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維敏 田春雨(遼寧省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遼寧110034)
刺萼龍葵的識別與綜合防控
梁維敏 田春雨(遼寧省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遼寧110034)
刺萼龍葵,是外來入侵的危險性物種,對人畜健康、農業生產、生物多樣性都造成一定的危害,在我國正以異常態勢迅速蔓延,已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淺述了該植物的識別方法,指出目前主要采用建立分級預警機制、嚴格檢疫、機械鏟除、化學防治、植物替代、長期監控、開發利用、加強宣傳等綜合措施防控刺萼龍葵。
刺萼龍葵識別綜合防控
刺萼龍葵,別名堪薩斯薊、黃花刺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茄科、茄屬,原產于北美洲,由于其具有高度的危害性,因此,該植物在美國被列為有害雜草,在加拿大被列為入侵植物,在俄羅斯和我國被列為境內限制傳播的檢疫雜草。刺萼龍葵1981侵入我國遼寧,繼而在吉林、北京、河北、烏魯木齊、新疆等地出現,沿著鐵路線生長,目前最大的種群在張家口。
有權威研究機構對刺萼龍葵進行過風險評估,得出其風險值為86(評估值達到20就可以確定該物種不可引入,30以上為高危險),屬高度危險的檢疫性有害生物。
刺萼龍葵的莖直立,植株上半部分有分支,類似灌木。全株15~60 cm高,表面有毛,帶有黃色的硬刺。葉片卵形或橢圓形,不規則羽狀深裂為5~7個裂片,具刺;葉長為5~12.5 cm,輪生,具柄,有星狀毛;中脈和葉柄處多刺。花黃色,聚集成蝎尾狀聚傘花序;花萼具刺,裂為5瓣,長2.5~3.8 cm,在莖較高處的枝條上叢生。開花期在6~9月。果實為漿果,附有粗糙的尖刺。種子不規則腎形,厚扁平狀,黑色或紅棕色或深褐色,長2.5mm,寬2mm,表面凹凸不平并布滿蜂窩狀凹坑,背面弓形,腹面近平截或中拱,下部具凹缺,胚根突出,種臍位于缺刻處,正對胚根尖端。
1.2.1 適應性強刺萼龍葵生長快而健壯,特別是在度過四片真葉的幼苗期后便開始迅速的擴展生長。該植物既耐干旱,又可在潮濕的環境中生長,廣泛分布于農田、村落附近、路旁、荒地,較廣的生態幅使之在新的生態環境中可以輕易占據合適的生態位,并有效地獲得資源,它的根須扎入到相鄰植物的根系中擷取營養水分,它的枝葉擴展面積大,搶占相鄰植物的陽光,與本地植物爭奪光照、養料和生長空間。有它在,別的植物很難存活,是名苻其實的“生態殺手”。它生長后迅速繁殖排擠其他植物,建成單優群落,消耗土壤養分,最終可導致土地荒蕪。
1.2.2 繁殖能力強刺萼龍葵花數多,花期長;光顧的昆蟲種類較多,提高了傳粉的概率;花粉量大,花粉萌發時間較短,從而提高了傳粉和受精的概率;單株最多結果992個,單株最大種子產量約38 000粒。種子數目多,提高了延續后代的概率。1.2.3傳播能力強刺萼龍葵果實具刺,便于以動物和人類作為媒介進行傳播;在成熟時,植株主莖近地面處斷裂,斷裂的植株形成風滾草樣,以滾動方式將種子傳播得很遠,大大增加了其進入新的環境的可能性;其種子小,易混雜于其他種子中傳播。
1.2.4 種子具有休眠機制雖然刺萼龍葵的種子發芽率低,萌發時間長,這種特性不利于其種群在新的生態環境中快速大量的繁殖,但是致密而堅厚的種皮可使胚得到更好的保護,能夠抵抗不良環境,使之在惡劣的條件下長期保持活力。這種特性是它對環境長期適應的一種休眠機制。
1.2.5 毒性強,危害性大刺萼龍葵的葉、心皮、漿果和根中含有茄堿,是一種毒性較高的神經毒素,對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呼吸中樞有顯著的麻醉作用,可引起嚴重的腸炎和出血,被牲畜誤食后可導致中毒,中毒癥狀為運動失調、多涎、急喘、顫抖、惡心、腹瀉、嘔吐等,嚴重者致死,死于該果實中毒的牲畜也可僅表現出一種癥狀:涎水過多。其果實對綿羊羊毛的產量和質量具有破壞性的影響,人的皮膚接觸它的毛刺后會導致皮膚紅腫、瘙癢,且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事操作。此外,刺萼龍葵還是馬鈴薯甲蟲和馬鈴薯卷葉病毒的寄主,它的發生與擴展將給馬鈴薯甲蟲的防治工作帶來新的影響因素。
由于刺萼龍葵具有以上的特點,所以普遍認為它是一種高度危險的檢疫性有害植物。
通過在本地區開展刺萼龍葵發生情況的具體調查,了解該種植物的入侵途徑、入侵范圍和在本地區的危害程度,并對它的入侵性做出科學評估。建立本地區外來入侵物種信息網絡平臺和查詢系統,發布預警預報,對該種植物的發生趨勢和發生生境進行預警分析,依靠科研機構,提高普查和防治的技術水平,防患于未燃,為科學防控提供指導依據。
刺萼龍葵主要通過種子遠距離傳播,各邊境口岸應加強對其的檢疫工作,從境內外有分布的國家和地區進口農產品時要嚴格進行檢疫,每個樣品不少于1 kg,檢驗是否帶有該檢疫雜草的種子,杜絕傳播。同時在生長期或抽穗開花期,到刺萼龍葵可能生長地進行踏查,根據該植物的形態特征進行鑒別,確定種類,記載混雜情況和混雜率。
在植株生長初期,尤其在4片真葉前的幼苗期,生長速度較為緩慢,之后生長速度顯著加快。因此,在植株幼小時將其徹底鏟除最為安全和有效。如待植株成熟,由于其全株具刺,會給鏟除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若植株已結實,鏟除時可能造成種子散落,從而加大了鏟除的危險性。
化學防治的最佳時期在開花前期,一種做法是在荒地、山坡等非作物田每667 m2用72%的2,4D丁酯乳油300 m L加48%百草敵水劑80mL,兌水30 kg噴霧;另一種做法是在荒地、山坡等非作物田每667m2使用20%百草枯水劑150~200m L,兌水30 kg,使用機動或手動噴霧器均勻噴灑,4~5 h后葉片就開始變色枯萎。
用本土的植物抑制刺萼龍葵的生長。人們熟悉的沙棘、紫穗槐、紫花苜蓿等植物都具有生長迅速的特點,同時又具有光競爭優勢,這些植物為多年生植物,每年春季都會在刺萼龍葵發芽之前就已形成一定的高度,同樣是長葉、高度的優勢可以讓這些植物的葉片遮擋住刺萼龍葵的葉,這樣就可以起到抑制刺萼龍葵生長的效果,從而控制刺萼龍葵的危害和蔓延。
刺萼龍葵雖具有毒性,但是墨西哥中、南部的印第安群落土著人將其用作治療腸胃病的草藥。另外,刺萼龍葵中還含有對人類癌細胞有細胞毒素作用的甲基薯蕷皂苷,以及對馬鈴薯環腐病具一定抗性的過濾性毒菌。因此,可在嚴格監控下對刺萼龍葵的有效成分及藥理進行深入研究,開發其在抗癌和植保方面的價值。
刺萼龍葵在國內部分地區的大面積蔓延,證明已非常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由于刺萼龍葵的種子有休眠機制,當年未萌發的種子可能在數年后萌發,所以,各級政府要把鏟除刺萼龍葵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任務,長期監控。對于刺萼龍葵生長過的地方,一定要予以標記,積極探索刺萼龍葵綜合防治的有效途徑,完善刺萼龍葵監測體系建設,加強刺萼龍葵發生蔓延預測預報,連續監控,及早鏟除。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宣傳媒體,搞好鏟除刺萼龍葵行動的宣傳報道,并針對刺萼龍葵的危害性、鏟除方法進行廣泛宣傳,舉辦培訓班,創造鏟除行動的濃厚氛圍,從城市到社區,從鄉(鎮)到村屯,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人人行動,使人人都能識別刺萼龍葵、人人可以報告刺萼龍葵疫情,人人都應隨發現、隨鏟除。■
[1]魏守輝,張朝賢,劉延,等.外來雜草刺萼龍葵及其風險評估[J].中國農學通報,2007(3):347-351.
[2]張延菊,曲波,劉更林,等.外來入侵有害植物刺萼龍葵(Solanum rostratum Dunal.)幼苗的形態學特征初步研究[J].種子,2010(3):51-55,59.
[3]高芳,徐馳.潛在危險性外來物種——刺萼龍葵[J].生物學通報,2005(9):11-12.
[4]車晉滇,劉全儒,胡彬,等.外來入侵雜草刺萼龍葵[J].雜草科學,2006(3):58-60.
201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