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榮 莫文斌 李珺 中國醫科大學
夢游的研究現狀和展望
唐玲榮 莫文斌 李珺 中國醫科大學
夢游是睡眠異常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目前國內對于夢游的相關研究報道很少,通過對國外相關文獻的查閱,本文將對夢游的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引發夢游的相關因素做介紹,并重點介紹遺傳因素和相關基因研究進展。
夢游;影響因素;NREM異態睡眠;遺傳;HLADQB1
睡眠占據了人類約1/3的時間,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重要保障,睡眠質或量上出現的輕微改變都有可能嚴重影響健康。正常人的睡眠分為兩個階段:快速眼動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NREM分為四期:Ⅰ、Ⅱ期(淺睡眠,非快速眼動睡眠)、Ⅲ、Ⅳ期(深睡眠,慢波睡眠)。[1]夢游是一種覺醒異常,它常常發生在NREM睡眠中的慢波睡眠期(Ⅲ、Ⅳ期),現在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NREM異態睡眠。[7]NREM最常發生在睡眠時間的前1/3,夢游也多發生在這段時間內。夢游持續的時間可從幾分鐘到1小時不等,且醒后不記得夢游中發生的事情。夢游包括了一系列復雜的行為,夢中行走僅是其中一種行為,還可以有上廁所,背誦等行為。[2]患者在夢游過程中的大多數行為是無害的,但也有報道稱夢游中也會有危險行為。[3]
夢游可以發生在人學會走路之后的任意階段,它是兒童異態睡眠中最常見的一種。兒童中經常發病的占1%到6%,偶爾發生的占10%到30%,常見于4到6歲之間。[3,4]隨著年齡的增長,夢游可能會逐漸消失,但有研究表明有約3%的成人也有夢游,且這些成人中絕大多(80%以上)是有兒童夢游病史。[4]表現有焦慮、驚恐、攻擊性、癔癥、自殺傾向,在兒童身上還會出現學習障礙、情緒調節障礙、和同學溝通能力下降等。伴隨癥狀有圖洛特氏綜合征(Tourette’s syndrome)、睡眠性呼吸異常(SD B)、偏頭痛等。[1,5]
夢游的診斷大部分依靠病史,一些實驗室研究手段和多功能睡眠記錄儀、EEG等對夢游的診斷缺乏敏感性和特異性,所以這些方法通常用來排除一些與夢游具有相似表象的病癥和識別可能的誘因。[6]鑒別診斷主要是癲癇。[5]癲癇會發生短暫性的夜間行走,它與夢游的鑒別要點主要有以下幾點:[1]EEG可記錄到癲癇節律性發作性放電,還可以記錄到發作間的異常放電,且通過其他方法檢測到癲癇病灶;而夢游患者的EEG可記錄到局部的慢的高尖波活動或普遍的高電壓波活動,波形復雜的癲癇樣發作。[2]夢游常發生在第一個睡眠周期的Ⅲ、Ⅳ期,癲癇則常可發生于睡眠任何周期的Ⅰ、Ⅱ期。[3]夢游中發出聲音和不自覺動作是不常見的,而癲癇則常伴有尖叫和不自覺動作。[4]夢游者事后不會出現意識模糊,且夢游中不要叫醒,而癲癇則相反等。[5]治療方法目前有催眠、提前喚醒、藥物治療,藥物主要有苯二氮卓類,如地西泮,勞拉西泮等,丙咪嗪。[5]遵循正確的作息時間表休息、即時進行心理干預也是很有益的。[2]
引起夢游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藥物,如鋰、唑吡坦、安非他酮,睡眠剝奪、持續性氣道正壓試驗(C A PA試驗,continous positive airw ay pressure trial)、應激、精神心理因素等。[5]但有學者認為,夢游是易感因素、啟動因素和促進因素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僅其中一個或兩個因素如酒精、壓力大等引發夢游的可能性極少。(一)易感因素主要是遺傳因素。(二)夢游的啟動因素,一般認為是那些能夠使睡眠加深、睡眠“破碎”或者(和)使從睡眠中覺醒變得更困難的這類因素。它們能增加易感個體患夢游的可能性,主要有睡眠中SW S的比例增加、在慢波睡眠中的覺醒頻率增加、超同步化的d e l t a波(HSDW)、睡眠剝奪、藥物治療、酒精、應激、發燒等等。(三)促進因素有[1]睡眠障礙性呼吸、[2]睡眠中腿周期性運動(PLM S)、[3]噪音、[4]觸摸,法學文獻有很多關于這方面的報道,但是觸摸的強度充足、時間恰好在人最易覺醒時。[6]
夢游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是否有關已經被很多人提出,且有大量的研究結果支持夢游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另外環境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簡要列舉以下具體論據:早在1980年有學者對80%的夢游家庭(除先證者之外家庭中還有一個或者多個患夢游的成員的家庭)進行研究,得出遺傳因素使人更容易患夢游,但癥狀和特征的表達可能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的結論。[5]一項大規模的芬蘭雙胞胎研究也得出相似結論。[4]最新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夢游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且基因在不同的環境因素影響下會有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和癥狀。[7]
隨著基因研究技術的進步,很多研究者試圖去找到夢游的特定基因,有研究表明H LA-DQB1在夢游患者中35%為陽性,而在普通人中只有13%為陽性,結果表明特定的DQB 1基因與夢游有關。[3]影響夢游的基因可能有很多,并且即使是一個基因的異常,也會是復雜多樣化的,研究夢游的基因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目前研究夢游遺傳因素的方法有家庭研究和雙胞胎研究,家族研究可以評估遺傳因素在在患者親屬中的患病率,但不能證明遺傳因素的存在;雙胞胎研究通過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研究證明遺傳因素對某一特征的影響,因為對大部分特征而言,雙胞胎的生長環境因素是一樣的是目前研究者公認的,故在異卵雙胞胎中某特征的差異就歸于遺傳因素。而用同卵雙胞胎可研究環境因素對夢游特征的影響。還有動物模型也是研究基因的好方法,如果蠅等。[7,9]
我國目前對于夢游案例報道和相關研究報道猶如鳳毛麟角,國外研究者對這方面研究較多。文中的數據皆是國外的研究數據,可能并不適用于我國。隨著我國醫療科技的進步,相信這發面的研究很快發展起來,給廣大睡眠異常患者帶來福音。
[1]Taheri S, Mignot E. The genetics of sleep disorders[J]. The Lancent N, 2002, 1:242-250
[2]Bharadwaj R, Kumar S. Somnambulism: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Indian J Psychiatry.2007, 49(2):123-5
[3]Lecendreux M, Bassetti C, Dauvilliers Y, et al. HLA and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sleepwalking[J]. Mol Psychiatry, 2003, 8:114-117
[4]Hublin C, Kaprio J, Partinen M, et al.Prevalence and genetics of sleepwalking: a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J]. Neurology,1997, 48:177-81
[5]John R.H. A review of sleepwalking(somnambulism): The enigma of neurophysiology and polysomnography with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mplex partial seizures[J]. Epilepsy & Behavior,2007, 11: 483-491
[6]Mark R, Pressman M.R. Factors that predispose, prime and precipitate NREM parasomnias in adults[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07, 11: 5-30
[7]Cao M , Guilleminault G. Families with sleepwalking[J]. Sleep Medicine, 2010, 11:726-734.
[8]Dauvilliers Y, Maret S, Tafti M. Genetics of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sleep in humans[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05, 9:91-100
[9]Hublin C, Kaprio J. Genetic aspects and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parasomnias[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03, 7: 413-421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