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勇 ,糜正琨 ,趙 康 ,張 奇
(1.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南京 210003;2.南京郵電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南京 210003)
fax是傳真(facsimile)的簡稱,是一種使用電話網傳送文件復本的技術。最早由“真跡電報”代替字符電報,1985年才開放個人用戶傳真(fax)業務。傳真發展有G1、G2、G3、G4(高速IP傳真機),目前辦公自動化(OA)的主流是 G3低速傳真。
我國傳真機的市場保有量超過1000多萬臺,每年新增銷量超過150萬臺[1]。終端形式的G3、G4在節能、耗材、存儲空間、人工檢索上有諸多問題,且易泄密。
為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號召,本文提出了集中式網絡傳真運營系統(FOS),其優點在于可以開拓ICT增值業務,提高運營商ARPU值,與其他傳真方式的性能比較如表1所示。同時鑒于E-mail的普及仍無法徹底脫離傳真機的物理存在,FOS為E-mail(軟)和傳真(硬)搭建了互通的橋梁。

表1 各種傳真方式的性能比較
FOS基礎建設框架如圖1所示,其核心是傳真網關和ICT服務器。傳真網關負責與PSTN交互,信令有No.1/SS7/DSS1,Web服務器負責Internet用戶接入,郵件服務器的任務是接收和發送傳真郵件,文件目錄服務器可以存儲海量傳真圖片和原始文檔[2]。

用戶Web登錄后提交可讀文件(TXT/DOC等)及被叫傳真“號碼”(真實/虛擬),虛擬打印服務以多線程隊列將文件轉化為標配TIF4,啟動后臺ICT中間件,ICT中間件負責對ICT Engine代理進行資源分配和業務調度,ICT Engine選擇空閑物理通道發送,成功后調用SMS的Web Service短信通知,如圖2所示。
FOS的外部傳真有兩種:(1)七號信令卡或多媒體IP交換機(東進Keygoe)接收來自PSTN的傳真數據,初始為BFX格式,內部調用接口函數轉換為TIF格式;(2)Keygoe接收來自互聯網的T.30/T.38的TIF傳真文件[3]。正確接收后的TIF文件均保存至文件目錄服務庫,并調用Web Service接口發送“傳真到達”短信給匹配手機。

圖2 F OS邏輯功能框架
(1)用戶分類
短信客戶:發送短信到96511獲取動態口令,短時登錄Web站點發送傳真,資費從賬號收取。
集團登記用戶:以單位和個人申請,通常以單位總機號碼作為用戶標識,不具備業務能力。
集團分配子用戶:由集團管理員分配個性化傳真號碼,一般采用接入號96511+個人號碼作為個人虛擬號碼,如96511+13843219876,也可以96511+02583463456作為傳真號碼;分級:96511+02583471234(單位總機)+801(分機)。
管理員用戶:運營商開通/注銷集團和個人用戶。
郵件客戶端用戶號碼標識有多種形式,手機號碼、用戶名、虛擬傳真號碼均可做@前綴,POP3/SMTP服務器負責地址翻譯。
(2)主要業務關系
如圖3所示。
ICT中間件核心是具體業務與設備驅動分離,如圖4所示。傳統網絡傳真系統(NFS)均直接使用API函數操作具體設備,并局限在PSTN,缺乏對支持G4的T.30/T.38IP傳真。本文提出一種ICT中間件,包括ICT Flow和ICT Engine兩大部分,ICT Flow處理具體的業務流程GSL,同時處理與具體的設備無關的功能如數據操作、數據庫訪問、消息通信等,將操作指令分發給不同代理ICT Engine,ICT Engine根據硬件配置加載不同的設備驅動,完成底層的物理鏈路的呼叫建立、數據通信和鏈接釋放。


圖4 ICT中間件分層體系

圖5 面向業務的SCE定制
ICT中間件技術源于智能網 (IN)[4],區別是IN承載PSTN及B-ISDN,而ICT還承載移動網、軟交換網及IP多媒體子系統(IMS)。
SIB可以根據業務特征分為核心業務和任選業務,基本呼叫處理(basic call processing,BCP)是核心SIB的一個子集,包括POI和POR。以呼叫“Callout”這一元件為例:承載物理層異構 為模擬 中繼、No.1、SS7(ISUP/MAP/INAP)、DSS1、H.323/SIP、IMS 等,提取出六元組(通道號,被叫,主叫,原始被叫,攜帶信息,信息長度)進行描述,低層復雜驅動由ICT Engine具體完成。
中間件SCE可以快捷實現定制新業務[5],使用可視化流程編輯器ICT Studio自行設計和發布新流程,圖5顯示了接收傳真的設計思路與功能實現,可以看出 SCE更專注業務設計。
可擴展的個體ICT Engine是執行在異構網絡上的Agent,ICT Engine處于狀態觸發執行模式[6],即處于有限狀態機(finite state machine,FSM)中,穩態時處于“Free”。外部觸發條件包括兩類:網絡側消息觸發,如來電;上層ICT Flow消息觸發,如外呼。內部觸發是在狀態流轉時自我生滅過程的狀態切換,如執行結束、等待超時等,以及“Try Exception”后釋放資源返回“Free”。
ICT Engine重要任務之一是傳真隊列管理,如采用定時處理模式,則呼入傳真滿足M/M/1單窗口非拒絕系統,假設用戶泊松流呼入到達率為λ,每次接收傳真時間平均為μ;現在采用多線程模式接收,則為 M/M/m(n)模型[7],其中n為呼入中繼數量,m為傳真資源數量,P0為系統空閑概率,ρ為排隊強度,因此傳真隊列平均等待時間Wq為:

ICT Engine如檢測到等待時間超過Wq,則提示用戶“系統正忙,請稍后再撥”;如突破預定門限,則上報ICT Flow進行業務切換或擴容。
ICT Flow讀取GSL描述腳本VDS文件,由POI元件開始,根據下一跳元件的性質、參數進行判斷執行,包括對ICT Engine的基本呼叫處理以及調度其他非基本業務[6]。
數據庫SIB采用ADO接口而非ODBC接口,以提高數據庫訪問的速度和效率。
ICT Flow在設計時考慮運營商電信級要求,即系統可靠性要求在99.999%。常用有雙機同步、主備冗余和負荷分擔3種模式。FOS采用負荷分擔,在故障時由單系統承擔所有任務,可擴展的ICT Engine完成“1∶N”模式。單系統穩定可用度A=MTBF/(MTBF+MTTR),按工控機的可靠性指標MTBF=12000,MTTR=2計算A=99.98%。負荷分擔模式:可靠性 ρ=1-(1-A)N,當 N=2時,可靠性為 99.9996%達到電信級要求。
Web服務器采用了AJAX2.0技術,實現界面無縫刷新和快速展示,包括通過XMLHttpRequest的異步請求調用;對XML文檔的解析與處理;基于原型(prototype)的面向對象的Javascript。更重要的是 AJAX2.0技術是虛擬打印、電子簽章等實現的技術支撐。
虛擬打印服務,指將閱讀文檔轉換成標準TIF傳真,常見的方法有:(1)下載客戶端軟件,用戶自行轉換并上傳;(2)在線文檔編輯生成 TXT,由 API函數轉換;(3)安裝虛擬打印機,用戶虛擬打印生成TIF并上傳。(1)(3)對用戶操作能力有要求,(2)只能處理文字傳真。FOS中虛擬打印服務在網絡側安裝Office 2007自帶虛擬打印組件,采用多路并行隊列,平均每文檔處理時長為8 s。
電子簽名或電子簽章,個人用戶借助智能WAP終端與PKI數字安全認證系統,在文檔上“手寫”簽名文字生成加密傳真文件;企業用戶,調用單位公章PNG圖片(MD5加密),水印疊加在TIF傳真上。經過電子簽名或電子簽章的傳真頁受《電子簽名法》(2004年頒布)認可。
個性化的虛擬傳真號碼是一亮點,程控交換機需設置呼入中繼不定長收號;短信調用異步Web Service接口,即所謂“叮當”;由于瀏覽器無法直接預覽TIF,樹狀分級管理中包括PNG,用戶桌面顯示與數據同步更新。
網絡安全特色:常規網絡安全之外,FOS采用Web服務器內外網映射,數據服務器、文件服務器均在內網,黑客突破外網后,依然無法突破私有內網,雙Web服務器共享用戶訪問。

圖6 用戶增長總數及單月活躍用戶統計
圖6顯示了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間的用戶數據統計,用戶數從14000個上升到24000個,增加近一倍,且發現,隨著推廣深入,WAP/CDMA用戶從2010年12月開始有較大幅度攀升。數據顯示,月活躍接收用戶始終大于發送近300個。
中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8]。圖7數據表明了FOS在節材節能方面的貢獻,傳真發送次數/接收次數比大約為7%。表明傳真約93%(Pr)是接收,7%(Ps)是發送。統計表明,被下載文件占接收傳真約1/3(Pp),默認下載打印。由于發送傳真前采用了虛擬打印及傳真預覽,傳真發送/虛擬打印比近似為7%(Pv),用戶提交100份實際發送7份。得出FOS系統的使用率:P=Pr×Pp+Ps×Pv≈31%,因此節材指標為 69%>>20%;目前 FOS包括了5臺浪潮NX7140(單臺最低能耗1400 W),月均在線用戶數為19504個,假設這些用戶仍使用傳統的G3傳真終端(節能模式下最低能耗7 W/臺),得出能耗比為(5×1400)/(7×19504)≈19%,由此FOS與傳統傳真相比,最少節能81%。

圖7 單月傳真數量與統計比例
FOS從運營商ICT增值角度出發,響應國家號召,將傳統的終端行為變成網絡行為,創新點包括個性化虛擬號碼、虛擬打印技術、Web預覽與電子簽章、郵件收發傳真等。對統計數據進一步分析,得出用戶傳真行為的一些典型特征,最后從數據層面證明了FOS系統在節能節材方面相比傳統傳真方式有很大改善。
1 王瑤.新老交替—傳真機還能走多遠,http://office.pconline.com.cn/news/0710/1131215_2.html
2 成際鎮,林曉勇.計算機電信集成技術及應用.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3 林曉勇,邵園園,金偉等.基于SIP協議的IP-PBX的研究與實現.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7,12(3):66~68
4 糜正琨,陳錫生,楊國民.交換技術.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 Eric W,Stefan T,Thomas M,et al.A service-oriented middleware for runtime Web Services interoperability Web Services.In:ICWS'06,Chicago,USA,2006
6 林曉勇,徐名海,閻鞏平.基于中間件技術的CTI應用平臺研究與實現.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9,26(11):95~97
7 石文孝.通信網理論與應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8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2006~2010年)綱要,http://www.gov.cn/ztzl/2006-03/16/content_228841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