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正榮 重慶市水資源管理站 401147
重慶城市水環境建設分析
崔正榮 重慶市水資源管理站 401147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重慶成為全國水土資源利用和改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環境問題特別是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在對重慶城市水環境問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重慶城市天然水勢條件,提出重慶城市水環境建設對策措施。
城市化;水資源;城市水環境;水循環
urbanization; water resources;urban hydroenvironment; hydro-cycling
1.1 水環境對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
人類從茫茫荒野走進城市,“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水作為環境的核心要素,水環境可凈化空氣、調節城市小氣候;城市水體作為城市景觀,可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城市水景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
1.2 水環境對重慶城市發展的特殊重要性
1.2.1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
三峽庫區對全國具有重要生態戰略意義,重慶位于庫區核心區域,重慶水環境及生態的好壞將直接決定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從水資源配置的戰略高度來看,優良的三峽庫區水環境不僅為長江中下游水質及水環境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南水北調工程竣工后,還將為我國北方地區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水資源。重慶城市水環境建設是保證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為全國水資源儲備庫提供安全保障的根本保證。
1.2.2 城市安全的需要
近年來,重慶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期,已成為全國水土資源利用和改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負面影響直接威脅到城市環境及生態安全。2020年,重慶城鎮人口將達到2200萬,主城面積將擴大到1000 km2,成為1000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城市水環境將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新形勢下的城市水環境建設和管理,將直接關系到重慶城市的安全。
2.1 水元素在重慶城市歷史變遷中的獨特作用
重慶市轄區面積8.24萬km2,境內水系發育,流域面積1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207條。重慶古代因江水(長江古稱)流經被稱作江州,因渝水(嘉陵江別稱)繞城被稱為渝州,現代亦源于水而橋多霧重被冠之“橋都”、“霧都”,是一座真正意義上因水而興、源水而發的城市,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水”在重慶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發揮著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水運的優勢使重慶在交通極不發達的古代即發展成為西南疆域的軍事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近代更逐步發展成為工商業發達、人口眾多的重要商埠。據記載,重慶歷史上曾三次成為國都,并兩次直轄。1997年重慶直轄市地位的確立,與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工程的建設也有著重大關系。重慶城市發展的3000年悠久歷史,現在及未來發展的區位優勢與巨大潛力,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與水的深厚淵源。
文化大師余秋雨先生評論說,“中國文化從根本上說是‘大河文明’,能稱得上大的城市,只有大上海、大武漢、大重慶”。重慶城市的最大特色就是水天一色,山·水·城渾然一體。重慶主城位于長江與嘉陵江匯合處,江環水繞,天然的“兩江四岸”水文風貌得天獨厚,而主城以外的各大中小城市,歷史和現狀發展較好的萬州、涪陵等城市,均得益于優越的水系條件。
2.2 重慶城市水環境問題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重慶城市水環境惡化進一步加劇。一是水網不斷萎縮,城市水面積急劇減少;二是河道淤塞嚴重,嚴重影響防洪排澇;三是城市河道污染嚴重,水質黑臭;四是城市水生態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喪失。
重慶城市水環境建設應借鑒國內外城市水環境建設的成功經驗,采取以下八項對策措施,著力打造“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城市水環境。
3.1 充分保護利用城市天然河流湖泊,因地制宜建造人工河湖水體
依靠長江、嘉陵江等天然河湖水體,建設沿河環湖風景帶。城郊原以農業灌溉為主的水庫可調整為以城市環境用水為主,并修建星羅棋布的水塘魚塘,加快九龍坡區彩云湖等城市生態濕地建設,利用水田河網調蓄雨水,既可增強城郊區域防洪減災能力,也可有效改善水環境。
3.2 結合重慶城市洪澇災害特點,加大雨洪資源利用,變水害為水利
提高防洪標準可降低城市洪澇災害風險,但經濟能力總是有限的,且過高的防洪標準也是不經濟的。應在洪澇災害分析的基礎上,統籌城市規劃,控制洪澇高風險區域的投資和發展規模,采取開辟城市綠地,建設較大規模地下雨水調蓄設施調蓄雨洪,防御洪水災害,增強排澇能力,化水害為水利。
3.3 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設防污型城市
城市排水系統是實現城市用水健康循環,保護水環境的生命線工程,其任務早已超出了排除雨污、保護城市生活環境,防止公共水域污染的范疇。對城市中小河道進行治理,安排河道整治計劃時應優先考慮有截污任務的河道,通過截污治理使河流不再成為納污通道。
3.4 打造水景觀,弘揚水文化,拓展城市河流綜合功能
城市應規劃興建河道公園、濱水野生帶、水上娛樂、戲水垂釣、河岸野營等水邊空間,“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靈泉之致”,吸引更多市民從混凝土樓室重新回到河道水體空間,享受城市水美。城市水邊景觀建設應走“人工—天成”之路,這樣既可降低建設維護成本,又可形成重慶獨特的自然水文化特色。
3.5 增加水流多樣性,恢復自然型河流,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
退田還湖,恢復河流與洼地、湖沼的溝通,保護濕地,恢復不同水深和流速的深潭、淺灘、沙洲等,增加水流的多樣性,為魚類等各種水生生物提供捕食、棲息的場所。
3.6 有效涵養水源,優先保護城市供水水源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城市水源地是城市的生命線,必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確保供水水源地安全。
3.7 加大水環境保護力度,防止水利轉化為水害
水利工程是除害興利的,但工程的建設畢竟改變了水的自然狀態,稍有疏忽失誤即可釀成水害,周恩來在比較水利與航天技術時曾感嘆“水利比上天還難”,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各種水環境問題演變為城市公害甚至引發災難。
3.8 建設節水型城市,提高市民水環境保護意識
實施強制性節水政策,鼓勵公眾參與節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大污水處理回用等非傳統水資源利用工程建設,實現全面節水,減小城市用水排污對水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加強水利及水環境法律制度建設,加強城市水環境管理。
[1]薛惠鋒,王平.水資源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研究[M]. 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2]王浩.中國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邢秀鳳.城市水業市場化研究[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4]丁惠英,丁民.國外城市水務管理經驗分析[J].中國水利.2003.(15),47-49
[5]林洪孝.城市水務系統與管理[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hongqing is developing into one of the major cities that carry out a great amount of civil engineering schemes across the country, which poses a big challeng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hydro-environment.Strategie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particular urban water conditions in Chongqing.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195
崔正榮 男 重慶市水資源管理站 高級工程師 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