002年市政府先后頒發了《關于下發丹東市城市水土流失治理整頓實施方案的通知》和《關于下發丹東市城市水土保持管理辦法的通知》2個規范性文件,使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制軌道。
3.3 加強開發建設中的水土保持
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效應的擴大,丹東市經濟建設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各項大工程紛紛上馬。丹(東)通(化)高速公路、丹(東)通(化)鐵路、蒲石河電站、三灣水利樞紐、丹(東)海(城)高速公路、丹東金山熱電廠、華能丹東電廠二期等工程項目將陸續開工。這些工程建設既給水土保持工作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挑戰。市政府要求各職能部門必須要相互配合,靠前監督,靠前管理,及時跟進,依法督導建設單位及時搞好水土治理,實現工程建設與水土保持“三同時”[9]。不斷推廣應用工程建設中水土保持的新經驗、新技術,使工程中的水土保持保得住、能美觀、又實用。
3.4 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嚴懲危害水土保持行為
市及各縣(市)區于1993~1996年先后在開展水土保持執法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經同級政府編制委員會批準,成立了水土保持監督辦公室,并經政府法制辦公室確定為具有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的機構。機構成立以來,加大宣傳執法力度,使水土保持工作日益深入人心。市及各縣(市)、區水利部門,以文件形式確定每年的6月15日至7月15日為《水土保持法》宣傳月,6月29日為宣傳日。二十多年以來,全市共搞了大規模的宣傳活動60余次,并制作了《水與土的呼喚》等電視專題片3部,在丹東電視臺《生活與法》、《百姓關注》等專題欄目中播出;在報刊發表文章80多篇;粉刷墻體標語730處,懸掛宣傳橫額200多幅,建立固定宣傳牌160多處,出動宣傳車隊40多臺次,發放宣傳手冊2000余冊、宣傳單2萬余份。由于水土保持宣傳造成了一定的聲勢,使全社會群眾廣泛關注水土保持工作,市民不僅非常贊同,而且積極支持水保執法工作[8]。
我市落實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時”制度工作起步較晚,1998年開始初步探索,1999~2001年全力推進。從強化管理入手,規范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程序,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加強與相關部門的配合,使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以加強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為主導,全面推進人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
[1]鄒運莊,鄒天華.丹東地區生態修復制約因素分析與對策[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9,(01)
[2]楊常青,張寶林,倪池.丹東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模式初步探討[J].水利發展研究.2002,(08)
[3]楊常青.簡述丹東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點經驗[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5,(03)
[4]姜德文.小流域綜合治理持續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02)
[5]劉治祥.丹東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問題與對策[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7,(01)
[6]劉治祥.丹東市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研究[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9,(02)
[7]劉銘飛,孔繁友,唐峰.丹東城市水土流失治理初探[J].廣東水利水電.2004,(01)
[8]倪千秋,趙文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7,(04)
[9]遼寧省水利廳.遼寧省第四次土壤侵蝕遙感普查成果公報[N].遼寧日報.2007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2.009
張玉福(1954.3-),男,遼寧省鳳城市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從事工作為移民與
水土保持,研究方向為農田水利及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丹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