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敏
(江西師范大學圖書館,江西 南昌 330027)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知識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農村地區特別是邊遠地區至今還沒有建立圖書館(室)。即使建了圖書館(室)的地方,由于管理不善,其服務效益低下,難以滿足農民讀者的信息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圖書館應發揮自身優勢,將服務范圍延伸到廣大農村地區,在農村建立圖書室,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
2009年3月底,江西師范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師大館)讀者協會會員利用節假日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就 “農民的讀書問題”進行調查。在問卷調查“平時的文化生活內容”多項選擇中,有一半以上的讀者選擇“看電視”或“泡茶館”,有的讀者選擇“打麻將、打撲克”和“看錄像”,很少有讀者選擇“看書看報”。調查結果表明,看書看報的讀者少與農村圖書室的不健全有很大的關系,與可供農村讀者閱讀的圖書不多有關。實際上,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農村對信息的需求呈現出增長的勢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1 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需要高校圖書館的服務
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一大批技術型的農民和管理人員。目前,部分地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就成為高校圖書館為農村服務的內容之一,高校圖書館可為農村讀者推薦種養殖方面的書籍和舉辦各種技能培訓班,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
1.1.2 農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高校圖書館的服務
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當今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劉志宏等在《老區農村精神文化需求現狀調查——以江西永新縣文竹鎮團結村為例的綜合分析》一文中對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習科技知識、看書報、看演出、看電影成為農民的主要精神文化需求。高校圖書館可通過在校學生或組織相關團體,到農村為農民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豐富廣大農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進而在農村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文化氛圍。
1.1.3 農民信息需求的增加需要高校圖書館的服務
目前,在邊遠地區,信息資源稀缺、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率低、農民缺乏信息意識等,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農村,農民需要農業生產科技信息、農產品銷售市場信息、黨和政府出臺的政策法規信息、生活類信息,高校圖書館尤其是農業院校圖書館可利用信息資源優勢,全方位地為農民提供種養殖、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等信息,為農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圖書館在做好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前提下,可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信息服務。高校圖書館為農村服務優勢明顯。
1.2.1 高校圖書館具有高素質的人才
隨著高校擴招和高校改革的推進,高校圖書館加大了人才培養和引進的力度,建立了一只素質高、能力強的圖書館員隊伍。將圖書館人才優勢與高校師生的優勢結合起來,發揮館員、教師、科研人員、實習學生的作用,可為農村讀者提供滿意的信息服務。如師大館現有在職員工101人,其中高級職稱20人,中級職稱40人,具有大學本科及研究生學歷的館員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師大館組織館員和讀者協會會員,在農村建立圖書室,開展為農村讀者服務,社會效益顯著。
1.2.2 高校圖書館具有豐富的信息資源
近幾年,各大專院校根據館藏發展目標和讀者需求,加強了農業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采購了大量與農村有關的文獻資源。師大館目前藏有“三農”文獻3 556種。農業類院校圖書館如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藏有農業書刊達70多萬冊,并建立了農業類中外文圖書數據庫、期刊數據庫、園藝數據庫等。
1.2.3 高校圖書館具有現代化的服務手段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圖書館中的應用,高校圖書館已實行自動化管理,服務手段更具現代化,可為農村讀者開展教育培訓、信息推送、定期跟蹤等服務。如師大館建有自己的網站,并擁有20多個數據庫,完全有能力為讀者提供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等的服務。該館已形成比較完善的服務體系,可為讀者提供文獻外借、閱覽、參考咨詢、信息檢索、代查代檢、文獻傳遞、教育培訓、信息推送等服務。
按經濟學原理,有需求,有供應,就有市場。但從全國范圍看,高校圖書館為農村服務的“市場”還沒有完全形成,特別是綜合類大學圖書館為農村服務的形式還有待擴展。筆者認為,高校圖書館要從實際出發,要根據本館文獻信息、人力、財力等資源狀況開展面向農村的信息服務。
農業類院校圖書館應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配合學校對農村各層次的人員進行培訓,并為農民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
2.1.1 配合學校對農業院校大學生進行重點培養
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雖然豐富,但整體素質較低。由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不足,我國農村人口以低級勞動力為主體,低素質人口中90%在農村,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引進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是豐富農村科技與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農業院校承擔我國農業高級人才的培育任務,是為農村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多數農業院校畢業生從事與農村有關的工作,農業院校圖書館要配合學校做好農業院校大學生的培養工作,通過開設文獻檢索課、舉辦講座等形式,提高他們的信息檢索能力,使他們畢業后能在新農村的建設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2.1.2 配合學校對農技推廣人員及農村基層干部進行教育培訓
由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技術在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轉變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的轉化率,提高農業科技的入戶率和到田率,這就對農技推廣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業院校圖書館要積極配合學校,開展農技推廣人員培訓,除舉辦農業技術專題講座外,還可以將農業技術知識制作成光盤等多媒體形式,免費提供給農技推廣人員,讓他們通過自學掌握農業技術。
農業基層干部是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主要貫徹者和執行者,是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目前,部分地區農村基層干部存在著素質偏低、工作能力不強等問題,特別是后備干部缺乏。農業院校圖書館要與學校其他部門合作,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的培養工作,提高其領導意識、服務能力及管理水平。
2.1.3 配合學校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培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村經濟的繁榮需要現代科技的支撐和信息渠道的通暢。當前農村讀者需要政策法規信息、市場信息、實用技術信息、農副產品加工信息,農業院校圖書館一方面可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系統,根據農村讀者的需求,提供針對性的信息服務;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讀者信息意識教育,與學校教學部門合作舉辦農業科技知識培訓班,或通過電視、廣播講座,編印小冊子、現場咨詢輔導等形式幫助農村讀者獲知致富信息、了解市場需求。
非農業類院校圖書館各有為農村服務的優勢,如:財經類院校圖書館可以為農村讀者提供經濟信息服務;醫學類院校圖書館可向農民宣傳有關防病、治病等知識。筆者認為,非農業類院校圖書館為農村服務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2.2.1 通過調研,建立專門服務機構
非農業院校圖書館可與學校宣傳處、學工處、就業辦、科研處等一起,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開展以“我為新農村作貢獻”為主題的宣傳、動員活動,組織本校從各地農村來的學生到圖書館座談、演講、介紹家鄉情況,從而了解農村具體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建立由圖書館、學工處、畢業辦等部門組織的“為農村服務辦公室”,以便有效地開展為農村服務。如師大館成立了讀者協會,通過舉辦“農村論壇”,專門進行農村問題研究,從而推出了在上饒市橫峰縣司鋪鄉宋村建立圖書室的舉措。
2.2.2 爭取多方支持,合作建立圖書室
非農業院校圖書館可通過問卷調查,或從教師的科研項目中,擬定服務項目,并組織相關人員進行項目可行性論證,然后對服務項目所需的文獻、信息進行收集、篩選、整理。2009年4月,師大館組織讀者協會會員在圖書館剔除的數萬冊復本圖書中挑選適合農民朋友閱讀的圖書,送到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司鋪鄉宋村圖書室 (2 780冊)和橫峰縣葛源鎮清湖村圖書室(2 966冊)。
師大館在建立農村圖書室的過程中,得到當地政府和其他單位的大力支持,當地鄉村小學專門為圖書室的建立空出了一間教室,一些村民把家里閑置的桌、椅、板凳、柜子捐給圖書室。
師大館讀者協會對會員進行圖書館專業知識培訓,然后由會員再對農村圖書室管理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這就使農村圖書室的管理規范化,使農村圖書室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農民真正有了看書學習的地方。
在目前地方政府財力、物力、人力及地方圖書館服務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高校圖書館為農村服務是其應承擔的一項任務。高校圖書館整合自身資源,為農村服務,不但為農村讀者帶來了豐富的知識,而且也提升了圖書館的知名度,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
[1]楊艷萍.圖書館為農村服務若干問題探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2):95-97.
[2]周國昌.辦好社區圖書館促進精神文明建設[J].圖書館論壇,2002(2):105-107.
[3]黃曉斌,宋慧敏.論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發展策略[J].圖書館學研究,1999(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