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華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410128;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410004)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探討
曾桂華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410128;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410004)
本文闡述了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研究進展,從政策、法規和技術3個層面提出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對策。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防治對策
農業面源污染又稱非點源污染,是由于在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村生活中,由于農田地表徑流和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將氮和磷等營養物質、農藥及其他有機物和無機物帶入到水體環境中而引起的環境污染,化肥農藥、畜禽養殖和農村生活污水是其主要的污染源。許多研究表明,農業面源污染是水體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有百分之30%~50%的陸地面積受到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農業面源污染達到了總污染量的45%~55%[1]。
中國是最大的化肥農藥生產和消費的國家。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我國化肥使用達5107.8wt,其中N肥2297.2wt,P肥773wt,K肥533.6wt,復合肥1503wt,單位面積的使用量大400kg/hm2,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遠超過發達國家規定的安全值上限225kg/hm2;2007年,我國農藥使用達162.3wt,其中百分之九十為高殘高毒農藥,而生物農藥的使用僅占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農藥使用面積達1.53億hm2[2]。我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在施肥時間、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上的不合理性,以及農業集約化水平低下,直接導致化肥農藥的利用率低,N肥的利用率僅30~35%,P肥僅10~20%,K肥僅35~50%,農藥的利用率也不足30%。由于農業生產帶來的面源污染引起的水體環境污染情況非常嚴重,也嚴重影響到飲用水源地的安全。有研究表明,巢湖、洱海、淀山湖、密云水庫、于橋水庫等水域,面源污染的比例已經超過點源污染,已上升為威脅飲用水源的主要原因[3]。根據2005年統計,巢湖、太湖和滇池流域,總P、總N和COD中來自農業面源污染的分別占50~60%、60~70%、30~60%。
2004年,通過對我國的50個湖泊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水環境質量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的湖泊只有18個,水體部分受到污染的有13個,水體受到嚴重污染的湖泊有19個。通過對49個湖泊進行營養狀態的評價,結果表明:湖泊處于中營養狀態的有17個,處于富營養狀態的湖泊有32個。通過對322座水庫進行調查評價,有265座水庫水體質量符合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水體質量未達到Ⅲ類水質標準的有57座,達到參與評價水庫總數的17.7%,其中有14座水庫的水體質量為劣Ⅴ類水。通過對238座水庫進行營養狀態的評價,結果表明:處于中度營養狀態的水庫占三分之二,處于富營養狀態的水庫占三分之一。通過對47個重點城市中的飲用水源地水質進行檢測,僅有25個城市的水質指標達標率為100%的。“以水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工業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4]已經成為我國政府當前的重要任務。
我國在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控制技術上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化肥農藥的科學施用、農田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等是進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的迫切需要[5]。近幾年來,農業面源的研究越來越受到我國學者的重視,做出了不少得相關研究成果。我國在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上,主要從源頭防治和徑流控制上兩個方面進行。其中,源頭防治是通過控制N、P等物質的排放量來減少和控制農業面,主要的技術方法有生態農業技術、農田水土保持技術、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等;徑流控制技術主要是對已流出面上污染物進行去除和削減,可以通過濕地處理技術、生態滯留水塘技術和緩沖帶技術等。盧亞麗等[6](2007)針對日益突出的農業面源污問題,用博弈分析的方法從農民、村集體和政府3個主體的治理行為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缺乏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和制度保障制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中,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政府與農民的合作;通過shapely值可以確定農民、村集體和政府各個主體方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費用中的合理分攤。蔡明凱[7](2008)結合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和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提出了工程和非工程兩方面的措施,其中,工程方面的措施主要是發展沼氣、建設水體周邊緩沖帶、建立濕地和生態攔截溝等方面。非工程方面措施主要是通過加強環境教育和環境立法、經濟杠桿調節、加大財政投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等;最后指出,通過建立監督機制加強源頭控制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當務之急。
農業面源污染正在成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由于農業面源污染的分散性、不確定性和隱蔽性,其控制和治理工作也顯得更為復雜和艱巨,因此,需要從多個方面、多個環節進行考慮。本文主要從政策、法規和技術3個層面提出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對策。
3.1 加強政策引導,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政策保障
①政府應當建立和實施農業環境評價體系,并將其列入到當地政府的農業發展規劃中;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的環境宣傳,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多方引資加大資金投入,促進農田基本工程和農業環境治理工程的建設。
②政府引導,積極開辦農民技術學校,加大專業技術培訓力度,大力發展農業種植專業戶,提高種植業效益,促進現代化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
③構建農業面源污染管控體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及環境管理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和復雜性,而且目前基礎十分薄弱,迫切需要在強化環境政策的同時建立起相應政策支持體系,完善管理機制和保障系統,促進環境政策落實。
3.2 完善環境立法,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①加強法律建設,完善環境立法。在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基本農田保護區環境保護規程(試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農業法》、《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各地結合實際出臺相應的面源污染防治的環境保護條例、規定或管理辦法等。
②推廣使用清潔生產的技術規范,鼓勵能夠減少面源污染的化肥和有機肥的生產和使用,建立科學的農業耕作技術體系,根據不同作物合理的確定化肥、農藥的施用時間、施用方法和施用量。
③加強水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和環保宣傳教育,尤其是加強農民、鄉鎮企業主及地方政府領導的環境保護知識宣傳和教育,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增強他們的水污染防治的責任感。
3.3 構建技術體系,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技術保障
①結合水源地水質監測和農業面源污染源普查,構建和完善農業環境安全的評估體系。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在農業面源污染的高風險區建立監測站,定時監測河流、湖泊、土壤以及地下水含水層中的化肥、農藥和其他無機及有機物的含量;開展污染高風險區的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調查,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開展化肥農藥等農業面源污染源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影響的評估;將農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列入各級政府的發展規劃中。
②推廣科學的施肥和施藥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措施有: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綜合管理措施;在作物生長早期避免大量施用N肥;鼓勵使用有機肥,并采用改良的施肥方法,恰當應用長效緩釋肥;通過免耕和緩沖帶、生態溝渠等農田保護技術,減少由于土壤侵蝕導致的磷酸鹽和農藥損失;加強化肥農藥最小化投入技術研究,減少農田養分流失率;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改革農業耕作方式;提倡清潔生產,實施以控制農藥化肥使用量為標志的農業生態工程建設。
③加強污染區域流域綜合管理,設立專門部門進行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綜合治理。通過采用生態溝渠、生態濕地、生態隔離帶等技術,開展面源污染控制最佳措施體系的研究和示范,尤其是開發適合農村及農田污染物控制的生態技術;由當地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實施流域的綜合管理中,管理農村居住區的環境,控制與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地表徑流。
[1] 華春林.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機制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9年
[2] 中國農業年鑒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農業年鑒2007[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
[3] 張維理,武淑霞,冀宏杰 等.中國農業面源污染形勢估計及控制對策I.21世紀初期中國農業面源污染的形勢估計[ J ]. 中國農業科學.2004,37 ( 7 ) :1008-1017
[4] 200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2005年
[5] 王振旗.大蓮湖區域農業面源污染特征、影響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0年
[6] 盧亞麗 等.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7(03)
[7] 蔡明凱 等.我國農業面源污染調控辦法分析[J].農機化研究.2008(02)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2.030
曾桂華:男,1979年4月出生,湖南武岡人,講師、工程師,湖南農業大學2007級工程碩士研究生、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