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曾任中央辦廳副主任的田家英,26歲時就被推薦并通過考核成為了毛澤東的秘書。其后的18年里,一直在毛澤東身邊從事秘書工作。他學歷不高,卻以學者教授般的才學[1],主持或參與起草了大量重要的黨和國家的文件,多次列席了黨中央的重要會議,整理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大量講話稿,受毛澤東派遣經常深入農村、廠礦等地進行調查,為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正確決策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資料和信息,成為了毛澤東的五大秘書之一。田家英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他自幼酷愛學習,而且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分析其一生的學習,主要體現出以下特征。
田家英學習的自覺性超乎常人。其學習目的在不同時段雖有所不同,但都十分明確。少年時代,主要為興趣而學習;青年時代,到延安后主要為革命戰斗而學習;擔任毛澤東秘書后,主要為做好秘書工作而學習。顯然,這當中最為突出的是為戰斗而學、為完成工作任務而學,展現了中國自古以來的學以致用的思想。
田家英6歲進入私塾,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和“四書”、“五經”之類的書。后進入學校學習。讀到中學一年級后,雖因故輟學但仍讀書不止。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古典作品,包括正傳野史、詩詞歌賦、小說雜文等,如《東周列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一套《資治通鑒》就是這時讀完的[2]。他也接觸了魯迅、郭沫若的文章。由此,他對新文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想成為一名作家。于是他開始嘗試著寫一些短小的文藝作品向報刊投寄。不久,年方13的田家英的散文開始在一些報刊上出現,他也寫了一些詩歌、小說、書評。兩年中,公開發表各類文章一百多篇,因而引起了當時成都文壇的注意。
憑著寫文章得來的稿費,輟學兩年后,田家英重新考入當時非常有名的縣立中學。在成都的學校,還有圖書館里,他孜孜不倦地攻讀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和歷史文籍。這時也接觸和閱讀了《大眾哲學》、《從一個人看一個新世界》、《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講述新鮮道理、新的世界的書籍,這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也使得他眼界豁然開朗。時年15歲的他曾在一文中寫道:“我愛著那些為我講述真理故事的書本,它對我是一種誘惑,一種魅力,它指示給我一條堅決的道路,使我看清現實,它要我皈依真理,教我在應當交出生命的時候,就把一切交出來。”[3]經過讀書學習和對現實的思索,不滿16歲的田家英決定奔赴延安,去追求光明。
來到延安的田家英很快便投入了革命的洪流中去。為了干好革命工作,他更是如饑似渴地讀書,比較系統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革命史。在1941—1943年期間,為了揭露和批判國民黨的文化專制主義,田家英在延安的《解放日報》上寫了《奴才見解》、《從侯方域說起》、《沙漠化的愿望》等文章,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了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其中《從侯方域說起》一文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也許是這次契機讓田家英在幾年后成為了毛澤東的秘書。
擔任毛澤東秘書后,為了勝任工作,田家英請教并聽從胡喬木、蕭三的建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讀毛澤東著作,并且用自制的土紙本子分門別類地抄錄毛澤東著作,以及他的學習心得,從而對毛澤東思想有了深刻的領會。建國后,盡管工作很忙,擔子很重,但他堅持邊工作邊學習,干一行鉆一行,走到哪學到哪,尤其對馬列和毛澤東的經典著作,更是反復研讀,鉆得很深。田家英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要學以致用。1954年,為了輔助毛澤東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他仔細研究了清末到民國以后歷次制定的憲章、憲法和約法,以及蘇聯、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又參閱了英、美、法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還讀了不少其他法學理論書籍。為了應用一切有利于革命工作的書本知識,工作之余,他到處尋書,把工資的大部分都用于買書,而且把買書藏書重點放在馬列著作、毛澤東著作、政治理論書籍和古今中外歷史書方面。
田家英在學習上肯下苦功,耐得住寂寞,自強不息,勤學苦鉆。無論是年幼家貧時期,還是艱難的戰爭歲月,或是擔當毛澤東秘書的18年中,他在學習上始終不放松,刻苦研讀,從未停止,直到“文革”前蒙冤去世。
田家英自幼便喜愛讀書,成績也非常優秀。因父母相繼過世,讀到初中一年級時,兄嫂逼著其退學到藥鋪當學徒。但立志“走遍天下路,讀盡世上書”的他仍苦學不止。田家英此時的苦讀情形在其少年時的一位同學的回憶文字中可見一斑:“他的學習生活條件之差是驚人的,他住的閣樓實為店中堆放藥材之處,在干枝枯葉之間僅放一木板撐起的小床,三角小桌和一矮凳而已。由于藥材干枯,易于引火,哥嫂不許他點燈,幸好小窗之前有一路燈,他取下窗上的一個小木板,借著透入的一線燈光,展讀深夜。以后他又找了一個舊汽油筒,把鐵筒橫放下,煤油燈放在里面,這樣就可以躺著讀書了,他每天不到三更午夜決不入睡。”[4]無錢買書,他想辦法借;借的書讀完了,就到書攤上去“讀白蹭”。所謂“讀白蹭”就是去書攤看書,碰上喜歡看又無錢買的書,便悄悄地蹲在地上讀起來,被老板發現攆走,轉一圈回去又接著看,田家英戲稱這種方法為“讀白蹭”。這其實是田家英在困境中被逼出來的讀書辦法。
如饑似渴地學習,讓他更加渴望回到學堂學習更深更廣的知識。輟學兩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當時成都最有名的縣立中學,并以自己所得的微薄稿費收入維持著學習和生活上的支出。他非常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常去一個叫“墨池”的圖書館。經常是早上一碗鍋巴稀飯兩三片咸蘿卜,中午一個小餅或干脆不吃飯,只為讀書,因而被圖書管理員戲稱為“小書迷,書瘋子”。[5]
為追求革命真理,來到了延安后,工作之余,田家英更是手不釋卷、廢寢忘食地學習。在延安擔任馬列學院教員時,為了講中國近代史,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通宵達旦,在短短的時間里,就把在延安能找到的魯迅著作全部通讀了一遍,成為一位熟悉魯迅著作的小教員(當時他年僅19歲)。了解田家英的前輩都感到在他身上始終蘊藏著一種可貴的好學上進的精神力量。時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曾說:“他那種濃厚的讀書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頑強的學習精神,在我們黨內干部中是不多見的。”[6]的確如此,為了學習革命理論,他常常一人跑到僻靜的山上,或是鉆進破窯洞埋頭苦讀。行軍時,他寧可把其他什物丟掉,也要把書全部背上,待一有空就掏出來讀。
來到毛澤東身邊承擔秘書工作后,田家英更是深感責任重大,深知沒有廣博的知識,不詳盡地占有歷史和現實的資料,是無法完成毛主席交給的艱巨任務的。他不敢有絲毫懈怠,更加刻苦努力地學習。田家英女兒曾自回憶道:“建國后,盡管工作繁忙,擔子很重,他堅持邊工作邊學習,干什么就學什么鉆研什么;無論走到哪里,把書帶到哪里,一年365天看書學習從不間斷。他以‘向上應無快活人’、‘將勤補拙’刻成圖章蓋在心愛的書上,砥礪自己刻苦學習。”工作忙碌時,為了保證每天的學習時間,他常常減少睡覺時間。即使后來因學習的刻苦,加上生活清苦而得了神經衰弱也不曾中斷。他常對關心他勸他休息的同志們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抓緊工作和學習就是浪費生命。”
蒼天不負苦心人,苦學不但使他的文學素養、史學積淀和政治理論功底更加深厚,而且使他的眼界不斷開闊,思想日益成熟,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才干逐漸凸顯。這樣,他自然成為我們黨的一名博學能文的秀才,參加起草了不少的中央重要文件。
田家英不僅勤于讀書,而且方法多樣。既讀有字書,又讀無字書;既從書本上學,又在實踐中學,甚至在與人交流溝通中進行學習。
一是向書本學習。田家英終身愛好讀書,并且讀書不分香花毒草,不以人廢言,這大概跟他長期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受毛澤東的影響有關。遇有名篇佳句,還時時背誦。故而他有良好的文學素養和史學功底、政治理論水平也非同一般。即使是學習書本,他也視不同的書本而區別對待,有的書,他只粗略瀏覽,了解內容的大概,以增加知識積累即可;有的書,特別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經典著作,他則不厭其煩,深讀細究,掌握精華,以便在實際工作中能很好地加以運用。
二是通過調查研究進行學習。從實踐中學習,掌握實際知識,是毛澤東的一貫主張,“不僅提倡讀有字的書,而且提倡讀無字的書,所謂讀無字的書就是進行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田家英汲取了毛澤東這一思想,并淋漓盡致地運用到秘書工作之中。毛澤東選拔田家英擔當其秘書的第一堂考試,就是讓田家英去東北解放區調查研究城市工作;此后,田家英常常受毛澤東派遣,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從而對毛澤東思想,以及黨的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路線有了切身體會。上世紀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田家英多次受毛澤東指示從事農村工作調研,協助毛澤東制定和完善人民公社政策,他從中也學習和領會了毛澤東深邃的政治識見。
三是通過與他人討論交流進行學習。在與他人的談話、交流中,田家英也常常能獲得不少知識和啟迪。據田家英的夫人董邊回憶,在50年代,幾乎每天晚上毛澤東都要找田家英去談話或交辦事情。交談內容很多,范圍很廣,從古到今,從政治到生活,每次都有新題目。田家英長期在這種和諧輕松的氣氛中耳濡目染,自然受益良多。柳亞子曾在日記中寫道:“田家英來談政治與舊詩,所見頗深刻,意者受毛主席的影響歟?”[7]又如,他與周恩來的秘書梅行私交甚密,常一起跑書畫文物點和舊書鋪,回到田家英書房小莽蒼蒼齋后喝杯清茶,再古往今來、天南地北地談上一陣,真可謂愛書人習相近、癖相投。可見,田家英與他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也成為他學習知識和獲取啟迪的重要一途。
田家英作為黨的高級干部,一代著名秘書,其學習精神和為學之道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特別是秘書事業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當今,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社會轉型期。對于一個領導干部來說,理論文化水平的高低,將決定他思想素質的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強弱。只有勤于讀書學習,思想境界才會提高,看問題的視野才會開闊,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會多些。當前,有的領導干部對讀書沒有興趣,一看書就頭痛;有的則因忙于應酬,認為工作與學習時間產生矛盾。
魯迅先生說得好:“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還是有的。”毛澤東一生喜愛讀書,他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8]可見讀書是何等重要。只要想讀書,時間總是會有的,合理安排工作就會有學習的時間。
當然也要注意學習的方法。在堅持向書本學習的同時,也要多下基層走走看看,多向基層群眾學習,在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正如田家英所說:“不學習,就不能正確地前進;不學習,就無法使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不學習,就不能更好地鞏固勝利、發展勝利,就不能取得新的勝利。”[9]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要將學習視為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
當今,在秘書隊伍中,有的人不講學習,不思進取;有的人把學習與工作對立起來,認為學習會影響工作;還有的人在學習上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如重政治學習而輕業務學習,或者相反。在秘書隊伍中存在的這些現象,已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秘書工作和秘書服務的質量。針對這種現狀,結合學習黨的秘書工作“三服務”(秘書應為領導工作服務、為各部門或機關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根本指導思想,深入學習著名秘書田家英的學習經驗和精神,對于提高秘書隊伍整體的理論水平和文字水平,保障秘書工作質量,堅持和發揚黨的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路線,強化秘書工作者為人民服務的道德修養,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步伐加快。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知識的總量是現在的3—4倍,到2050年,目前知識只占屆時知識總量的1%。因此,對當今的青年來講,學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而緊迫。2011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再一次提出:“青年一代要適應時代要求,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就要加強學習。”青年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認真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和人類文明成果”。如今的學習條件,較之田家英青少年時期要優越得多,青年沒有理由不學習。
[1]楊尚昆.深切思念田家英同志.載董邊等.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8.
[2]倪良端.少年田家英.黨史文匯,2005,(3).
[3]田家英.畸零篇(續).華西日報,1937-7-4.
[4]載曾自父親田家英少年時代的夢想.傳記文學,2003.4.
[5]參見曾自父親田家英少年時代的夢想.傳記文學,2003.4.
[6]楊尚昆.深切思念家英同志.載董邊等.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增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160.
[7]董邊等.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增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29.
[8]李琦.學習也是一種休息.黨的文獻,2008,(4).
[9]田家英.學習“為人民服務”.學習雜志社,19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