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耀鵬
(青海民族大學 政治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7)
“改組派”的全稱是“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是1928—1931年間出現在中國的政治派別,是汪蔣爭奪國民黨最高權力的產物。汪精衛是改組派的精神領袖。此時的“該組派”在汪精衛的精神領導下,對三民主義進行了歪曲性的解釋。
第一,堅持反對中國共產黨。武漢分共后,汪精衛一再表示“深疚于對共賊制裁過遲”。他們把聯共政策說成是“為應付時代和環境所取的一種政策”,“時代與環境變了,政策也隨之變化”,所以“要繼續肅清中國共產黨”。攻擊共產黨“搗亂”國民革命,鼓吹國民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防共和剿共”。[6]這是對孫中山“聯共”政策赤裸裸的背叛。
第二,確定“革命”的外交,反對帝國主義。“改組派”認為:“反對帝國主義是民國十三年本黨改組的主要綱領。”“帝國主義不除去,中國無法生存。”他們提出,要積極反對英日帝國主義。[7]該組派鼓吹革命外交,但這僅僅表現在紙面與空洞的口號上,其實質是以汪精衛為代表的下野派對當政者蔣介石集團的抨擊,目的是與蔣介石集團分掌政權或奪取之。
第三,恢復“十三年改組精神”。改組派認為,國民黨已腐朽不堪,必須改組。改組國民黨就是要“恢復十三年改組精神”。本來“十三年改組精神”實質是“三大政策”,但汪精衛等人卻極力歪曲。他們不承認有過聯共政策,說只有“容共”,沒有“聯共”;他們還認為,“聯俄的確是當日的一種精神”,但又說現在的蘇聯和第三國際已經是“另一個支配中國的反動勢力,與帝國主義妨礙國民黨無異”,[8]所以聯俄要不得。
抗戰爆發后,汪精衛宣揚“亡國論”,散布民族失敗主義。為配合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他對三民主義做了可恥的篡改。
第一,鼓吹大亞洲主義,共建東亞新秩序。汪精衛取孫中山曾說的“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來大做文章。他說:“中國要努力做到國家之自由平等,第一要打破百年來歐美殖民主義的壓迫,這就是民族主義。”[9]這樣,就把政治斗爭的對象置換到英美或與英美有密切關系的蔣系政權身上。另外,宣揚“東亞新秩序”:“其一排除侵略主義,其二為排除共產主義也。”“亞洲人不打亞洲人。”[10]實質就是讓日本獨霸中國,并且企圖在日本侵略亞洲的過程中分一杯羹。
第二,在“民權主義”的幌子下,主張一個黨,一個主義,推行法西斯特務統治。汪精衛在《民權主義前途之展望》一文中,認為中國要防止民主主義之弊端,就要“一個黨一個主義為中心”。其實質是反對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另外,利用孫中山說的“個人自由不能太多”的思想鼓吹專制獨裁。他說:“總理在民權里頭,不但很少講起個人的自由,并且主張犧牲個人的自由,以保全國家民族的自由。”其實質是宣揚全體主義和集權主義。
第三,以“中日經濟提攜”為核心,鼓吹“和平”“改造社會經濟”。汪精衛認為民生主義的目的“一是發達中國的民族資本,一是掃除買辦資本對歐美之依賴”。所謂“中日經濟提攜”,即“從經濟上覓得共同基礎,有無相通,短長相補”,[10]其實質是日本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為侵華戰爭服務。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汪精衛一生的政治思想是極其復雜多變的。他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伴隨著時局的變化,汪精衛對三民主義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劇變的過程:從極左到極右,從極香到極臭。他自稱是孫中山的忠實信徒,但實際上完全徹底地背叛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并把它篡改為漢奸賣國主義理論。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歷史的罪人最終難逃歷史的審判。最后,隨著抗戰的勝利,汪偽政權的垮臺,汪偽三民主義也隨之破產,被永遠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1]恂如.汪精衛集[M].上海:光明書局,1930,Vol1.
[2]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Vol11.
[3]廣東文史資料(第42輯)[Z].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4]中山負責之宣言[N].大公報,1924-12-15.
[5]恂如.汪精衛集[M].上海:光明書局,1930,Vol2.
[6]肖淑宇.共產黨暴動問題.革命評論,1.
[7]俞祖華,王國洪.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11),1:69.
[8]陳公博.今后的國民黨.革命評論,1.
[9]高軍.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資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0]俞祖華,王國洪主編.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