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方 吉林大學圖書館,長春市 130021
基于學術機構知識庫構建模式的探討
石 方 吉林大學圖書館,長春市 130021
本文分別論述了學術機構知識庫的概念的界定、學術機構知識庫的研究背景和現實背景﹑開放獲取運動和國內外學術機構知識庫的發展現狀等問題。
知識庫;機構庫;機構知識庫;學術機構知識庫;開放獲取
institute;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 open access; OA
1.1 學術機構知識庫(Institu tional Repository)的概念
這一概念的翻譯有幾個版本,大陸一般翻譯成“學術典藏庫”、“機構庫”、“學科知識庫”、“機構倉儲”、“機構型電子文獻庫”、“機構知識庫”,香港科技大學翻譯成“知識成果全文倉儲”,我國臺灣地區的研究者翻譯成“機構典藏”。下面從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研究內容及其語義來源的角度對Institutional R epository進行一個合理的定義。
1.2 學術機構知識庫(IR)的定義
自從2 0 0 2年Raym Crow第一次把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定義為“獲取和保存一個或多個大學的智力產出的數字化集合”之后,Clifford A.Lynch和Cath rine、Carol Ann Hughes、M ackenzie Sm ith、Raym Crow、Richard K. Johnson、David Prosser、Raym Crow、李廣建等國內的一些專家學者都對Institutional Repository進行了定義。雖然這些定義對Institu tiona l Reposito ry的描述并不相同,但通過仔細分析,可以看出有關In s t i t u t i o n a l Reposito ry的定義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側重于對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是一整套的服務體系,它是某一機構對其機構或社區內工作人員所產生的數字學術成果進行管理、傳播、存儲,并向其社區內外工作人員提供這些資源有效使用的服務體系。另一類文獻主要側重強調In s t i tu t io n a l Repositoey的機構性、學術性、累積和持久性、開放和互操作性。認為Institu tional Repository是對一個或多個大學社區工作人員所產生的智力成果進行數字收集和保存,并向機構內外的終端用戶提供無獲取障礙的使用,它是學術交流體系改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機構品質的一個明確體現。
因此,“Institutional Repoository”是一個關于學術機構知識管理的概念,在“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的中文翻譯中,學術典藏﹑機構庫﹑學科知識庫﹑機構倉儲﹑機構型電子文獻庫﹑機構知識庫﹑知識成果全文倉儲﹑機構典藏等要么沒有突出知識管理,要么沒有突出學術機構,所以都不是翻譯的最佳選擇。
2.1 問題提出的背景
伴隨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學術機構不再是獨立于社會的象牙塔,學術機構的研究也不再主要以單個學術機構來完成,學術機構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學術機構知識成果的推廣和傳播速度將對學術機構的競爭力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傳統出版模式已經大大的制約了學術成果的交流范圍,開放存取的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現在人們在傳統的學術交流方式之外,通過博客、開放存取期刊、網站等多種方式拓展學術交流的范圍和對象。
目前,國內外都進行了一些學術機構知識庫的建設和項目。實施戰略是未來將利用聯盟知識庫,或者是即使用本機構學術機構知識庫也使用聯盟知識庫。許多政策性問題,特別是有關聯盟知識庫的運作問題,仍有待全面探索。在學術機構知識庫的建設和實施中,面臨著工作人員參與學術機構知識庫利用的積極性不高,知識版權許可、同行評議和質量控制、長期保存、標準化問題、內容收集、基金和持續性、工作人員工作量潛在增加等方面問題的挑戰。
2.2 現實背景
學術機構的發展提出了對機構知識管理的要求,根據組織的知識管理模式(m odel of o rgan izational know ledge m anagem en t),學術機構知識管理能否起到預計的作用,依賴于該學術機構對知識管理流程的管理,包括知識的創造、定義、搜集、采用、組織、運用和分享等七個流程進行是否順暢。此外,影響知識管理執行成效的五個因素是領導、文化、技術、評估、交流。學術機構的知識需要實現其社會價值和應用價值,這就需要學術機構工作人員之間,學術機構和學術機構之間,學術機構和非學術機構之間的學術交流,只有這種交流從原來印刷的形式交流轉變成受版權保護的開放獲取,才能夠更大范圍地推廣學術研究的成果,使學術成果能夠被更多的人所認知,并已通暢的方式被需要者所獲取。
3.1 開放儲庫 由學術機構創辦和開放儲庫和開放存檔收藏其機構人員的知識成果,由政府和公會團體創辦的收藏特定學科的成果。鼓勵作者發表前或發表后將文章存放在一個或多個儲庫中便于讀者可免費看到。一些學者,如早期(1989年)免費網絡期刊Psycoloquy(現由美國心理協會主辦)的創始者Stevan Harnad指出:開放獲取的自我存檔僅需一步……說服每年2500000篇經過同行評議發表在23500種付費獲取期刊上的研究文章的作者將文章自我存檔。
3.2 開放文檔 文檔庫的最早的例子是1991年在洛斯阿拉莫斯建成的arXiv物理預印本服務器,現在歸康奈爾大學所有。其他的服務器還有在麻省理工大學的D-space以及PubMed Central。儲庫和存檔對于一次文獻和二次文獻的出版商構成潛在威脅,他們認為這些儲庫在競爭他們的付費作者。ROMEO計劃(開放存檔權限元數據,Righ ts Metadata for Open A rchiving)列出了允許存檔的期刊名稱,目前總共7135種中有3897種。
4.1 國內機構知識庫
4.1.1 國內機構倉儲發展現狀
“構建國家機構倉儲聯盟探析”一文中,陳和,崔曉西針對開放獲取理念漸入人心,以及高校和研究所等機構倉儲建設的蓬勃發展,提出了構建國家機構倉儲聯盟的構想。文中著重探討了國內機構倉儲發展現狀、構架國家機構倉儲的意義、構建國家機構倉儲聯盟的模式和構建國家機構倉儲聯盟目前還存在的問題,同時對國內外典型機構倉儲聯盟案例進行了分析。
4.1.2 開放獲取理念漸入人心
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于20世紀90年代被提出,在網絡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基于“自由、開放與共享”理念的新型學術出版和科學信息交流模式。傳統出版的商業化和兼并行為,使學術期刊的出版日益集中于少數商業出版者手中,導致學術期刊價格飛漲,加重了圖書館經費預算的困難,繼而出現“連續出版物危機”。而且,基于印刷型文獻的傳統學術信息交流內容單一、出版周期長、流通渠道不暢、可獲得性差(如付費使用)等缺點,影響了學術信息的正常交流。在網絡環境下,雖然三分之二的科技期刊已經發行了網絡版,然而出版商通過硬件或軟件,比如采用數字權利管理技術等各種手段限制、阻礙研究人員對學術信息的獲取,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危機——“認證危機”。
機構倉儲建設蓬勃發展
Open A ccess有金色OA(Gold)和綠色OA(G reen OA)兩條發展之路。金色是指由作者付費而用戶使用免費的O A期刊;綠色OA是指對作者和用戶都免費的機構倉儲。國際上,OA期刊和機構倉儲得到了迅猛發展,根據開放期刊目錄(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上的統計,目前已經有4438種OA期刊共3 2 7 4 6 4篇文章提供用戶免費訪問。在Ranking W eb of W orld Repositories 上注冊的機構倉儲共有6 3 2家。在此國際背景下,國內大陸地區也1紛紛建立自己的OA資源,由于各種現實原因,OA期刊在大陸地區并不多,但在西安交通大學的趙大良倡導下,建立了國內首個“開放閱讀期刊聯盟”,目前已經有了3 1家學術期刊。有關國內機構倉儲的建設,全國性或國家層面的機構倉儲包括了如下三大機構倉儲系統:“中國科技論文”、“奇跡文庫”和“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這些系統平臺都是面向全國的科學工作者,他們可以把學術論文和著作提交到這些系統平臺,也可以從此系統平臺免費獲取同行提交的學術論文和著作。
“機構知識庫收錄期刊論文涉及著作權問題的解決途徑探討”一文中,李晨英,楊國棟認為期刊論文是機構知識庫收藏學術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放獲取運動為解決機構知識庫收錄期刊論文的著作權問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對國外學術期刊的開放獲取、自存檔以及免費閱讀等版權政策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農業大學知識庫建設與服務實踐探索,提出了機構庫構建與服務中對期刊論文著作權問題處理的基本原則、版權明示方法,以及針對常見自存檔附加限制條件的應對措施。
4.2 國外機構知識庫
4.2.1 國外機構知識庫列舉
“略論國外區域性機構倉儲建設的規劃與實踐——以澳大利亞的A R ROW項目、荷蘭的DARE項目、英國的FA IR項目為例”一文中,楊微,崔曉西之論述,隨著開放獲取運動發展和機構倉儲建設的漸成規模,一些國家的建設科研管理機構正在努力引導將分散的機構倉儲聯合起來,建成全國性的聯邦機構倉儲體系。澳大利亞的ARROW項目、荷蘭的DARE以及英國的FA IR項目是國外典型的機構倉儲聯盟。分析這三個項目在規劃實施中涉及的軟件與技術、版權、服務、宣傳等幾個方面的內容,為各國建設國家級的機構倉儲聯盟以及在此基礎上創造增值服務可借鑒的經驗。
ARROW(A u stra lian R esea r ch Repository Online to the W orld)項目是澳大利亞教育、科學與培訓部資助,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研究信息基礎設施框架的一部分。莫納什大學、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新南威爾士大學和斯威本國立科技大學共同參與建設。這些單位探索建立機構倉儲的解決方案,識別和測試具有最佳實踐性的機構數字倉儲軟件,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則利用從各機構倉儲收割來的元數據,開發出了國家資源發現服務。
DARE項目是由16個機構倉儲構建的荷蘭國家級的數字學術倉儲,該倉儲對荷蘭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免費檢索。荷蘭2 0 0多為頂級科學家的出版物都可以在此找到,是荷蘭所有大學、荷蘭國家圖書館、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研究會以及荷蘭科研組織等學術機構參加數字學術倉儲網絡,其目標是將全荷蘭的研究成果保存在一個倉儲網絡中,以便對他們進行訪問。
英國的機構資源存取計劃F A I R(Focus on Access to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Progamm e)是2001年由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The Join t Information System s Comm ittee,簡稱JISC)資助。FA IR項目的實施涉及開放獲取運動的技術、法律、文化等各個方面,供啟動了1 4個相關項目,可分為四個項目群:①e印本和電子學位項目群(包括e-p rin t UK、Electron ic Th eses、SHERPA等);②博物館和圖像項目群;③信息門戶項目群;④知識產權項目群(RoMED項目)。
4.2.2 國內外知識庫綜述
“機構知識庫建設機制探析”一文中,陳琳認為機構知識庫是在開放獲取環境下產生的一種以學術機構為軸心的數字資源集合,從國內外機構庫建設的實踐來看,技術已不再是關鍵問題,相關政策和相應的支撐機制是機構知識庫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該文分析機構知識庫建設的戰略機制,組織機制﹑政策機制﹑管理服務機制﹑激勵機制和技術機制。
“創建與使用型人以優化機構知識庫——基于文獻計量的實踐研究”一文中,顧立平分析了香港城市大學經濟與金融學系的博碩士論文,指出作者們有不同的特征和習慣,因而需要不同程度的建設和信息服務。結論是采用書目計量的方法分析機構知識庫,是創建與使用型人(多重用戶模型)來擴展知識服務的新取向之一,有助于提高機構知識庫的使用率。
“科研人員接受OA知識庫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一文中,李武采用在線問卷調查的方法,從用戶接受的角度對促進或阻礙科研人員接受OA知識庫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影響科研人員對OA知識庫的“后印本使用意愿”的因素有四個,按其重要性分別是職業發展期望,操作努力期望,使用焦慮和政策導向,而影響“預印本使用意愿”的因素則有五個,按其重要性分別是使用焦慮,長期保存期望,職業發展期望,政策導向和技術優勢期望。這些影響因素對科研人員的“后印本使用意愿”和“預印本使用意愿”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包括性別在內的人口統計變量的干擾。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組織建立全院機構知識庫網絡服務系統”一文論述,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簡稱IR)是科研機構實現知識資產管理和機構知識成果傳播的平臺,是實現開放獲取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機構通過建設IR可以:1.實現對機構知識成果的系統收集和管理,借此隨時料及和掌握機構自身的知識資產“家底”;2.支持機構對其知識資產進行長期保存,避免各部門和個人分散保存及技術變遷等造成的知識資產流失風險;3.促進機構知識成果的廣泛交流共享,擴大機構及其科研人員學術影響力和聲望;4.為知識產出和知識能力分析評估提供基礎等。因此,IR的研究和建設得到了國際上眾多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重視,全球已有1440多家科研機構建立了IR,并逐步發展。
“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存取與目錄學創新”一文中, 彭斐章,鄒瑾認為從目前書目數據的開放獲取,開放存取資源目錄,書目數據通用開放標準,網絡書目情報服務,目錄強化與信息存取,以及開放源代碼,書目軟件等技術和工作現狀,可以看到目錄學理論的新發展和書目工作的不斷創新。對這些方面的分析研究有利于目錄學的發展。
“機構典藏資源的分布及獲取策略研究 ”一文中, 陳傳夫,王云娣 認為機構典藏(IR)是由學術機構建立的,以網絡為依托,以收集,整理,保存,檢索,提供利用為目的,以本機構所創建的數字化產品為內容,供機構內外的終端用戶利用,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的知識庫。目前,大部分的IR分布在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IR作為學術機構的智力館藏,資源內容包括正式出版物和非正規渠道得到的灰色文獻兩部分。IR資源的獲取方式有直接獲取法,間接獲取法和集成目錄獲取法。
[1]李大玲,柯平.基于知識管理的學術機構知識庫激勵模式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09年05期
[2]陳和.構建國家機構倉儲聯盟探析.廈門大學圖書館
[3]李晨英,楊國棟.機構知識庫收錄期刊論文涉及著作權問題的解決途徑探討. 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年01期
[4]陳琳.機構知識庫建設機制探析. 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年04期
[5]顧立平.創建與使用型人以優化機制知識庫——基于文獻計量的實證研究. 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期05期
[6]李武.科研人員接受OA知識庫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年03期
[7]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組織建立全院機構知識庫網絡服務系統.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年06期
[8]彭斐章,鄒瑾.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存取與目錄學創新. 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年01期
[9]陳傳夫,王云娣.機構典藏資源的分布及獲取策略研究. 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年01期
The article discuss th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the study and reality background of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pen access movement and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etc.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