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珊
(華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宋代是一個災害多發的歷史時期,可以說幾乎無年不災、無地不災。荒政正是伴隨著災荒的發生而產生的。宋代荒政的研究現狀及主要問題歷來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也有不少成果,如鄧云特的《中國救荒史》,馮柳堂的《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等等,不少學者對宋代的災荒與統治階層的荒政措施都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著名經濟史學家傅筑夫先生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幾乎就是一部中國災荒史。同樣,一部中華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與自然災害不斷抗爭的歷史。據氣候史的研究,五千年來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五個氣候異常期,其中一個便出現在宋代。①兩宋大部分時間的氣候多偏于干冷,沙漠化加劇,另外戰亂影響、人為破壞等原因,使得宋代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導致災害頻生。適應新情況,宋代的荒政也呈現出豐富的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兩宋時期是中國五千多年來五個氣候異常期之一,災害頻發。鄧云特在《中國救荒史》中寫道:“兩宋遭受各種災害總計八百七十四次。其中水災一百九十三次,早災一百八十三次,雹災一百零一次,風災九十三次,蝗災九十次,歉饑八十七次,地震七十七次,疫災三十二次:霜雪之災十八次。”從中可以窺見兩宋災害發生的頻繁程度。兩宋時期,僅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疾疫以及風、雹、霜災等六類主要災害就發生了1219次。②災害頻發,究其原因有自然與人為雙重因素。
在各類自然災害中,水旱之災最為頻繁,占到主要災害總數的69%。③史書記載最早的農田水利工程以排水防澇為主,這就是早期的溝洫制度。④《宋史全文》記載了大量的水災情況。如“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月,棣州河決,壞厭次、商河二縣居民廬舍、田疇。二年,宋州汁河溢。孟州堤壞”。⑤“另外一種災害——早災則是指因氣候嚴酷或不正常的干燥天氣而形成的氣象災害。早災雖不如水災在短時間內造成的危害大,但它一般持續時間較長,嚴重的早災會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甚至連人畜的飲水都成問題。除了水災和旱災之外,蝗災與水災、旱災并稱三大自然災害。如大中祥符九年(1016)六月,“京畿、京東西、河北路蝗蝻繼生,彌覆郊野,食民田殆盡”。⑥《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蝗螟為害,歷代有之。宋太宗時運歲旱蝗。淳化二年,蝗害尤甚。”⑦
兩宋之際災害頻發主要是當時的自然氣候條件所引發的,而人類對大自然一味的索取也是促使災害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我國歷史上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森林砍伐的高潮期,唐宋時期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一點就是人口增長給環境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口的大量增加與人口分布的不均衡,迫使人們在山區和森林地區過度墾殖,圍湖造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⑧為了應付繼續增加的人口,開始在南方變山為田,與水爭田。⑨與水爭田非常普遍,種類與名稱因地而異,大體有圍田、柜田、架田、涂田和沙田,其中又以圍湖造田的面積最大。職官泛濫、耗費之多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一個特點,在人口壓力如此之大的情況之下,宋代的經濟壓力也就更大了。范坦官戶部時就曾上疏言:“戶部歲入有限,用則無窮。”⑩
荒政是指國家針對災荒采取的各種補救措施,人類的救荒行為自古有之。追根溯源可及于上古時期。大禹治水或為于今所認知的最早的救荒活動:“自禹治水,民安其居。萬國以艾,中國政治亦于是孕育潛滋。”[11]最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古代荒政的雛形。至宋代,荒政發展得愈加成熟與穩定。宋代災害頻發,宋人也試圖從源頭上遏制災害的發生。正如司馬光所示:“是以稍遇水旱螽螟,則糇糧已絕,公私索然,無以相救。仰食縣官既不能周,假貸富室又無所得。此乃失在于無事之時,不在于兇荒之年也。”[12]基于這種認識,宋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并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災害預防思想。
設倉積谷是防備災荒的積極措施,倉儲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宋代荒政的一大特色。宋代形式與功能齊備的倉庫種類繁多,主要有常平倉、義倉、社倉、惠民倉、豐儲倉、廣惠倉、平來倉等十余種之多,當災荒發生時用于救濟。另一方面則是興修水利。宋朝政府特別重視水利事業的發展,把治水視為國家的大事,所謂“修利堤防,國家之歲事”。[13]宋朝統治者異常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宋朝官吏能興水利益農事者,輒應獎賞。”[14]不過,兩宋以來,黃河為患日趨嚴重,頻率也大為提高。[15]黃河中下游的農田水利工作的主要對象,就是設法利用河中淤積的泥沙來改造堿咸土壤,化劣地為良田。此項工程在北宋尤為突出。[16]
荒政思想是指人們對荒政在制度上、政策上或措施上的思想探索和主張。宋代荒政思想的發展日臻成熟,救荒措施不斷完善,出現了以李覯、范仲淹、蘇軾、王安石、周行己、呂祖謙、朱熹、董婿等為代表的荒政思想家。南宋時期,董婿寫成的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本救荒專著——《救荒活民書》,標志著古代荒政思想走向成熟。[17]這些都是宋代荒政思想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荒政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蘇軾的災前管理思想,就是我國古代眾多荒政思想中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意義的。兩宋時期,中國傳統荒政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不僅救荒之議層出不窮,而且救荒措施更趨完善。
兩宋之際的荒政思想趨于成熟,宋代統治階級對荒政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論及治國之道必言救荒。杜佑、蘇軾、王安石、曾鞏、司馬光、歐陽修、呂祖謙等一代名臣都有聞名于世的荒政專論。災荒給人民帶來災難,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和國家經濟的破壞。災荒期間的社會,較之平時相對靜態的社會更易顯現出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分化與對立,因而也更易了解到社會的本質。對于當下宋代的荒政經驗顯然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借鑒與啟示作用。
注釋:
①趙岡,陳鐘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197.
②③康弘.宋代災害與荒政述論[J].載于中州學刊,1994.5.
④趙岡,陳鐘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185.
⑤[元]佚名撰.宋史全文(上冊卷一)[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