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條是否延伸決定能否盈利
本期專家: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經濟組織與制度研究室主任苑鵬
去年,農產品的價格一漲再漲,但合作社在農產品價格普漲的過程中并沒有賺到錢,對于我國現有的合作社發展水平來說,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合作社利潤能否增長,主要取決于合作社是否直接面對消費的終端群體。
蔬菜市場由于競爭比較激烈,如果合作社想要賺錢,就得繞過批發市場,把產品進行超市直供。和超市對接,要求有量有規模,而且要像工業品一樣,連續不斷地輸送給超市。另外,合作社必須有能力實現訂單生產,今天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等等。鑒于蔬菜生長的周期性和蔬菜自身的不耐儲性,大量有規模的每天配送比較難以實現。
除了超市直供,蔬菜合作社還可以采用直接銷售的方式,把蔬菜賣給消費者,這樣運作,合作社收益也比較有保障。比如,北京市大興區的一些蔬菜合作社,他們把蔬菜直接賣給“呷哺呷哺”或“麥當勞”這樣的餐飲企業。另外合作社也可以通過團購或者采摘等方式來吸引消費者與合作社主動對接,目前已經開始這樣做的合作社市場談判能力通常比較強,收益也比較好。
另外,如果合作社的產品具有特色性,合作社也能大賺特賺,并且不管在什么樣的市場條件下都能實現盈利。像大興區龐各莊的西瓜已經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如果消費者想要品嘗到正宗的大興西瓜,只能購買龐各莊生產的。
所以說,合作社利潤的增長,主要還是取決于合作社在產業鏈條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合作社所處的位置離終端市場越近,獲得的收益就越明顯。
畜牧類合作社與蔬菜類合作社則大不相同。畜牧類的合作社想要有所收益,則主要取決于合作社能否進入加工領域。在北京市密云縣,比較突出的是肉雞行業。這些肉雞的銷售渠道可以分為市場雞和合同雞。所謂的市場雞是指養殖者自己到市場上去銷售肉雞,而合同雞是指養殖者把肉雞賣給北京大發正大有限公司這樣的龍頭企業。在當地沒有成立合作社之前,農民比較喜歡飼養合同雞,因為開拓市場對于他們來說比較困難。但是合同雞的收益會比較小,農民基本上只能掙到勞動力的成本。在成立了合作社之后,合作社投資興建了自己的屠宰線,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雞的收益遠遠高于了合同雞的收益。市場雞的凈收益每只能達到6元,而合同雞的收益只有2元。在2010年合作社市場雞的飼養規模達到了上千萬只,合同雞的養殖規模則萎縮到了20萬。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很明顯能看到在畜牧行業中,合作社在盈利方面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養雞戶只是散戶,他們面對龍頭企業時,談判力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成立了合作社,才能有自己的話語權。另外,在奶業中,合作社的這種優勢表現也更為突出。國外的奶業基本上被合作社所壟斷,國內的奶業則是被伊利或者蒙牛這些實力雄厚的乳品企業所壟斷。農民的奶業合作社能實現通過內部的規模經濟和聯合購買來降低成本,但談判力的提升并不明顯。如果成立合作社聯合社,這個情況就會大有不同。在山西省有一個犇牛聯合社,他們是聯合了當地的20多家養牛合作社而成立的。聯合社的合作對象也是蒙牛和伊利這樣的龍頭企業,不過,他們賣給這些龍頭企業的價格是每斤奶3.6元,比原來單個合作社賣給龍頭企業的價格2.8元,足足多了0.8元。對于奶業這樣用“噸”來做單位的行業,這個效益是非常明顯的。
可以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近四年以來,合作社發展得比較快,發展勢頭也很好,但是總體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在解決農民生產或銷售方面,能力有限。當然,也有一些合作社已經發展成為當地農業產業的主力軍。
合作社的發展趨勢也呈現出了新的變化。一個是橫向聯合,也就是同質性聯合社不斷地增多。聯合社不僅讓合作社生產資料成本大大降低,還可以讓合作社的產品在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份額,從而提高合作社的市場話語權;第二個趨勢是有一定實力的合作社,開始把產業鏈拉長,向著初加工的方向發展。通過初加工,產品的附加值會大大提高,合作社的收益也會得到增長。
總體上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水平還是很低,農民的市場地位想要通過合作社很快得到提高,短期內還是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