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敏
(湖北大學圖書館,湖北 武漢 430062)
高校圖書館古籍藏書包括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古代的字畫,民國時期學者以傳統著述方式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書籍,民國時期報刊文獻,各種影印的大型叢書、類書(如《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中華大藏經》、《古今圖書集成》等),以及其他各種古籍影印本、整理本等,部分高校圖書館還包括古籍數字資源。高校圖書館古籍部主要承擔傳播知識、傳承文化兩大基本職能。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本館館藏古籍文獻不了解。只知道古籍大概數量,沒有確切數據,古籍調撥、移位甚至流失等動態變化都沒有精確及時反映,對實際館藏古籍及其破損情況不亦了解,這是高校圖書館古籍文獻管理存在的普遍問題;二是高校圖書館與院(系)資料室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致使院(系)資料室管理松散,古籍文獻散佚破損現象嚴重,全面保護合作共享機制有待建立;三是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的協調溝通渠道有待建立。全國的古籍保護工程是由文化部牽頭,各省的古籍保護中心都設在各省級圖書館,而高校圖書館隸屬于教育部門,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省古籍保護中心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大多數高校對古籍保護的總體性和階段性任務都不能及時地掌握。如在前幾期珍貴古籍名錄的申報過程中,筆者所在的湖北大學圖書館就沒有對館藏進行細致梳理和有序申報;四是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館藏不平衡。大多數高校圖書館以收藏紙質古籍文獻為主,部分經費充足的高校圖書館藏有古籍數字資源。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古籍編目工作的傳統模式與圖書館自動化程度不相稱。圖書館管理的自動化使讀者可以足不出戶獲取館藏信息,既節約了讀者信息查詢時間,又使圖書館管理更加方便有序。然而,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的古籍編目工作仍然是制作傳統的人工卡片式目錄和書本式目錄,對讀者檢索古籍文獻造成一定的障礙。如有的圖書館古籍文獻索引卡片的編排是以四角號碼為序,年輕讀者因不熟悉四角號碼和古籍分類規則,在檢索古籍文獻時無所適從;讀者服務方式單一。在知識經濟時代,讀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綜合化,讀者需要圖書館為其提供專業性的二次文獻,而高校圖書館古籍服務工作基本上還停留在以紙質文獻為主的封閉式管理、以藏為主的工作流程、以簡單的借還為主的服務方式上,知識化、個性化服務沒有真正開展起來,虛擬館藏的服務有待進一步深化。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用戶知識層次的差異性。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資源保障體系,其穩定的讀者群是從事古籍文獻整理研究的專家、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從事學術研究的教師及博士、碩士研究生閱讀層次較高,借閱目的明確,多注重原始文獻的閱讀,他們查閱文獻廣泛、全面、深入、系統;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文獻需求主題明確,學科范圍固定,多注重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方面的文獻;以學習為主的學生,多側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古籍常用工具書使用技能的學習;二是文獻使用的差異性。以筆者所在的湖北大學圖書館為例,經后人整理的點校本、影印本古籍使用頻率最高,大型的叢書、線裝古籍使用率較低。文獻使用頻率的差異性除了與文獻自身的特性相關外,還與讀者的知識層次有一定的聯系。因而,高校圖書館古籍文獻資源的結構必須符合學校層次規模、學科專業設置、教學科研任務及學校發展趨勢的要求,古籍的服務必須依據專業的差異性、讀者知識層次的差異性展開。
在知識經濟時代,網絡數據庫、光盤數據庫等非紙質文獻的大量涌現,計算機技術和數據庫全文檢索功能能幫助研究者快速精確地查找到相關資料,并提供大量的研究數據。物質手段的改進可以將研究者從利用手工大海撈針式的原始材料搜集中解放出來,專心于材料的推繹和詮釋,從而縮短研究周期,提高科研效率。目前,用戶利用古籍的觀念和方法呈現兩種極端化表現:一種表現是部分學者過分依賴網絡、光盤等數字資源的信息檢索功能,年輕讀者很少利用中國古典文獻學基礎知識特別是古籍工具書查找有關信息;另一種表現為部分傳統學者不完全了解或者認可古籍網絡數據庫所具備的各種輔助研究功能。筆者以為,古籍網絡資源庫的建設為研究者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海量信息,但信息的檢索無法取代人的主觀能動性,物質手段的改進將極大地提高古籍整理研究的效率,但觀念和方法的演進不可或缺。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逐步發展,將給傳統的治學精神和治學方法帶來深刻的影響,作為傳統文化和典籍的整理研究者,在繼承傳統、發揚傳統的基礎上,要及時轉變觀念,更新信息結構,做好傳統和現代的有機承接。
根據《古籍定級標準》,分析古籍藏品的版本價值。依據古籍的文物價值,同時結合讀者的需求,對古籍文獻進行分類保存,構建古籍文獻分層管理模式,從而規范古籍書庫的管理工作。筆者所在的湖北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在實現學校圖書館與院(系)資料室文獻資源整合工作的基礎上,建立了四級文獻等級結構模式:(1)一級館藏。一級館藏為最高研究級文獻(如古籍善本、珍貴古籍名錄書目、線裝古籍),是具有較高版本價值的文獻,分置于恒溫、恒濕的空調書庫中,主要滿足教授、研究員科研需求;(2)二級館藏。二級館藏為一般研究級文獻(如各種影印大型叢書、類書和民國時期文獻),是具有較高版本價值的文獻,滿足教師、博士及碩士研究生的閱讀需求;(3)三級館藏。三級館藏為專業基礎級文獻 (如經整理的各種古籍影印本、點校本),適合專業學習,滿足專業閱覽需求;(4)四級館藏。四級館藏為普通級文獻(如古籍工具書等),適合一般專業性學習和基礎學習,滿足普通閱讀需求。一級館藏文獻的文物價值很高,二級館藏文獻系統性強、價格昂貴,均實行閉架式管理。三、四級館藏文獻實用性強,實行開架式管理。古籍分層管理模式是在科學論證古籍文獻的版本價值和讀者需求規律的基礎上設置的,采用閉架和開架相結合的管理方式,使古籍閱覽室具有閱中有藏、藏中有閱、藏閱兼容的功能,使閱讀空間由封閉轉向開放靈活的大空間。古籍分層管理模式,不僅符合現代圖書館藏、閱一體化的模式,而且體現了以古籍文獻保護為重點的工作思維;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還突出了以書為主的特點。這是一種優良、合理、科學的館藏結構,最大限度地處理好古籍文獻藏與用的關系,實現了藏、閱、參、咨的一體化。
構建功能完備、界面友好的網絡服務平臺的基礎在于規范、準確、詳細的書目數據庫的建立。傳統卡片式、書本式目錄不能全面、及時、系統地反映實際館藏古籍文獻。建立規范、標準化書目數據庫,可以簡化古籍檢索方法,增加檢索途徑,使館藏結構一目了然。這就要求古籍的著錄、分類標引、主題標引必須遵循統一的著錄規則、統一的分類與主題標引規則,每條書目數據盡量詳細準確,應包含題名、卷數、責任者、版本類別、出版年代、館藏索書號等古籍基本信息,有的還應著錄序跋、刻工、行款、藏書印、內容簡介等內容,叢書(含總集、匯集等)子目的書名與責任者均應標引。目前,如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以及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網上館藏古籍書目數據庫,界面友好,功能設計完備,支持多種檢索途徑,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擴展性。
網絡服務平臺還可以提供基于超文本的立體閱讀環境。采用超鏈接技術,以原數據為中心進行延伸,開發網上聯機檢索信息系統和專題信息服務系統,把各種數據庫的網址和有特色、有價值的網站及各種中文搜索引擎和具有導航功能的站點匯集起來,建立古籍文獻的虛擬館藏,為讀者提供基于超文本的立體閱讀環境。這種鏈接包括文獻本身相關內容之間、相關文獻之間以及文獻與相關網站之間的鏈接等。國家圖書館在所建特色資源庫“敦煌遺珍”中嘗試鏈接了有關敦煌和絲綢之路文獻收藏機構以及文物保護的網站,以豐富讀者對數字化敦煌文獻的認知,推進敦煌學研究。
首先,高校圖書館必須根據館藏特點,研究跟蹤讀者需求,運用圖書館學、目錄學、索引學等學科知識,對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按主題進行歸類,將相關的知識信息進行篩選、保存,并有效地組織,使之有序化,形成滿足讀者需求的知識集合和體現知識之間相互關聯的知識網絡,實現信息資源的深層次開發。建立本館的信息資源目錄,為讀者提供集成化專業信息檢索界面,提高文獻利用率。
深層次的信息開發即對信息資源進行二次或三次開發。二次信息資源的開發是根據教學科研的需要對館藏的原始信息即一次信息資源進行加工和整理,編制成專題目錄、題錄、索引、文摘等。三次信息資源開發是在二次信息資源開發的基礎上,對一次信息資源進行研究、濃縮、綜合加工,編制成各種綜述、評述、圖書評介等。古籍文獻開發與利用的關鍵是對館藏古籍進行專題研究,豐富的館藏古籍資源只有通過深層次的、最大限度的開發與利用,才能實現其價值。如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的《四庫系列叢書目錄·索引》依原書順序,分經、史、子、集四部著錄四庫系列十四種叢書子目18 200余條,每條記錄包括書名(含卷數)、著者(含朝代)、版本、分類、出處(叢書冊次)等款目。又以四角號碼檢字法分別編排各叢書子目書名索引及著者索引,索引款目包括經過拆合分并的參見與互著款目。這項工作開拓了圖書館古籍工作的新視野、新思路。
在因特網上的許多信息資源是免費的,有些甚至提供全文下載、文獻傳遞服務。高校圖書館有必要將網上的信息進行搜集、標引與組織,選擇高質量的免費數字資源,及時推薦給讀者,做好網絡信息導航、信息組織和信息自動生成工作。
其次,根據讀者知識層次和閱讀古籍的能力,采取相應的服務對策。各學科知識淵博的學者教授,一般是將古籍作為史料用于個人研究或相關領域的教學,利用古籍目的明確。高校圖書館除了向他們提供本館的古籍書目信息外,還要提供包括數字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如《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網上各大圖書館書目數據庫及其他專門數字資源等,并根據情況提供跟蹤服務;對專業知識強而文獻學知識相對薄弱的研究生讀者群,應向他們介紹一些工具書檢索、館藏檢索方面的知識,或進行代檢索,使他們盡快查到所需資料;對于涉世不深、閱讀能力差的本科生讀者群,應向他們提供一些經過整理的二、三次文獻,并根據館藏情況,建議他們使用標點本、譯注本。
最后,高校圖書館可以構建以讀者為中心的Web2.0互動服務模式,采用E-mail或博客、建立學科QQ群等現代網絡手段,實現圖書館知識收集、整理、儲藏功能,并通過網絡開展知識傳播服務,幫助讀者轉變觀念和方法,掌握非文本文獻的檢索、獲取、使用,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參與信息資源的提供和利用圖書館資源,實現由潛在讀者向現實讀者的轉化,帶動圖書館服務的創新,滿足讀者的需求,提高圖書館各類文獻的利用率,促進高校讀者學習、科研和學術的發展。
高校圖書館聯盟在古籍工作中的功能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校古籍保護中心的建立。高校圖書館聯盟下設高校古籍保護中心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和協調機制,一方面可以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高校各館間搭建古籍交流的平臺,從而使高校古籍保護工作列入全國古籍普查和古籍保護工作中;二是數字資源建設及資源合作儲存。館藏文獻的數字化是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特色數據庫建設是高校圖書館開展深層次信息服務、保護古籍文獻的重要舉措。同時,這又是一項難度較大、投入較多的系統工程。因此,高校圖書館之間應該打破界限,在高校圖工委的組織協調下,在省級館際協作組織的指導下,從推進電子資源共享的要求出發,建立圖書館聯盟,統籌規劃和分工,走共建、共知、共享之路。各高校圖書館應在編制館藏文獻書目數據庫的基礎上,對館藏文獻進行研究和考證,從明清善本中選出學術價值高、信息含量大、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采集、加工整理制作出圖文并茂的全文數據庫;應該在依靠本校文史哲等專業專家的基礎上,選擇能涵蓋基礎專業的歷代典籍進行數據庫建設;應該圍繞本校教學與科研工作,特別是針對學校的重點學科、重點專業,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古籍數據庫建設;應該立足本地區,依托本館特色古籍文獻資源,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數據庫。這樣既能提高古籍數字化成果的利用率,又能使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有效實現再生性保護;三是信息資源的協調采購。市場上系統的古籍數字化資源主要是商業型數據庫,這些數據庫價格昂貴,采用高校圖書館聯盟集團聯合采購的方法,可以通過給資源供應商施加影響力以降低昂貴的價格;各成員館還可以采用分攤費用的方式購買商業數據庫、聯盟擁有電子資源的使用權。高校圖書館聯盟通過分工采購和聯合采購的方式,既能強化館藏結構,優化整體資源,又能大幅度降低信息資源建設的成本,節約經費。
高校圖書館古籍文獻的開發與利用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對古籍文獻的研究開發,不論是基礎開發,還是深層次開發,都還遠遠不夠。隨著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傳統文化需求的深刻變化,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高校圖書館在館藏古籍文獻的保護、搜集、整理、研究、深層次開發等方面都將面臨嶄新的任務。不難看出,有圖書館和古籍管理者的不懈努力,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大力支持,我國古籍文獻開發利用的前景必然廣闊。
[1]吳慰慈.圖書館學新探[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371-375.
[2]劉家真,程萬高.古籍保護與開發的策略與建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5):15-20.
[3]徐清,石向實,王唯.古籍數字化資源的深度開發[J].圖書情報工作,2007(3):95-97,79.
[4]李丹.關于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的討論[J].圖書館建設,2005(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