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成人教育的困境與突破
□李建偉
文章通過對當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成人教育困境的梳理和分析,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對成人教育困境的破解之道和應對之策進行了探索。指出,更加人本的成人教育理念的樹立、國家政策的引導與監督、教育與培訓的傾斜與扶持、精神成人與心理困境的人本化關注、“再回鄉”發展模式的塑造等可以有效地突破當下的成人教育困境,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與和諧。
新生代農民工;成人教育;困境;突破
新生代農民工也被稱為“第二代農民工”或“知識民工”,是相對于20世紀80年代第一代農民工而言的,是指出生在20世紀70至80年代,常年或大部分時間在城市務工、戶籍卻仍在農村的一個社會群體。近年來,他們已經由暫時的、零散的小群體逐漸發展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新的社會群體。[1]新生代農民工是當前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農村實現城市化進程中重要的引領性群體和力量,其對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關注并研究其生存與發展狀況成為推動整個中國經濟大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的時代性命題。但是,當前的農民工成人教育卻存在諸多制約其和諧、長遠發展的因素和困境。農民工成人教育遭遇的困境呼喚著學者、決策者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應對,以便更好地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和諧發展。
(一)教育理念的適切性需要進一步調整
理念是教育的靈魂和核心。一直以來我國的成人教育偏重于加強培訓成人的技術技能,側重于其生存能力的培養,對成人的人文關懷、精神成人等關注不足,對成人的理想旨趣、心理需求有所忽視,同時也對成人教育的研究思路缺少人本思想的介入和融合,因此,當具有較高文化素質、較人本的理想追求的新生代農民工陸續登上歷史舞臺,并逐漸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的時候,新的教育理念就成為成人教育實踐的迫切呼喚。華東師大的高志敏教授在全面審視和深刻研究近30年成人教育發展的輝煌與不足的基礎上,于2005年前后提出了成人教育研究應當“回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的新理念,旨在突破傳統羈絆與定式的束縛,激發新的學術靈感、尋求新的發展路向,以重返成人教育的本然原點,并再續成人教育的研究行動。該理念具有三大特點:秉持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凸顯“成人”的主體地位、確定未來研究的行動路線,[2]該理念理應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的新理念,并在此指導下進一步探索和豐富其教育內涵。
(二)國家責任需要進一步強化
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2億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人數總額大約為2億人,其中16-30歲的人數占農民工人數總額的61%,31-40歲的人數占農民工人數總額的23%,41歲以上的人數占農民工人數總額的16%;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8.6歲”。[3]相對于早期進入城市打工、經商的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日益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力量,具備了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迫切需要國家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和更加新鮮的視角對其進行研究,并賦予政策引導和支持,因為,成人教育的生存與發展從來都離不開歷史和時代賦予的社會使命與國家責任。在成人教育的發展歷程上,不同時期的國家責任的認定以及履行國家責任的優劣,不僅決定著成人教育的現實生存環境與發展進程,直接關系到成人教育的未來前景,而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產生重大影響。[4]當前,國家在政策、機構設置等諸多方面的責任缺失成為制約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無法保障新時期農民工對于成人教育的時代性需求。
(三)身份轉變與認同需要進一步完善
由于眾所周知的戶籍、住房、收入、社會保障等諸多問題的困擾和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很難在城市真正扎根,轉型為真正的城市人;身份的轉變與認同同時會引發眾多的問題,比如自卑、自尊等心理問題,融入與排斥等文化問題。同時,新生代農民工還是一個“雙重邊緣化”的群體,他們的社會認同模糊化傾向已經很突出,在對自己身份作總體性的認知和評價時,呈現出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內心自我矛盾性,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到了開始談婚論嫁的年齡,既面臨著市民化、如何市民化的問題,又面臨著重返農村卻缺乏務農經驗等適應農村生活的問題。[5]如何真正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身份的轉變、心理身份的認同,以及文化、社會融入等諸多新生代農民工的更為強烈、更為迫切的需要成為對其進行成人教育的一個新的時代命題。
(四)教育與素質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
有研究表明,當前我國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其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遠遠跟不上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在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文盲占1.2%,小學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技能培訓方面,農民工只有5%的人在農村接受過培訓,進城后接受培訓的也只有28.6%,未接受過培訓的占71.4%。[6]新生代農民工過低的受教育水平與其較高的社會理想和期望形成明顯的沖突和矛盾,從根本上制約著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發展,成為當前新生代農民工成人教育的一大困境。
(一)更加人本的成人教育理念的樹立
新生代農民工已經脫離了早期農民工養家糊口的較為單純的追求,他們希望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渴望得到城市化的改造、認同和融合,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他們更加渴望融入并享用當代的城市文明,迫切需要城市身份和心理身份的華麗轉身。因此,當代的農民工教育應當脫離先期的較為功利化、工具化、物質化的教育旨趣,轉變為“回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并以此為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的嶄新理念。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的新理念應當在注重培訓和提升農民工生存技能的同時,加強其向產業化、技術化工人角色的轉變,并要在此過程中強化其精神旨趣的豐富,促進整個第二代農民工的人本化發展,不僅要提高農民工的物質生活水平,縮小貧富差距,更要豐富和提高農民工的精神生活水平,縮短“精神貧富差距”,真正實現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的目標。
(二)國家政策的引導與監督
胡錦濤同志2010年7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集中闡述了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問題,接著,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指導未來10年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并把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作為2020年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三大戰略目標之一。
《教育規劃綱要》為實現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提出了諸多基本要求:一是加快發展繼續教育,要求“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到50%”的要求。二是要以終身學習理念改革學校教育。“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教育規劃綱要》還要求終身學習應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同時,要統籌擴大繼續教育資源總量,鼓勵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組織開展繼續教育。加強城鄉社區教育機構和網絡建設,開發社區教育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三是創新繼續教育管理制度。如建立“學分銀行”,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等,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7]
當前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嶄新的特殊群體已經登上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舞臺,作為國家的決策者們應當首當其沖地密切關注和研究該群體,對其生存狀況、人生需求與發展組織專家學者進行探究,搜集廣泛而真實的資料和數據,放置于整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大背景之下進行決策和規劃。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特殊性,國家有必要在諸多政策方面進行人本化的關懷,甚或“偏愛”,在政策上對其發展進行優惠性傾斜,比如,可以對其創業進行稅收、資金等方面的優惠,對其業余培訓進行專項資金的照顧和支持等。
同時,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到:國家政策介入的廣度和力度將在根本上決定著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的質量和層次,也決定著新生代農民工人生發展的高度。可以這樣說,國家政策介入的及時度、政策引導的正確度、政策監督的有效度成為未來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的最大保障。
因此,破解當下新生代農民工成人教育的困境必須深入理解和體會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切實貫徹和執行《教育規劃綱要》的重要規定,將之豐富的內涵、具體策略用之于農民工,造福于農民工。
(三)教育與培訓的傾斜與扶持
教育與培訓是提升農民工生存技巧、發展技能的有效手段,鑒于農民工的弱勢特征,國家在政策方面進行及時介入、準確引導和有效監督的同時,還需要具體地成立專門培訓機構,或者要求高校的相關專業學院、研究所對農民工進行優惠性培訓,廣大城市的社區組織、廣大中小企業與私營企業也應當在農民工的培訓方面進行適切性的支持。在這一點上可以學習美國的先進做法:在美國,幾乎所有的教育機構都參與開辦成人教育;大學院校重視推廣教育,美國大學院校所舉辦的成人教育課程是美國成人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公立學校積極舉辦成人教育,開設課程亦多樣化;民間組織熱衷舉辦成人教育,民間團體熱烈地參與亦是美國成人教育發展之特色,許多私人單位在沒有聯邦補助的情況下,仍對成人教育的活動不遺余力。[8]
我們需要更加積極地探索成人教育培訓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充分挖掘大中專院校的教育資源,切實實現多元化的農民工教育與培訓的投入機制,從資金、智力等諸方面保障新生代農民工教育的高效運行。
(四)精神成人與心理困境的人本化關注
研究者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人數多、年齡小、受教育程度低、社會期望高等特點,與其父輩們主要為尋求生計而出門打工不同,他們打工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鍛煉自己、尋找更好的個人發展機會,希望追求更完美的人生;更注重工作環境、自身權益乃至個體感受,不能忍受身份歧視,而更在乎所在城市能否給予他們平等的人格待遇;同時,他們存在較為顯著的心理癥候:相對的剝奪感和不滿情緒強烈、過客心態和抵觸情緒蔓延、自卑心理和孤獨情緒明顯。[9]因此,未來的新生代農民工教育不再應當僅僅圍繞著其技能等生存技巧和能力而培訓,應當轉為在大力培育其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的同時關注其精神成人和心理成熟。廣大的社區服務組織、各級各類院校的相關人文專業機構和教師都應當及時地以文化建設、心理咨詢等形式融入到農民工群體,使其與整個社會健康、和諧地發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廣大新生代農民工主要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基層企業組織里,而且以私營企業居多,國家和政府的政策與規定在落實中很難收到應有的成效,因此定期將基層農民工組織起來進入專門的人文組織、心理咨詢組織進行咨詢和解疑,或者由專門的人文組織、心理咨詢組織、大學生社團組織等定期介入到基層都是大有裨益于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的。
同時,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比如,可以借鑒日本的面向廣大的社會成員舉辦開放式的“公開講座”,有目的、系統地向普通社會成員開設教養性、趣味性的講座、日常生活知識講座和保健體育知識講座,而大學則向普通市民開放校內公共設施,市民可以利用圖書館的資源獲得重要的信息,主動參與到校園的活動中來,接收校園文化的熏陶。[10]
(五)“再回鄉”發展模式的塑造
由于體制、政策、住房、收入等諸方面的原因,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的發展無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人生理想的實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價,而且大多數農民工可能最終還是無法擺脫城市最底層的命運。這既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大形勢產生的結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與農民工自身定位密不可分。
在某種程度上,換一種生活模式未嘗不是另一種成功。廣大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接受到了城市化的技能培訓,親身體驗到了現代化的城市文明,而廣大的農村正處在城市化的起始階段,迫切需要這樣的一類群體帶回城市化和現代文明的信息,因此,這類農民工一旦回到正在進行城市化建設的農村就會成為農村產業化與城市化的帶頭雁,更充分、更高層次地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鄉鎮決策部門要抓住當前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歷史機遇,積極出臺政策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學習鍛煉,同時要積極鼓勵他們學成后回鄉服務和發展,為之提供政策、資金、稅收等多方的優惠;尤其要積極動員已經在城市做出一定成就的新生代農民工幫助農村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實現“先富帶后富”,推動鄉鎮的城市化進程。
當前我國農村正進入大力推進產業化與現代化的歷史性進程,而作為城市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建設力量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問題則直接影響著這種歷史性進程,乃至中華民族騰飛大業的實現。因此,無論是更加人本的成人教育理念的樹立、國家政策的引導與監督、教育與培訓的傾斜與扶持,還是精神成人與心理困境的人本化關注、“再回鄉”發展模式的塑造都僅僅是破解當前農民工成人教育困境的一個層面的單位之策,要想更加有效而深刻地實現這些困境的突破,必須在國家的有力干預下將這些破解之道進行整合,實現系統化的合力迸發,方能真正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與統一。
[1]劉奉越.成人教育在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中的使命[J].成人教育,2006(10).
[2]高志敏,賈凡.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與新方法探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1).
[3]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R].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4]曾青云,孫麗媛.國家責任:成人教育發展的基石[J].成人教育,2009(3).
[5]劉雙.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認同困境分析[J].傳承,2010(3).
[6]楊漫欣,翁雪鷺.農民工教育與培訓問題及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8(9).
[7]楊銀付.《教育規劃綱要》的理念與政策創新[J].教育研究,2010(8).
[8]楊濤.美國成人教育論略[J].成人教育,2009(3).
[9]韓雪松.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困境與解決策略[J].西安社會科學,2009(11).
[10]繆鑫平.日本成人教育發展:經驗與借鑒[J].中國成人教育,2008(1).
責任編輯 肖稱萍
李建偉(1979–),男,山東臨沂人,浙江工商大學學工部講師,主要從事成人高等教育研究。
項目來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大學生全員社會實踐工作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9JDSZ2013,課題主持人:廖曰文。
G720
A
1001-7518(2011)01-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