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靈階
(中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為公認的詠梅絕唱,可是對此絕唱中“月黃昏”的解釋至今人言人殊。據我統計,關于“月黃昏”的釋義迄今為止至少有以下四種。
1.昏黃、朦朧的月光。《升庵詩話》卷一引《葦航紀談》云:“‘黃昏’以對‘清淺’乃兩字非一字也。月黃昏謂夜深香動,月為之黃而昏,非謂人定時也。”①意思是,這里的“黃昏”不是一個時段或時辰,而是“昏黃”的意思。王啟興、毛治中、熊禮匯《千家詩新注》說得更明白:“月黃昏:月色朦朧昏暗。這句說梅花清幽的香味在月色朦朧的夜晚飄散。”②
2.黃昏時的月亮、月光。《千家詩》謝枋德、王相注釋:“清淺之水,映橫斜之疏影,黃昏之月,照浮動之暗香。”③劉浩主編《老學堂千家詩》:“稀疏的影兒,橫斜在清淺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動在黃昏的月光之下。”④
3.黃昏時朦朧的月光。上海辭書出版社《宋詩鑒賞辭典·山園小梅》蘇者聰評:“……再加上黃昏月下、清澈水邊的環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個性……那靜謐的意境,朦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縷縷清香,確實令人陶醉。”⑤《唐宋詠物詩鑒賞》:“月黃昏即指月色在黃昏時的朦朧景色。”⑥
4.黎明前的月光。鄭紹昌《“月黃昏”釋義之駁正》認為:“不管是初月還是滿月,當其在日黃昏時分初現之刻,還沒有資格來‘照浮動之暗香’。也還不曾出現‘朦朧的月光’。此時之月,本身還是落日余暉映照的對象。”故“月黃昏”應為黎明前的月光:“其時,月亮已從地平線上消失,其短暫的余暉是清寒而且暗淡的。此刻,才是真正的明月之黃昏。”⑦
由于釋義紛紜,一般賞析的文章又往往“云其然而不云其所以然”,細心的讀者總覺得“茅塞”難“開”。“月黃昏”究竟何指?本文認為仍有必要商榷。
理解“月黃昏”的第一個關鍵是古人的黃昏究竟指什么時間。在現代漢語里,黃昏是“日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時候”。所以在欣賞古代詩詞作品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理解“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卻對“明月照黃昏”(馮延巳,《臨江仙》)心存疑惑:黃昏是太陽落山以后,天色未黑之前的短暫時刻;此時夕陽的余暉還未被夜色吞沒,月亮,無論是新月還是滿月,都還是夕陽余暉籠罩的對象,它的“照”黃昏,如何能具有視覺意義呢?其實,這是由于古今黃昏一詞所指不同而造成的誤解。《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虞淵,是謂黃昏。”這里指出了黃昏的上限:太陽落山,就是黃昏的開始。那么,黃昏到什么時候結束呢?我國古代自秦以后逐漸普及十二段記時法,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黃昏是戌時的俗稱或別稱,處于十二時辰中的日入和人定之間,相當于晚上7∶00—9∶00。即使在晝長夜短的夏季,古人的黃昏,也從日落時的天色昏黃,一直延續到夜幕降臨、星月皎潔,包括了白天的結束和夜晚的開始。正因如此,古時的月亮是可以“照”黃昏的,黃昏月是詩人筆下一個頗為常見的意象。如:
唐詩:
猶憐未圓月,先出照黃昏。李商隱,《小桃源》
黃昏月下惆悵白,清明雨后寥梢紅。韓偓,《殘花》
相攜未盡語,川月照黃昏。薛能,《郊居答客》
宋詞:
一笛已黃昏,片月尤清楚。高觀國,《生查子》
有皓月、照黃昏,眠又未得。無名氏,《聲聲慢》
樓心人待黃昏月。黃昏月。入簾無奈,柳綿吹雪。陳三聘,《秦樓月》
在農歷月初前后,黃昏月已是即將落山的殘月;或者月亮出來得早,而天色還未黑透;又或者月亮被輕云籠罩,這樣的黃昏月便顯得不那么明亮,是“微茫”的“淡月”。如:
纖纖新月掛黃昏,人在幽閨欲斷魂。朱淑真,《秋夜牽情》
綠勾闌畔,黃昏淡月,攜手對殘紅。晏幾道,《少年游》
黃昏淡月籠艷,香與酒爭濃。趙長卿,《訴衷情》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李清照,《小重山》
到了農歷月中前后,黃昏月正是晚上剛剛升起的月亮。當夜幕漸漸籠罩大地以后,那“月出于東山之上”的景象迷人且有幾分壯觀,詩人常用一“破”字來形容,于是便有了“月破黃昏”之說:⑧
忽破黃昏還太素。寒浸樓臺,縹緲非煙霧。……今月亭亭曾照古,古人問月今何處。黃裳,《蝶戀花》
淡月破黃昏,影浮疏、清香暗度。無名氏,《驀山溪》
絳宮深鎖暮云浮。月破黃昏時候。謝逸,《西江月》
“月破黃昏”,生動再現了在晝與夜的交界處,月亮穿過重重暮靄,沖破沉沉夜幕,把清輝灑向人間、朗照乾坤的迷人景觀。只有在黃昏是一個較長時間段的古代,這種說法才能成立。反之,如果按今天的黃昏概念,落日余暉仍在,天色尚未斷黑,月亮就很難“破”黃昏了。
理解“月黃昏”的第二個關鍵,是古代漢語中的“黃昏”一詞,不僅表示一個較長的時段,而且有色調昏暗之意。⑨
黃昏古稱“昏”(本作“昬”,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改為“昏”),所謂“日入后二刻半為昏”,“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昏”即黃昏的意思。黃昏處在日入之后,人定之前,光色暗淡、昏暗是其固有特征,故“黃昏”一詞也表色調昏暗,意同“昏黃”。孟郊《上昭成閣不得,于從侄僧悟空院嘆嗟》:“孤叟何所歸,晝眼如黃昏。”意思是這個老人獨自一人能往哪里去呢?他老眼昏花,白天看東西感覺像黃昏時一樣昏暗模糊。此處孟郊還只是用比喻的手法,以“黃昏”表昏黃之意。北宋秦觀《滿庭芳》結句則直以“黃昏”代“昏黃”:“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這里的“黃昏”主要是指遠處城市燈光的朦朧、暗淡。不過,聯系前面“畫角聲斷”、“斜陽外”等語,此處的“黃昏”也兼具時間意義。《滿庭芳》所描繪的,正是兩個有情人在黃昏時的一場告別。結句意思是:傷感的時候,極目回望這個留下許多歡樂的城市,它已淹沒在黃昏時分一片朦朧的燈火之中了。有趣的是,傳為歌伎琴操改作“陽”字韻的《滿庭芳》,結句則以“昏黃”取代了原作的“黃昏”:“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有余香。傷心處,高城望斷,燈火已昏黃。”琴操能在原作意旨不變的情況下成功換韻,固然是由于她聰慧過人,而漢語言詞匯的豐富性也為其隨機應變提供了可能,“黃昏”與“昏黃”的詞意相通、相近,即其一也。又如:
《念奴嬌》
葉夢得
故山漸近,念淵明歸意,翛然誰論。歸去來兮秋已老,松菊三徑猶存。稚子歡迎,飄飄風袂,依約舊衡門。琴書蕭散,更欣有酒盈尊。惆悵萍梗無根,天涯行已遍,空負田園。去矣何之窗戶小,容膝聊倚南軒。倦鳥知還,晚云遙映,山氣欲黃昏。此還真意,故應欲辨忘言。
《水調歌頭》
葛長庚
一個江湖客,萬里水云身。鳥啼春去,煙光樹色正黃昏。洞口寒泉漱石,嶺外孤猿嘯月,四顧寂無人。夢魂歸碧落,淚眼看紅塵。煙濛濛,風慘慘,暗銷魂。南中諸友,而今何處問浮萍。青鳥不來松老,黃鶴何之石爛,嘆世一傷神。回首南柯夢,靜對北山云。
前例“山氣欲黃昏”,是說山巒被黃昏的霧靄縈繞著,光線越來越暗淡,景色越來越模糊不清了。后例“煙光樹色正黃昏”的意思是,在光色暗淡的黃昏里,霧靄籠罩著樹木,望去一派朦朧。兩例中的“黃昏”均兼有光色和時間的雙重意涵。
明白了古代的黃昏是一個較長的時段,并兼具光色和時間之意,“月黃昏”就不難理解了。“月黃昏”既表示月色昏黃,同時又兼指黃昏時分的月亮、月色,是“月色昏黃”與“黃昏之月”的統一。故林逋“月黃昏”完整的意思,應當是“月色在黃昏時的朦朧景色”。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林逋七律《山園小梅》的第二聯,此聯是對偶句。上聯的“清淺”形容溪水之清澈見底,與之相對,下聯的“黃昏”當是形容月色之朦朧暗淡,即《歷代詩話·葦航紀談》所云:“‘黃昏’以對‘清淺’乃兩字非一字(詞)也。‘月黃昏’謂夜深香動,‘月’為之‘黃’而‘昏’。 ”也就是說,這里的“黃昏”,首先是昏黃的意思。在昏黃的月光下,梅花的容色之美模糊不清,詩人佇立梅邊,只覺得一陣陣若有若無的清香不斷襲來,不覺心醉神迷。同時,這里的“黃昏”也指示著時間。這不僅是“黃昏”一詞的固有之意,也與詩歌語言普遍存在的復義或“含混”特征有關。“詩以虛涵兩意見妙”,⑩一詞多義并行不悖且相互補充,不僅能增加詩歌語言的意義密度,也是詩歌語言的張力所在,故而是古今詩人的自覺追求。這一點,不僅有大量的創作實踐證明,也有著古今中外詩歌語言理論研究的依據。
總之,“月黃昏”之正解當以開篇所列第三種說法為是,即古典詩歌中的“月黃昏”,乃是黃昏時朦朧的月色和月光。
注釋:
①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 (中冊).中華書局,2006.8:653-654.
②王啟興,毛治中,熊禮匯.千家詩新注.湖北長江出版集團,2007.8:132.
③[宋]謝枋得編.[清]王相注.新校千家詩.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9:101.
④劉浩主編.老學堂千家詩.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6:107.
⑤繆鉞主編.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43.
⑥陳新璋.唐宋詠物詩鑒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⑦鄭紹昌.“月黃昏”釋義之駁正.浙江社會科學,2000,(11):133.
⑧古代詩詞中的“月破”有二意,一指“殘月”;二指“月光沖破……”。參見筆者.明月如何照黃昏.文史知識,2007,(7):153.
⑨辭源.商務印書館,1998:1942.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960.
⑩[清]李光地.榕村語錄.轉引自錢鐘書.管錐編(第二冊):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