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君 謝勇旗
職業教育學功能之解構
□馬 君 謝勇旗
職業教育學的功能是職業教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它與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定位與性質、學科結構息息相關,是學科得以立身的依據。但職業教育學的功能究竟為何,仍沒有明確的說法。研究認為,職業教育學的功能在于兩方面:一是學術理論功能,二是技術建構功能。
職業教育學;功能;解構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相應的功能,否則就失去了立身的依據。可以說功能是學科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甚至有學者認為功能是學科獨立性的原點,而非我們常認為的學科研究對象、性質及結構。一門學科“是否具有存在和獨立的必要,不在于它是否具有明確的學科性質,也不在于它是否具有完善的統一體系,而重在自身學科功能的有效實現”[1]。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學術界對功能概念的界定分歧較大,許多學者在其研究中常常將功能與價值混為一談,進而影響到我們對一門學科功能的正確把握。因此,我們認為,要正確把握職業教育學的功能問題,首先必須對職業教育學功能的基本內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唯有如此,才能繼續探究和把握職業教育學功能之所在。
所謂“功能”,《辭海》的解釋是“事功和能力”或“功效”、“作用”。《現代漢語詞典》的詞義是: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作用;效能。陶西平主編的《教育評價辭典(第一卷)》從系統論的角度對功能的解釋是:功能(function),有特定結構的事物或系統在內部和外部的聯系和關系中表現出來的功效和能力。任何系統其功能與結構是相統一的,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結構。一個特定系統的功能總是在系統與外界的相互聯系中得以實現的。系統整體功能的實現是系統內部具有特定結構的各個要素協同作用的結果。結構與功能緊密相連但也并非完全一一對應,往往具有多種形式:一是同構功能,即相同的結構表現為相同的功能;二是異構同功,即不同的結構可能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功能;三是同構異功,即同種結構在不同的條件下會表現出異樣的功能。另外,從結構的層次角度來講,簡單的結構一般只具有某種簡單的功能,復雜的結構往往具有復雜的多重功能[2]。
目前關于“功能”的定義不勝枚舉,盡管不同的學科對功能的理解和表述不盡相同,但對功能概念的實際運用和理論分析卻相當普遍。我們發現,不論是哲學中對功能的規定、系統論中對系統功能的分析,還是社會學中功能主義學派對功能的界定,或是人類學對功能的闡釋、語言學對語法功能的分析、符號學對符號功能的研究,抑或是自然科學對功能的認識等,都是以功能作為一個事物或系統在與周圍事物或環境發生相互作用時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和能力為基點的。基于以上認識和分析,本文認為,對“功能”概念的把握關鍵在于認清功能對其他事物及其要素所起的作用和能力,即“功能就是表示能做到什么,能發揮什么作用。”功能既是“事物存在的質的重要特性之一。不同質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事物的功能是區別事物質的一個標志。……功能又是一種對象性范疇:它雖然是事物固有的屬性,但必須在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才能體現出來”[3]。因此,功能是物質或系統得以存在的重要方式和基礎條件。
功能與作用、價值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功能”是事物自身固有的能力和效用,“作用”與“價值”則是關系的范疇。功能是中性的,作用則是關系性范疇,特別是在人類社會范圍內的作用范疇,具有其利弊、好壞之分。“價值”是一個反映主體對客體屬性的肯定或否定關系的范疇。功能的外延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社會界。“作用”與“價值”是社會范疇,主要是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來說的,其外延不包括自然界。
所謂職業教育學的功能實質上就是要回答“職業教育學有什么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遵從職業教育學知識分類的標準,以及參照其他學者的觀點[4],從理論意義(包括科學和哲學兩個層面)與實踐意義上的職業教育學來考察職業教育學功能。應該說由這兩個層面的三種職業教育學的意義所導出的功能,其研究思路是不同的,其結論也具有不同的效用范圍(為了方便研究,我們將科學的和哲學的職業教育學暫時統一于理論的職業教育學之中)。在理論意義的研究中,職業教育學的功能一般由職業教育學的目的所決定,研究的思路則是“目的——功能”,即它主要回答“職業教育學究竟要達到什么樣的效用問題”;而實踐意義中的職業教育學功能,其研究則以“結構——功能”為主要思路,充分揭示職業教育學的結構特點,以確定它究竟發揮出了怎樣的作用。不論是從理論意義層面,還是從實踐意義層面來理解職業教育學的功能,其最終都要歸于職業教育學的作用和效用這個基點上。
鑒于以上分析,本文嘗試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職業教育學功能主要是指職業教育學所具有的能力和效用。這種作用或效用,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把握,一是從“目的——功能”的層面來把握;二是從“結構——功能”的層面來把握。前者更多地表現為主體對職業教育學作用和功效的期望,它由職業教育學的目的所決定;后者則主要體現職業教育學可能或實際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和效用,它由職業教育學的學科性質與結構所決定。
研究對象是學科稱其為學科的首要條件。學科的全部活動都是圍繞它來展開的,我們知道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經歷了從現象、規律、關系、存在直至問題的演進歷程,一方面表明了關于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之研究的進步,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的不斷分化和豐富。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的這些特點決定著它在與職業教育學功能的關系中占據著主導方面。在職業教育學的發軔時期,職業教育存在的“原始性”,使得職業教育學的對象呈現模糊與簡單相統一的特征。由此規定的職業教育學職能是收集和整理具體的教學、訓練規則和技術的雛形,職業教育學的功能表現為為教學和訓練提供具體明確卻又狹隘的技術、方法指導。隨著職業教育實踐的不斷分化、職業教育經驗的積累,職業教育的“原始性”開始解體。相應的,職業教育學對象的“模糊性”也逐漸分裂,職業教育學的學科結構也逐漸復雜起來,其功能也隨之不斷地豐富、增強。尤其當職業教育學及其研究活動成了研究的對象之后,職業教育學的功能在其深度和廣度上更是出現了新的飛躍。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職業教育學功能與研究對象的關系在于:一方面,職業教育學對象的狀況從根本上決定著職業教育學功能的覆蓋面和程度。譬如,我們將職業教育學的知識類型劃分為三種,那么,這意味著因為每一種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差異性就會導致其功能的有效性和范圍是不一樣的。具體來講,科學職業教育學與哲學職業教育學以及實踐職業教育學的功能是有差異的。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學功能的發展又能動地要求并影響職業教育學對象的擴大與深入。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職業教育學功能的實現與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
對職業教育學性質的不同解釋,不僅會影響學科體系的建構,更會導致功能上的差異。與教育學的其他二級學科的性質之爭相似,對職業教育學性質的理解也存在觀點上的分歧。一些學者認為,應該倡導和加強純粹的職業教育科學研究,認為它應專以職業教育中的事實認識與法則認識為目標,而不要受制于或過分強調對職業教育實踐的作用和功效,屬于基礎性理論學科。另有一些學者認為,職業教育學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很強的應用科學。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職業教育學是交叉、邊緣學科,等等。這些分歧以研究方式、學術傳統等形式至今影響著職業教育理論的發展,形成各自職業教育理論的特點,也就造成其功能的不同特點。因此,學科性質對其功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同的學科性質認識會導致不同的學科功能。譬如,將職業教育學的性質界定為交叉學科時,其功能與界定為應用科學的職業教育學的功能是有差異的。
職業教育學的結構是職業教育學對象的結構和人們對于對象的反映結構的統一。職業教育學的對象、性質都必須通過職業教育學的結構來對其功能產生影響。因為正如前面辨析功能的概念時提到的那樣: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結構。職業教育學的結構也同理決定著其功能。職業教育學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納為:(1)職業教育學的結構規定其功能。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職業教育學要素的質與量影響著職業教育學的功能。職業教育學的結構要素有以下四個基本層次:概念、原理、學科、學科群。這些要素質和量的發展導致職業教育學功能的相應擴充。二是職業教育學要素的組合方式影響著職業教育學的功能。伴隨著職業教育學要素的質和量的變化,要素之間的關系將產生序列易位、結構重組等變化。職業教育學發展史上,概念的變更,知識單元的積累帶來學科體系的重建,甚至整個學科體系的改組都是要素組合方式變更的集中體現。隨著功能因子組合方式的變化而來的是職業教育學總體功能新特質的出現。多層次、多序列的職業教育學結構必定具有多樣的功能內容與形式:既為職業教育者提供思想觀念的武裝,又為他們提供可操作的程序規則;既對職業教育決策產生影響,又對具體管理進行指導等等。(2)職業教育學功能既是職業教育學結構相對穩定的基礎,又是它變化的前提。職業教育認識、職業教育實踐的發展對職業教育學理論提出的要求直接表現在對職業教育學功能的要求上,從而再折射到它的結構中去。因此,職業教育學功能的和諧發展維系著職業教育學結構的基本穩定。一旦職業教育認識、實踐的新要求以及由此而來的職業教育學功能的新需求出現,研究領域將擴展,職業教育學的結構也將產生變化[5]。如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需求推動著職業教育與經濟關系的研究,勢必會促使職業教育經濟學等新學科的誕生。
我們認為,職業教育學的功能主要在于兩大方面:一是學術理論功能;二是技術建構功能。
所謂職業教育學的學術理論功能主要是指在學術領域中,職業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所具有的基本功用以及這門學科所包含的學術理論意義。職業教育學的學術理論功能主要涵蓋了兩種職業教育學(即科學職業教育學和哲學職業教育學)的功能,主要是指描述、解釋與預測功能、辯護與批判功能。
1.職業教育學的描述、解釋與預測功能。職業教育學中的描述性陳述,是對教育事實的描述,是對職業教育事實發生、發展的狀況以及可觀察的表象與特征的客觀性描述。職業教育學研究必須在描述的基礎上,實現研究者與各種職業教育文獻(“文本”)的對話,以理解和解釋作者的原本職業教育思想;實現研究者與各種職業教育行為主體的對話,以理解和解釋職業教育行動者不同的職業教育行為的本質意義。作為職業教育認識成果集約化的職業教育學,其首要任務在于“建立一幅同經驗事實相吻合的世界圖景”,在于真實地反映職業教育事實。簡言之,職業教育學的描述功能即回答職業教育的事實是什么。
解釋功能指的是職業教育學所蘊含的對職業教育事實特征、本質加以說明的特性。職業教育學的解釋功能具體體現在人們根據一定的職業教育理論,為賦予解釋對象以一種可理解的新意義而展開的活動。由于對象的差異,解釋功能也有不同的表現:首先是對現有職業教育活動結果的確認;其次是對職業教育活動過程的定性說明。衡量職業教育活動的效果,不僅要有活動結果的客觀測定標準,而且應對該職業教育活動的理論基礎、原則進行科學分析,以辨明其理論可靠性。實踐標準應與邏輯檢驗標準統一起來。
如果說描述與解釋功能指向的是過去和現實的職業教育存在與事實,預測功能則可以說指向的是職業教育的未來性存在。當然,預測在廣義上也是一種超前性解釋,但嚴格地說,解釋指向的只是職業教育的“最近發展”,預測指向的是職業教育的遠景發展。具體來講,職業教育學的預測功能表現為職業教育學對職業教育的宏觀發展與微觀活動進行描述、說明的特性。宏觀領域中,根據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發展趨勢,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職業教育學可以對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做出定性的描述,從而為教育發展戰略的制訂提供依據。微觀職業教育領域中,預測主要表現在發展目標的導向、發展內容的取舍、發展方向的選擇等方面。
2.職業教育學的辯護與批判功能。職業教育學研究中的辯護,包括對職業教育思想與本質、職業教育內容與目的、職業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的辯護。職業教育學肩負著以其理論所應有的高度責任感,深入職業教育實踐,參與職業教育實踐,進而對職業教育實踐行為作出合理性批判的責任。這一功能主要是通過哲學職業教育學而得以體現的,這是與哲學的功能緊密相關的。正所謂:“對現實關系的審視與批判,對未來終極理想的追求與構建往往是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所蘊含的非常積極的內容,也是哲學的重要功能”[6]。正是哲學的這種功能特性決定了以它為基礎的哲學職業教育學的功能,即在于無休止地對現實職業教育的審視與批判中追求終極的規范性[7]。這可以說是職業教育哲學研究者的存在價值之所在,也是職業教育現實不斷改進工作,逼近終極的職業教育理想的驅動力和誘惑力。
總之,職業教育學的批判功能是教育科學在發展中反省、超越自身內在本性的體現。職業教育學批判的目的在于使現有職業教育理論及其結構不斷完善,使職業教育理論科學化,同時不斷適應職業教育實踐的功能需求。因此,批判是促使職業教育學成熟的必由之路。
職業教育學的技術建構功能主要是指職業教育學對職業教育實踐的規范與指導功能,往往以實踐職業教育學的形態來展現。
職業教育學對職業教育實踐的規范與指導主要體現在理想規范與行為規范兩個方面,而行為的規范又包括道德的規范與技術的規范兩個層面。如果說職業教育學的學術理論功能反映的是職業教育現實作為存在之物的本來面貌,那么,職業教育學的技術建構功能則反映的是職業教育學現實“應達到”的狀態,這是關于如何設計、實施和完善職業教育活動,使之符合職業教育目的和所處條件的知識。其中包括職業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則、具體專業的教學規則、教學法的建議,等等。
職業教育學要真正發揮規范和指導教育實踐的功能,必須首先深入充滿矛盾與沖突、具有多樣化與豐富性特點的具體的職業教育實踐中去,汲取合理的營養,豐富理論內涵。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學的學術理論功能和技術建構功能的發揮,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從描述、解釋和預測,到辯護和批判,到規范與指導,是一個連續統一體。
[1]林丹.學科性質、學科體系抑或學科功能?——理性審思教育學學科地位的獨立原點[J].教育學報,2007(3):16.
[2]陶西平.教育評價辭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7,9.
[3]張澎軍.德育哲學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6.
[4]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65.
[5]陳峰:論教育科學功能[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6):111~114.
[6]歐陽康.哲學研究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36.
[7]雷少波.教育研究的分類及其功能定位[J].上海教育科研,2002(2):29.
馬君(1979-),男,寧夏同心人,甘肅蘭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謝勇旗(1971-),男,河北新樂人,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職業教育理論。
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現代職業技術教育學的世紀性反思與構建”(ZZG163)成果,主持人:周志剛。
G710
A
1001-7518(2011)31-0013-04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