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澤田 東北大大學文法學院,遼寧,沈陽,110819
馬克思創新思想對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啟示
崔澤田 東北大大學文法學院,遼寧,沈陽,110819
馬克思創新思想內涵豐富,包括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等多方面內容,我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在馬克思技術創新思想指引下需要加強產學研有機結合、強化制度創新、樹立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等。
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我國首次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就是要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進而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是對馬克思創新思想的一脈相承,在實踐中需要不斷以馬克思創新思想為指導,以創新發展的思維,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熊彼特于1912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概念,成為現代技術創新理論的開端。隨著人們不斷認識到創新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理論及現實意義,許多學者從多角度對創新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使創新理論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不斷擴展,涉及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創新理論。然而,在對創新理論淵源的追溯中,眾多學者發現在馬克思的大量經典著作中已先于熊彼特表達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創新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馬克思關于技術創新的分析
首先,馬克思認為科學發展促進技術創新形成。他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1],“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相反地卻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這種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2]馬克思在肯定科學生產力功能的同時,也表達了科學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引領和導向作用。科學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來源,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生產使用的新機器、新裝置和新生產方法大多來于科學的指引。
其次,馬克思認為生產實踐推動技術創新形成。工人是技術使用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對技術創新的推動,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工人在“干中學”的創新。工人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對技術在擴散、運用過程中不斷作微小或必要的改進,新發明使得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促進生產過程持續改進;二是工人在社會學習過程中產生類似于施穆克勒所說的“次發明”。[3]生產實踐中的技術改進是技術創新形成的重要方面,如蒸汽機從發明到應用于現實生產就是工人不斷改良的結果。
第二,馬克思關于制度創新的分析
首先,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建立推動社會生產快速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到不斷的鞏固和完善,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制度逐步代替手工技術為主的手工工場。在資本主義工廠中,資本家為了榨取更多超額剩余價值,爭相采用新技術、新機器不斷提高單位勞動生產率。資本家的競爭直接導致新技術新機器在社會中廣泛使用,從而推動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快速發展。
其次,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工廠中的分工與協作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形式。馬克思認為“分工是一種特殊的、有專業劃分的、進一步發展的協作形式,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在較短的勞動時間內完成同樣的工作,從而縮短再生產勞動能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和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4]。作為制度創新的分工與協作不僅可以提高生產資料利用效率,還能夠擴大勞動的空間范圍,形成連續性的流水作業,有利于促進專門從事某項工作的人迅速提高技術熟練程度,創造出個人勞動根本無法達到的新生產力。
第三,馬克思關于創新推動社會發展的分析
馬克思認為,由于創新的推動作用,勞動生產效率明顯提高,進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并影響生產關系變革,甚至滲透到社會其他領域,推動社會發展。馬克思以此提出“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5]“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6]馬克思充分肯定創新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他認為創新貫穿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因此,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如果不使生產工具經常發生變革,從而不使生產關系,亦即不使全部社會關系經常發生變革,就不能生存下去。相反,過去一切工業階級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卻是原封不動地保持舊的生產方式。生產中經常不斷的變革,一切社會關系的接連不斷的震蕩,恒久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各個時代的地方。”[7]
馬克思的創新思想雖然是一種萌芽狀態的創新思想,并沒有形成明確的理論體系,多是在論述其他問題時對創新問題的側面思考,但是,馬克思創新思想具有其獨特鮮明的理論特色,既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具體體現,也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延伸,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第一,加強產學研有機結合,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馬克思技術創新思想揭示出,科學在理論上發現自然過程的規律性,為探索技術可能性奠定基礎。現實生產中應用的許多技術系統、技術裝置和技術方法是以科學實驗為原型或模型的,是科學實驗的放大化、定型化和實用化。科學向現實生產技術的轉化需要經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應用推廣的過程”,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推動這一過程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產學研結合是指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可以采取企業資助大學科研,科研機構參與企業生產,建立科技園和創新中心等形式,為企業與大學或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生態技術創新提供平臺,充分發揮大學和科研院所研發能力強的優勢,結合企業具體情況,加速科研成果的現實轉化,使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形成良性互動。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可以有效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第二,強化制度創新,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創新是指制度主體通過建立新的制度以獲得追加利潤的活動。馬克思特別關注制度創新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他認為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夠比以往社會形態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為社會生產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建設創新型國家背景下,應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強化制度創新建設,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消除一切不利于創新的弊端,建立一種科學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和創新,清除不利于國家和民族創新事業發展的種種阻礙,并營造有利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制度環境。[8]具體內容包括財稅制度創新、金融制度創新、法律制度創新、人才制度創新等,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制度體系,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第三,樹立全社會創新意識,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生產視域內認為,創新意識是推動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進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思想保障,資本家是否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直接決定企業的經濟收益,事關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當前,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背景下,必須培養全社會創新意識,樹立勇于創新的主導觀念,提升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企業中,充分發揮技術人員和生產者的創造性思維,使創新成為一種出于對社會、企業和自身發展考慮而產生的自覺行為。在其他領域中,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時效性,形成對創新意識培養的良性引導,利用大眾媒體把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基本思想作為輿論內容向社會傳播,讓公眾充分了解創新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和作用,把創新意識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社會氛圍,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永不枯竭的動力和源泉。
第四,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在馬克思創新思想中,馬克思特別強調創新主體對創新發展的推動作用。創新主體即創新型人才,具體指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提升我國自主創新力必須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目前,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創新型人才仍處于劣勢地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明顯不足,導致許多產業的核心技術仍受制于其他國家,進而影響著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應采取多種方法、全方位進行創新人才培養。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要樹立全新的教育和教學理念,既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又要培養其實踐技能,并在學以致用中樹立較強的創新意識;其次,要建立健全創新型人才培養管理機制,完善創新型人才服務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形成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保護創新成果并給予適當的物質或榮譽激勵,提高創新型人才的創新積極性。確保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充足的創新型人才儲備。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7
[3]任力.馬克思對技術創新理論的貢獻[J].當代經濟研究.2007(7):17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01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4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71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69
[8]張雪敏.制度創新是創新型國家戰略的關鍵[J].理論前沿.2009 (14):33
N 031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207
崔澤田(1 9 7 9-),男(滿族),遼寧本溪人,東北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科學技術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