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堅 唐山學院文法系法學教研室
WTO和ECT爭端解決管轄權比較研究
王軼堅 唐山學院文法系法學教研室
由于WTO爭端解決機制與《能源憲章條約》(下文簡稱ECT)爭端解決機制都可以被共同的締約方方援引用于處理國際能源交往過程中發生的爭端,同時二者彼此間沒有等級或隸屬關系,適用時也就沒有任何時序之別。如何協調兩種爭端解決機制在管轄權上發生重疊的情況,是目前國際社會在國際能源交往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二者的管轄權進行深入比較是解決相關重疊問題的前提。
世界貿易組織;能源憲章組織;爭端解決解決機制;能源貿易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 TO)的爭端解決機制與能源憲章組織(簡稱ECT)的爭端解決機制都可以對國際能源領域的相應爭端行使管轄,且二者的管轄權存在重疊的情況。同時,筆者認為W TO和ECT在國際能源爭端問題上行使管轄的能力與范圍存在著諸多不同之處,分析這一點對于全面了解二者的管轄權重疊問題是很必要的。
1、W TO規則有關能源問題的相關規定
由于能源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戰略地位,長久以來未能有多邊協定對相關問題作出專項性規定。國際社會主要是在政治層面上解決在國際能源領域可能發生的爭端。時至今日,國際社會已經普遍認為現存的WTO規則及其內含協定、附屬協定同樣適用于能源產品。作為規制國際貿易的多邊規則,一般認為WTO協定主要由四個支柱性原則或是規定構成:(1)最惠國待遇原則(MFN);(2)國民待遇原則;(3)關稅規制;(4)透明度和禁止數量限制的原則 。與國際能源貿易有關部分主要涉及前兩項原則。
A.最惠國待遇原則(M ost-Favoured-Nation Treatm ent)
W TO第一核心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它要求W TO成員國必須給予其貿易伙伴相同的優惠待遇 ,其目的在于為所有的貿易參與者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的交易系統。但是涉及能源交易,最惠國待遇原則的適用一般不會出現問題,因此有關交易相對方在該問題上也不容易產生爭端,原因在于:(1)原油及天然氣的價格是通過在國際市場上統一競價形成的,能源貿易,尤其是電力的交易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主要是在本地區進行而遠離國際競爭,所以一般不會存在對特定貿易伙伴的歧視的現象(2)盡管有些國家會在其能源貿易過程中給予特定貿易伙伴特殊的待遇,但是由于能源自身的特性:如需要大量投資、受制于國際能源價格系統、能源出口國對其征收的稅收的高度依賴性等決定了能源貿易領域推行多邊優惠待遇在長時期內都是無法實現的,因此一旦涉及能源貿易,最惠國待遇原則一般可以自行發揮作用的,極少出現給予不同國家或地區與不平等待遇的現象。
B.國民待遇原則(N a t i o n a l T reatm en t)
國民待遇原則是WTO規則系統的第二條核心原則,與最惠國待遇原則類似,國民待遇原則的目的也在于限制成員國對貿易伙伴可能采取的歧視政策。然而這里衡量歧視的標準并非外國的貿易相對方,而是國內的相關貿易方。其目的在于限制國內政府制定有利于本國國民的特殊貿易法律或政策。而這樣做的后果也將最終影響國際競爭,破壞國際貿易平衡。不過,國民待遇原則適用于國際能源貿易領域時往往大打折扣,原因在于:(1)絕大多數能源出口國是絕對不會進口能源產品的,在這些國家工業尚不發達之初或許還有可能,因此對這些過家來說不涉及歧視外國的能源產品的情況,自然也不會因此而引發大量的爭端;(2)現實中確實存在著一些特殊情況,尤其是一些國家為彌補本國能源的不足進口能源產品,同時出于經濟上的而考慮,這些國家又有可能對本國的產品給予特殊的待遇,或是對進口的能源產品給予一定的限制,如只允許進口的能源或能源產品在本國一定區域或行業使用,只允許進口需要特殊配套設備才能使用的能源產品等。以能源作為劃分的標準,世界上的國家基本可以歸入兩類:一類是完全的能源自給自足型國家,如中東諸國;另一類是需要進口他國能源的國家,因此考慮到(1)中所論述到情況,國民待遇原則在該領域所能發揮的作用甚微。
WTO其他涉及能源貿易的相關規則還有:有關商品自由流通條款,消除關稅、非關稅及技術壁壘條款等。根據GATT第五條,WTO成員國應給予來自于其他成員國的商品以同等的待遇以保證成員國之間商品的自由流通。該條規定從理論上說也同樣適用于能源的跨國運輸,但現實情況是涉及能源跨國運輸的當事國有相當一部分為非WTO的成員國,因此在該領域一旦發生爭端,WTO爭端解決機制也是無法行使管轄的。此種情況同樣發生于有關對能源貿易征收關稅的場合,由于世界各國的能源的需求不斷地增長,能源出口國也依賴于對出口的能源征收關稅以增加自己的國民收入,盡管WTO有關關稅壁壘的相關規定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推行此種政策的國家大多為非WTO會員國往往是不接受WTO規則的規制的。
綜上所述,WTO適用于國際貿易領域的通行的一些規則和原則在適用于國際能源貿易領域時往往是捉襟見肘,在一些能源大國仍然置身于WTO規則之外以及WTO不能在短期內通過新一輪談判以制定專門針對國際能源貿易問題的規則的前提下,WTO爭端解決機制無法發揮作用甚至根本對諸多爭端無法行使管轄。
2、W TO爭端解決機制在國際能源爭端中面臨的窘境
如上所述,盡管現今國際社會已經普遍認為WTO中的多邊貿易規則同樣適用于能源貿易領域,但是由于W TO能適用于該領域的核心原則及條款過于籠統而不具有專項性,所以目前的W TO規則系統已經無法滿足世界能源貿易的發展需求。而W TO爭端解決機制在頻發的國際能源貿易爭端面前也顯得力不從心。
首先,誠如上文已經論述到的,盡管W TO的核心規則和條款可以同理適用于能源領域,但是由于能源產品的獨特性質導致這些規則或是難以對國際能源貿易產生影響或是在其發揮作用的領域根本很難發生違反W TO相關原則或規則的狀況。相反,在國際能源貿易極易引發爭端的問題上,如國有化、資本轉移、跨境運輸、雙重定價、出口限制、出口關稅等方面,WTO尚無確切的規定。盡管W TO的成員國在東京回合與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想極力促成各國在該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但終因能源出口國的反對而未見成果。由于缺乏法律依據,這就可能使W TO的爭端解決機制在對相關爭端行使管轄時感到無所適從。
其次,W TO爭端解決機制在處理國際能源貿易糾紛時最大的限制就在于,無論如何其只能對W TO成員國行使管轄。而其對于非成員方之間及成員方與非成員方之間的爭議無權過問。現實情況卻是國際能源貿易領域發生的爭端大多牽涉到的是幾大能源出口國,而這些國家又有很多尚未加入W TO或是正在其門外徘徊,也就是說目前國際能源領域的爭端多發生于非WTO成員國之間以及WTO成員國與非WTO成員國之間。盡管在最近的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W TO成員國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而且其中不乏能源出口大國,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中的7個成員已經加入了W TO,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于2003年加入WTO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其爭端解決機制的管轄范圍,但是還有諸多能源大國,如俄羅斯、印尼、伊拉克、尼日利亞尚未能夠進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這些國家在最近發生的幾起有關能源的國際爭端中都是主要角色,尤科斯公司投資人訴俄羅斯就是最好的例證。
盡管W T O的規則已經被國際社會認可能適用于國際能源貿易領域,但由于現存的W TO規則主要是承襲了GA TT的主要內容,而未能夠對有關國際能源交往作出全面和細致的規定,即使是可以適用W TO相關核心規則及條款的問題上一般無法在國際能源貿易容易發生爭端的問題上發揮作用,這也就導致了W TO爭端解決機制在國際能源爭端領域管轄空間的狹窄。
3、ECT在解決與能源有關的問題上的優勢
相對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ECT的爭端解決機制無論是在投資者與締約東道國之間爭端的解決上還是在締約國之間的爭端的解決上其發揮作用的范圍則相對寬泛。ECT共50條涉及國際能源投資的促進與保護、國際能源貿易、跨國能源運輸、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幾乎覆蓋了與國際能源交往的所有方面,而面對有可能發生在國際能源領域的相關的爭端,ECT的成員國或是投資者都可以提交給ECT的爭端解決機制。同時ECT針對能源爭端的不同的性質也為其規定了不同的爭端解決的機構及程序。因此ECT的爭端解決機制幾乎可以對涉及國際能源爭端的所有問題行使管轄,從而更有利于保證爭端得以高效、合理的解決。
在國際能源領域發生的爭端,有權利將爭議提交給W TO爭端解決機制的主體從目前的情況看只限于W TO的成員方,而根據W TO的規定其成員方只包括主權國家和一些特殊的地區,因此一成員方的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是無法將其與東道國在能源領域發生的糾紛直接提交給W TO的爭端解決機制以求解決的,而爭端解決機構也無權直接對此類爭議行使管轄。
相比之下,能夠將爭端提交給ECT所規定的爭端解決機構的主體范圍則相對廣泛,ECT不僅為締約國之間在有關該條約的適用及解釋上發生的爭端提供了專門的爭議解決機構和程序,同時也允許自然人和法人投資者在認為其利益受到締約東道國的不法侵害時向EC T尋求救濟。同時,根據ECT的相關規定即使是非締約國的國民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只要其符合條約規定的條件獲得了某締約國的國籍,EC T的爭端解決機制同樣可以被其使用。綜上所述,ECT的爭端解決機制管轄的主體不僅包括主權國家,還包括締約國內的公民及法人,甚至非締約國的國民,因此ECT的爭端解決機制對人管轄的范圍比W T O爭端解決機制管轄的主體范圍要大。
根據DSU第23條以及W TO爭端解決專家小組在美國301條款爭端案中的論斷,W TO爭端解決機制與程序是所有W TO成員國解決涉及違反W TO內含協定爭端的唯一解決方法,該條規定同樣適用于W TO成員國在能源問題上發生的爭端,因此,W TO成員國之間在國際能源交往中發生的爭端的必須提交給W TO爭端解決機構解決,而爭端解決機構也有權對此類爭端行使管轄 。然而ECT的爭端解決機制對于爭端當事方行使管轄的強制力按照不同的事項則有所不同,具體表現在:(1)涉及投資者與締約東道國之間的爭端,根據ECT第26條第2款的規定,是否啟動條約的爭端解決機制的主動權掌握在投資者手中,而投資者一旦做出了將爭端提交給條約的爭端解決機制的選擇,締約東道國無權再進行其他選擇必須無條件地接受ECT爭端解決機制的管轄,但條約附錄6中的列出的國家除外。也就是說,只有在投資者已經做出了類似的選擇的前提下,EC T的爭端解決機制才可以對其行使管轄。與W TO的爭端解決機制行使管轄的強制力相比,此種情況下ECT對當事方行使的管轄是有前提、有條件的管轄,因為爭端解決程序的啟動是完全掌握在爭端當事一方即投資者手中;(2)ECT第27條規定:成員方之間在適用與解釋該條約的相關條文過程中發生的分歧,如果無法在條約規定的合理日期內解決的話,則可以由一方將爭端提交仲裁,但27條第2款同時規定了幾種不使用該解決方式的情況,同時其認為爭端當事方還可以以書面協議的方式約定采取其他的方法或程序自行解決。在此,ECT的爭端解決機制賦予了爭端當事方一定的自由度去解決相互間的爭端,而并非完全的強制對其行使管轄。(3)EC T爭端解決機制在環保、競爭和過境運輸等方面規定的是非強制性的管轄。
按照W TO的爭端解決機制與ECT的爭端解決機制的具體規則規定,二者對國際能源領域有可能發生的爭端都各自具有管轄權。隨著W TO和ECT的近些年迅速的發展,二者的成員國數量都在不斷增加。隨著兩條約的締約國的國家數量不斷攀升,實踐中則有可能會出現兩種機制對同一爭端都有合法管轄權的情況,而且爭端當事方可能同時啟動相關的管轄權的現象,這便有可能導致兩種機制管轄上的重疊,但是不能單純地認為二者之間的沖突是針鋒相對的、不可調和的,鑒于W TO有關能源的新一輪談判則很有可能以ECT為基本模式,二者只有互相尊重與支持才有利于國際能源貿易爭端的合理解決。
[1] Selivanova,The WTO and Energy: WTO and Agreements of Relevance to the Energy Sector:ICTSD Programme on Trade Measures and Environment(2007)
[2] Brian K. Myers,Trade and the Enviroment;:Can the WTO and UNCLOS Be Reconciled? ,UCLA Jouranl of Environment Law &Policy,Reg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5)
[3] Franis N.Botchway,International Treade And Energy Treade: Syracuse Jouranl Law and Commerce (2001)
[4] Franis N.Botchway,International Treade And Energy Treade: Syracuse Jouranl Law and Commerce (2001)
[5] Franis N.Botchway,International Treade And Energy Treade: Syracuse Jouranl Law and Commerce (2001)
[6] Franis N.Botchway,International Treade And Energy Treade: Syracuse Jouranl Law and Commerce (2001)
[7] Susan L. Sakmar ,BRINGING ENERGY TRADE INTO THE W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CURRENT STATUS,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MIDDLE EASTREGION:Indiana International & Coparetive Law Review(2008)
[8]高曉露,論WTO爭端解決機制與MEAs爭端處理機制的沖突與協調: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 0 0 6,(3):47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139
王軼堅(1 9 7 7-),男,湖南懷化人,唐山學院文法系法學教研室,講師(河北唐山 0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