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生 廣西來賓金秀瑤族自治縣民族中學 545700
民族地區生物課程資源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以金秀瑤族自治縣為例
陳永生 廣西來賓金秀瑤族自治縣民族中學 545700
長期以來金秀縣初中生物學教育處于區域失衡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教育的和諧發展是我縣“科教興縣”的基本特征,是構建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瑤都教育體系的核心目標。
本土化;資源利用;教學實踐
民族地區生物資源豐富,植被茂盛,為民族地區教育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生物課程資源和條件。在中學生物基礎教育過程中,通過選擇、保存、傳遞和發展本土生物學知識,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習有鮮明的地區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并且與生產實踐息息相關,其內容讓學生感到貼切,讓教師感到得心應手,其形式讓學生更易接受。實施本土化教學的特點是教得活、學得好、記得住、用得上,同時又易提高本地區基礎教育的質量,這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所在。在教學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各中學可充分發展適合地方特色的本土化教學,在繼承現行生物學教學優勢的基礎上,通過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適合本地區特點的本土化教育方案,優化培養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1 彌補我縣教育經費的不足
我國教育經費支出的現狀是重視高等教育領域的投入。目前,在我縣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現象尚存,這就不同程度地阻礙了我縣基礎教育的發展。另外,由于中高考原因,生物學科被作為一門小學科,部分學校在教學經費缺乏的情況下,對生物學科經費投入更是少之又少,以至生物實驗設施的建設嚴重不足,開展本土化生物教學,充分利用各地區豐富的生物資源,為緩解各鄉鎮中學生物教育經費不足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如,一片樹林、一個池塘就可做環境生態的觀測,一片試驗田即可做各種植物的季節性生長的比較等等。
1.2 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環境意識
中學生物課與環境知識緊密相連, 因此中學生物課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培養中學生環境意識的重任。提高中學生的環境素質,以此帶動全社會,提高整個國民的環境意識。從我縣目前基礎教育現狀看,對環境教育的重視不夠,對環境知識的傳播尚未納入教學主渠道,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開展環境教育尚未引起教育行政機構和廣大生物教師的高度重視,尤其農村邊遠山區中學。僅在課堂教學中講述書本上的環境知識及環境問題,由于離日常生活太遠,學生沒有真實感受的體驗,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若在環境教育中加入本地特色,無疑將會使之更切合實際,更能激起學生共鳴。如,我縣水系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地表水系發達,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全縣主要河流有26條,總長1879.4公里,河流密度達0.74公里/平方公里,26條河流呈放射狀流入周圍各縣,主要有金秀河、長灘河、滴水河、長垌河、古麥河、六巷河、盤王河等。教育中把“保護母親河”融入每個少數民族學生的心中,號召他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為“世界瑤都”做貢獻。再如,以“小鳥何辜”為題材,在教學中開展調查采訪活動,讓學生了解現今街上及一些大餐館隆重推出的“野味”是和“生態立縣”背道而馳的。此外,對一些發生在自己周圍的環境污染事件,學生身臨其境,深受其害。將這些學生身邊發生的現象和事例引人課堂教學,對其進行環境知識教育,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3 促進本土生物教師的專業發展
生物教師是實施生物本土化教學的主體,生物本土化教學是生物教師根據自己的信念,知識和態度對生物新課程的理解和運用,是對生物新課程內容的“重構”。因此,生物教師專業發展有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本土化教學,實施本土化教學,有利于提高本土化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本土化生物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有加強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重視教師職后培訓及建立PDS教師教育模式等。
目前,我國中學生物課程資源遠遠不能滿足生物教學的需要,這就為教師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和校本資源,選取具有個性化的教學素材,開展本土化教學和校本教學提供了巨大的發揮空間。《中學生物新課程標準(初中)》中也設計了一些學習活動,目的也在引導教師開展本土化教學和校本教學。如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七頁設計了一個調查活動:調查校園、社區或農田的生物種類。
2.1 金秀縣的生物資源優勢
金秀瑤族自治縣地處廣西中部偏東的大瑤山區,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的過渡地帶,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有維管植物213科870屬2335種;陸棲脊椎動物373種,其中有眾多的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和珍稀動物。國務院和國家林業局分別批準我縣建立“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大瑤山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定為“中國八角之鄉”。縣境內山體延綿,大部分屬于丹霞地貌,山體雄奇秀美。城區年平均氣溫17℃,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達9194個/cm3,被譽為“嶺南避暑勝地”和“人世間之桃園仙國”,是旅游避暑、療養保健的理想境地。全縣不同鄉鎮的中學可以選擇與本地條件相符的內容進行教學。縣民族中學可以本地盛產的絞股藍、靈香草;有世界植物活化石“銀杉”集中分布區和世界動物活化石“瑤山鱷晰”棲息地等本土資源,其中以絞股藍為原料所生產的絞股藍系列保健品以遠銷國內及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國外市場。位于縣城東北面,16公里處的原始森林——銀杉公園。公園內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被譽為“活化石”、“植物大熊貓”的銀杉集中分布區,在1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分布著11大群銀杉,現已按照發現的順序編為1至11號銀杉基地。選擇絞股藍、實地考察銀杉基地作為本土特色的課程資源,就是以學生的各種活動(如實地考察、設計實驗、指導生產等為中心,從學生需求和興趣出發,注重學生對各種事件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為根本目的的一種本土化活動課程。
2.2 強化校本教研活動在實踐中的作用
校本課程是學校利用本土資源開發的一門課程,其理念在于彰顯學校特色,發展學生個性。通過教學公開課,生物教研組活動,校際之間的連片教研等將生物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既送教下鄉,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是當前學校發展和生物教師成長的現實需求和緊迫任務,同時也是深化生物教學研究改革的方向。在生物教學實踐中展開校本教研活動,有助于提高本土生物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培養他們的課程意識,提高他們的課程開發能力。位于金秀縣城東北部忠良鄉,忠良中學校址距縣城58公里。北部與蒙山新圩鎮接壤,東面與蒙山縣夏宜鄉相連,南部和西部分別同羅香鄉、金秀鎮毗鄰。全鄉總面積341.11平方公里,林地面積40.88萬畝,森林覆蓋率93.5%,忠良境內有天堂山平老嶺、寨保河、長灘河、倫琴河、板顯峽谷、土縣瀑布、芭扇瀑布、巴勒風光、滴水沖瀑布群等自然風光,多為原始森林丹霞地貌。地廣人稀,物種豐富,具有本土特色的就有金秀縣毛竹生產基地、野生石崖茶葉基地、巴勒紅薯生產基地;倫琴河畔兩側還有瀕危物種“桫欏”;在板顯峽谷一帶它平時深藏簡出,春末夏初陽光明媚之時才會一現芳蹤,時而在千米高空乘風遨游,時而在林間花叢采蜜。快如閃電,緩如輕舞,姿態優美,魅力無窮。有“國蝶”之稱的金斑喙鳳蝶等等作為本土化教學資源。忠良雙合村鄉巴勒屯,處在忠良海拔最高處,日照強,晝夜溫差大,適合甘薯種植。是以忠良鄉巴勒村特有的高寒地區綠色無公害優質鮮甘薯為原料,經民族傳統工藝加工而成,使甘薯干保持了天然營養——氨基酸,纖維素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長期食用有利消食、健胃。本產品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口感柔軟、甜潤,是老幼咸宜的休閑純綠色食品。一直以來,這里的群眾靠生產的甘薯(地方稱為紅薯)作為糧食之一,生產的甘薯片,叫“巴勒紅薯干”。遠近聞名,為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支柱。為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本地經濟,更好地挖掘本地資源。筆者曾多次利用農忙假日,帶本校生物活動小組深入巴勒實地考察,參加當地農戶生產勞動,通過互動和交流,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種植巴勒紅薯的技術,明白了決定“巴勒紅薯”甜的由來。忠良三合村隆安屯內懸崖峭壁上稀有獨特產品——野生石崖茶,廣為流傳的“茶中珍品野生石崖茶”用嫩芽做原料、采用科學工藝流程,并結合綠茶制作方法加工成的一種新型保健飲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石崖茶,是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條門路。在本土化教學中我校因地制宜開展了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教學活動。既能圓滿地完成生物學教學任務,又充分體現“STS”新課程理念,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活動貼近生活和社會實際,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2.3 重視教師的職后培訓
生物技術發展異常迅速,我縣處于落后地區,廣大生物教師,很難適應生物技術的變革。特別一些學校目尚未有專職教師,生物課是兼任的,那就更談不上適應生物技術的變革了。因此,開展我縣生物教師的在職培訓尤為重要。目前,很多地區都有自己的教師進修和培訓的模式。在職培訓對本土生物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更新本土生物教師的教育理念,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成果;其次,可以拓寬、深化和更新本土生物教師專業知識;另外,還可以加強中學生物教材教法的研究。通過在職培訓,廣大生物教師的課程參與和開發能力進一步提高,能根據當地特色,編寫校本教材創設 新課程標準下中學生物學本土化教學研究豐富的教學情景,進行適合本地區的本土化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知識經驗關聯越多,學生越會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本土化生物教學就是在尊重地方性的生物學知識基礎上,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生物學知識體系。只有把地方性生物學知識納入生物學課程體系,才能豐富學生的生活世界,增強學生的親身體驗,這是教學向更具價值領域滲透和擴張的必然結果。生物學教師要以新課改為契機,多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去審視和解決生產和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充分挖掘本土和校本生物課程資源,有意識地整合學習內容,開展獨具特色的生物教學模式,從而引發學生對生物學應用價值的認同,煥發學習熱情,調動學習積極性,使生物教學生機勃勃,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1]胡瑞文. 教育發展研究.2007,(11)
[2]劉提仿.教師校本培訓學[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李建平.會診新課改《課改:農村課程資源要“本土化”》[N].中國教育報.2005—10—1
[4]生物課程標準:普通高中( 實驗)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魯壓平.生物教學論[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2.070
陳永生(1966-),中學一級,大專,研究方向:應用生物學,來賓54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