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啟君
(國務院國資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53)
破除國有工業企業利潤來源的“壟斷”誤區
■ 尚啟君
(國務院國資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53)

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以下簡稱國有工業企業)是國有經濟的主要載體,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職能。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國有工業企業盈利規模不斷擴大。有鑒于此,社會輿論對國有工業企業利潤來源提出質疑,有的甚至認為國企利潤來自于壟斷。這種看法是武斷的,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持。從實際情況來看,國有工業企業并不屬于壟斷企業,也就不可能依靠壟斷取得利潤。
社會輿論對國有工業企業利潤來源的紛爭和質疑,主要集中在國企主導工業行業,即行業資產和收益主要由國企掌握和控制。在國企非主導工業行業中,國企和非國企之間存在著完全競爭關系,無論國企和非國企,利潤皆來源于競爭,誰的市場競爭力強,誰獲得的市場份額就大,利潤就多。因此,社會輿論對此類行業中的國企少有非議。
從國有工業企業的改革歷程看,國企主導工業行業隨著改革的深入而明顯減少。改革開放以前,國有企業在工業領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經過30余年的企業所有制改革,工業行業中的企業所有制構成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特別是1999年以來,隨著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推進,國有企業從煤炭、鋼鐵、有色金屬、汽車、化工、化纖等行業大量退出。國有企業在多數工業行業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國企主導工業行業大量減少。2009年,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國企占主導地位(國有企業的資產和主營業務收入占行業的比重均在70%以上)的行業只剩下4個,比1999年減少11個。2009年,4個國企主導工業行業分別為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煙草制品、電力、石油加工,均屬于資源性行業。
近年來,隨著工業結構升級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回落,國有工業企業利潤來源于國企主導行業的比重明顯下降,已不到一半。2006~2009年,4個行業的利潤總額占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比重分別為60.8%、53.5%、47.3%和43.8%,2009年比2006年下降17個百分點。這說明,國企非主導工業行業已成為國有工業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國有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對資源性行業的依賴程度在下降,深加工行業的地位明顯上升。
根據嚴格的經濟學定義,壟斷是指企業利用其對市場的支配地位,決定產品和勞務的價格,以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壟斷是企業的一種市場行為,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企業對市場和價格的控制能力。
依據壟斷的經濟學含義,很難得出國企主導工業行業中的國有企業為壟斷企業的結論,理由如下:首先,企業對產品價格沒有決定權。我國原油價格早已與國際市場接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并不是哪一個石油開采企業所能決定的。當今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已經滲透了投機炒作的因素,背離了供求決定的基本面。電力、成品油和煙草價格都由國家制定和控制,而且對煙草企業來講,煙草產量也是嚴格控制的。根據《煙草專賣法》,煙草生產數量和銷售價格都由國家決定,企業無權決定。準確來講,煙草屬于國家壟斷行業,但不能將國家壟斷等同于企業壟斷。因此,對國企主導工業行業中的企業而言,都只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根本談不上對價格的支配。其次,在國企主導行業中,存在著多個獨立的法人實體,它們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為了各自的利潤最大化,企業間也必然展開競爭。盡管這種競爭不在價格層面,但在產品質量、服務等領域也同樣進行競爭以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最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企業的壟斷都是非常難以實現的。經濟全球化使國內市場國際化,國企主導工業行業中的國企不可能不面臨國外同行的競爭壓力。事實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掌握和擁有獨特技術的企業才可能取得壟斷地位。因此,不能將國企主導工業行業中的國企界定為壟斷企業。國企主導不等于國企壟斷,國有工業企業沒有一個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壟斷企業。沒有價格決定權,何來壟斷。如果將國企主導等同于國企壟斷,按此邏輯,若某行業由非國企主導,是否也應界定為非國企壟斷?
就現實情況而言,國家為了減輕其他行業的成本壓力,預防通貨膨脹的發生,對國家控制價格的行業實行了低盈利政策。2005~2009年,石油加工業的5年平均收入利潤率為-2.05%,其中2005~2008年連續4年為負值;電力行業的5年平均收入利潤率為5.05%,比國有工業企業平均水平低2.36個百分點。
國有工業企業市場競爭力增強是其利潤增長的根源。1999年以來,國有工業企業通過公司制改造、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主輔業分離、壯大主業等一系列改革,市場開拓能力明顯提升,在與非國有企業的競爭中,取得了利潤的快速增長。在煤炭、汽車、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國有企業抓住市場機遇,企業盈利規模不斷上新臺階。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為例,2003~2009年,該行業中國有企業的市場份額由63.4%下降到46.9%,下降16.4個百分點;而同期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增長1.65倍,比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快21個百分點。
從國企自身角度看,國有企業畢竟也是企業,是企業就要以利潤最大化為導向,否則,就失去了永續發展的經濟基礎。因此,應從公正的視角,客觀看待國有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
當前,社會輿論對國企論爭的焦點集中在三個方面:利潤來自壟斷,利潤用于全民共享的較少,國企職工工資偏高。其中,工資偏高是核心。隨著全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社會公眾必然對部分行業中國企職工的高工資、高福利產生不滿,進而將國有企業推向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提出國企利潤源于壟斷的質疑。
部分行業國企職工工資福利待遇偏高是客觀事實。2008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為29229元,而煙草制品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行業、石油加工業中的國有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分別為66831元、46761元、43764元、33411元,分別為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2.29倍、1.6倍、1.5倍、1.08倍。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煙草制品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行業、石油加工業的平均工資水平排在前四位。如果再考慮到其他福利,國企主導行業的待遇要高得更多。
國企主導工業行業的工資偏高,這決非偶然,而是國企主導工業行業中國有企業體制的必然。(1)國有企業的體制特點使國有企業有著工資福利擴張的內在沖動。一方面,職工在國有企業中的特殊政治地位,使國家有許多政策偏向國企職工,而不像私人企業所有者那樣對職工工資和福利有苛刻的要求,這使國企經營者有政策依據提高職工待遇。例如,國家都要求國有企業執行完善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所有者代表的法人化使其很難像自然人那樣對經營管理層做出有效的監督,從而使經營管理層有機會提高自身和職工的福利待遇。(2)國企主導工業行業的弱競爭性使增加工資福利待遇成為現實。在國企主導工業行業中,競爭主要是在國企之間展開,企業不會以降低職工待遇為代價來提高競爭力。而在國企居于次要地位的行業中,國企面臨著非國企低成本的競爭壓力,必然要求國有企業在降低成本上有大的力度,從而抑制了職工福利待遇的增長,使其工資福利低于國企主導行業。
總之,國企主導行業工資偏高并不是緣于壟斷,不能由國企主導行業工資偏高推論出國企壟斷。企業壟斷可能導致工資偏高,但工資偏高不一定依靠企業壟斷,工資偏高和企業壟斷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國有工業企業發展需要也應該有一個相對寬松的社會輿論環境。全社會廣泛關注的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現象,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國有單位的大量存在。國有單位有著改善自身收入和福利的有利條件和內在沖動。若缺乏有力的監管和制衡,國有單位體制必然導致全社會收入分配的不公。國有工業企業是國有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國企主導工業行業工資偏高是一個體制問題,主要原因不在國企自身。欲解決國企工資偏高問題,也不可能依靠國企自身,而是首先有賴于整個國有單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高度,要致力于整個國有單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為深化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創造條件和指明方向。在此基礎上,首先,鼓勵非國有企業進入國企主導行業,提高此類行業的競爭程度,形成國企內部降低福利的內在動力。其次,提高國有企業收益上繳比例,弱化企業福利擴張的物質基礎。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企作為全民所有企業,經營成果沒有實現全民共享,社會輿論必然有所詬病。最后,國企不僅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經營效率,更要按照市場化原則,深化內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構建工資福利合理增長機制。
處理好收入分配問題,有利于為國企創造寬松的輿論氛圍,促進國企的長遠發展。因此,應依據公平取向,不失時機地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越早改越主動,越早改阻力越少。
(作者為國務院國資委信息中心博士、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