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中君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465醫院
針刺配合康復改善偏癱痙攣狀態50例
邵中君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465醫院
[目的]觀察拮抗針法配合康復促進技術對中風患者肌張力增高的康復作用。[方法]對50例處于中風偏癱痙攣期的患者進行四星期的拮抗針法配合康復促進技術的治療,應用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對患者進行肌張力的評分,觀察肌張力降低的程度。[結果]拮抗針法配合康復促進技術改善患者肌張力的總有效率達92.0%。[結論]拮抗針法配合康復促進技術對中風偏癱患者肌張力的增高有顯著的康復作用。
針刺;腦梗死;中風后遺癥;康復;肌張力增高
中風后痙攣狀態的出現,嚴重妨礙了患肢自主運動功能的恢復,表現為肌張力增高,異常運動模式,是中風致殘的重要原因,直接影響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和日常生活質量,已成為腦卒中康復研究的重點。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為吉林醫藥學院附屬456醫院針灸科2010年1月~2011年7月處于痙攣期中風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男29例,女21例;年齡43~79歲;病程14天~2年。
1.2 納入標準
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并符合下述標準者:①有肌張力增高癥狀,參照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肌張力>0級;②病情>2周;③未接受過其他抗痙攣治療者;④排除非腦血管意外引起的肌張力增高,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1 取穴
取單側風府、大椎、中脘、關元,雙側風池、天柱、百勞、天樞,上肢肩髃、臂臑、天井、手三里、外關、合谷,下肢髀關、伏兔、血海、環跳、承扶、委中、陽陵泉、豐隆、懸鐘。
2.2 針刺操作
患者根據穴位的位置分別采取先仰臥,后俯臥位,皮膚常規消毒后,以針灸針進行針刺,以患者感覺局部酸、麻、脹、重的感覺即得氣為度,留針30min,每隔10min行平補平泄法一次,每日1~2次,治療時間均為4星期。
2.3 康復治療
采用以神經肌肉促進技術為主要的運動療法,主要技術包括等張收縮、拮抗肌逆轉、重復牽伸等,由專業的康復治療師進行康復治療,每次30min,每天1次,其余時間由家屬幫助訓練。
以臨床上廣泛使用的Ashworth量表法(檢查者徒手牽拉痙攣肌進行全關節活動范圍內的被動運動,通過感覺到的阻力及其變化情況,把痙攣程度分成0-4級,以腕、肘、膝、踝關節為觀察對象)為參照評定痙攣程度?;救ㄈ筷P節Ashworth評分(下同)降低3級肌張力或恢復到正常肌張力)13例,占26%;顯效(降低2級肌張力)22例,占44%;有效(降低1級肌張力)11例,占22%;無效(肌張力級并沒有改變)4例,占8%。總有效率92%。
中醫學對中風痙攣性偏癱早有認識,《中藏經》:“又中風之病,口噤脈急”。我們認為“陽氣虛衰,濕阻血瘀”為中風痙攣性偏癱的基本病機,脾胃是筋脈痙攣的主要病變臟腑。陽氣是推動和調控臟腑功能活動的原動力,若陽氣虛弱,則會導致人體臟腑功能減弱、失調而變生諸疾、人之神得到陽氣的溫養才能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腦得到陽氣的溫養才能五官靈敏,耳目聰明;筋得到陽氣的溫養肢體才能柔和而活動自如;脈得到陽氣的溫養才能氣血暢通。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陽虛,則運化失司,統攝無權,釀濕生痰,因痰致瘀,痰淤互結,壅塞脈絡,筋脈失養,發為痙攣?!秲冉洝酚性疲骸耙蛴跐瘢伓潭小?,“諸痙項強,皆屬于濕”,“邪氣惡血……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也”,二者相得,陽愈虛,濕愈重,病情不斷發展。針刺風府,大椎位于督脈,督脈有“陽脈之?!敝Q,手足三陽經皆與之相交會,具有調整和振奮人體陽氣的作用,刺之可使陽氣旺盛,則筋有所柔;天柱是足太陽膀胱經之穴,臟腑腧穴順序排列其中,臟腑精氣皆由俞穴內外傳輸,是主導人體氣血的重要經脈之一,且太陽為巨陽,為諸陽主氣,故膀胱經主筋所生病,刺之內可養神,外可柔筋;風池位居足少陽膽經,主骨之所生病,其穴以善治骨病著稱;百勞為治虛損之要穴,刺之可補虛扶正;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天樞位居其中,可通調氣血,使失養的經脈、經筋得到濡養而逐步恢復功能;中脘為胃之募穴,六腑之所會,有健脾胃,助運化,升清降濁之功,關元為溫陽益氣之要穴,二穴相伍溫陽益氣以治本;再配以四肢部分穴位以治療近端之疾病。
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是以Sherrington的神經生理學為主要的理論基礎,認為運動取決于屈肌和伸肌的交互性收縮,維持姿勢需要不斷調整平衡,而互相拮抗的運動或反射,肌肉和關節的運動則影響著動作或姿勢。偏癱患者的上肢屈肌占優勢而出現上肢屈肌痙攣,治療時必須首先抑制痙攣。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以肢體和軀干的螺旋形和對角線主動、被動、抗阻運動為基本技術,同時應用等張收縮、拮抗肌逆轉、重復牽伸等技術,加強拮抗肌的肌力和肌張力來抑制偏癱患者的痙攣,促使痙攣肌和拮抗肌的肌張力達到平衡,最后促進正常的反射和姿勢的出現以及運動的協調性。
針刺配合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是針對中風偏癱不同程度的痙攣及錯誤運動模式制定的以協調運動為主的治療方法。根據神經生理與神經發育規律,刺激痙攣肌的拮抗肌,利用促進或抑制的方法調整患者的運動控制能力,以實現高級中樞對神經肌肉的重新支配,防止偏癱恢復過程中停止在痙攣階段,這也是針刺與現代康復技術有機結合、各取所長的一個有益嘗試。
[1]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S].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1.042
邵中君,女,主治醫師,1971年,吉林醫藥學院附屬465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