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琪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學校文化這個概念并不新鮮,社會學家威拉德·瓦特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學校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的觀點。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總能感受到他們的學校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特殊之處,這種東西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卻又說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但這種存在于無形中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卻深深地影響著學校中的每一個成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所在,也是學校的生存之本。正如企業文化一樣,那些擁有濃厚的建設性文化氛圍的公司比文化特征不明顯的公司業績要好得多。所以學校要生存,要發展,要在眾多學校中擁有特色,就必須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學校文化。這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是校長。校長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整個學校文化的建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在普通教育中如此,在特殊教育中更是如此。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清楚校長在培智學校文化建設中所擔任的角色,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培智學校的發展。
校長首先應該了解學校文化的歷史,以及過去的重大事件,因為正是這些過去塑造了今天的文化。只有在了解過去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規劃學校文化未來發展的方向,為大家描繪一幅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圖畫。但是在設計之前必須傾聽學校成員對未來發展的想法,然后進行公眾討論,最后形成文字,付諸實施。這樣就不僅僅是校長一個人的想法,而是整個學校成員的集體想法,是大家心底的希望。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例如××輔讀學校的校長,他和家長、老師一起明確了人們對學校的希望和期待,建立了“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給孩子搭建自立的平臺”校園文化建設理念,主張讓智障兒童在學校生活中體會到愉悅。
學校文化在建立的過程中,也非常需要校長的支持。這種支持包括對外的資源爭取和對內的制度落實。對外的資源爭取主要表現在:校長作為學校和上級管理單位,以及社會溝通的橋梁,有責任和義務為學校的發展爭取一切機會,尤其是智障學生這個弱勢群體,更需要校長作為代言人為他們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各方面的支持。因為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學校相比,普遍存在著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這導致學校物質環境建設不理想,教師缺乏進修經費等問題。為什么有的學校在換了校長之后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呢?我目睹了某培智學校在新校長上任后,從一個學生流失嚴重,辦學難以繼續的局面轉變到學生搶著進來,學校成為先進集體、特奧訓練基地的事例。該校校長所做的工作正是盡全力為學校爭取資源和經費,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學校新建的塑膠跑道。因此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文化。”校長的這種引導和支持作用在一個學校面臨困境的時候顯得尤為重要。
校長對內的支持,主要是對各種制度、辦學思想的落實和執行。這依賴于校長對學校成員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來實現。再好的策略只有成功執行后,才能顯示其價值。要想建立獨特的學校文化,校長必須在制度上落實,并具有強大的領導執行力。這樣才可以將其學校文化的精神核心貫徹到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廣大師生都能領會到其實質。可以說,如果沒有校長的支持,學校文化建設就無法開展下去,而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是難以解決的。所以校長的支持是學校文化建設強有力的支柱,也是其繼續發展的推動力量。
領導的行為向外界傳達意義、價值和重點。雖然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某個具體行動的意義,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并體會到它。例如校長或者學校領導到某位老師的班上去聽課,這能夠向老師傳達出一種受到重視的意義。學校里,每個人的眼睛都會盯在學校領導身上,不管領導人做什么都能夠得到公眾的關注。教育理念、教學聲譽、行為舉止、社交風格,以及其他一些個人風格都是學校成員密切關注的重點內容。學生、老師和家長都會持續關注誰在擔任領導,他們都做了什么,參加了什么活動,看上去喜歡什么等各方面的問題。他們的個人興趣和行動全都能傳達出某種信號,因為人們相信他們正通過這些方式傳達自己的價值觀。也就是說通過校長的身體力行,可以向學校其他成員傳播他試圖建立的學校文化。比如親自去火車站迎接參加特奧會歸來的學生,和家長共同分享孩子在特奧會上的照片,處處以學生為榮。這些無不體現出校長對學校事務的關心和心血的傾注,也體現出校長竭力想營造的學校文化。同時,這種學校文化的傳播還可以通過新聞簡報、廣播、學校規章制度等渠道來進行。
智障教育在我國特殊教育領域里起步最晚,但它又是發展最快的。過去智障教育的對象主要是智力落后兒童,如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弱智學校(班)教學計劃》明確指出,弱智兒童學校(班)的招收對象主要是輕度智力落后兒童,有條件的可以招收少量中度智力落后兒童進行試驗。但實際情況是,智力落后兒童學校難招到輕度智力落后兒童,相反倒以中、重度甚至極重度智力落后兒童為主,形成了輕、中、重度甚至極重度智力落后兒童并舉的局面。①此外,我國在普通教育和聾、盲教育中無法處理的對象,像腦癱、孤獨癥、多動癥等特殊兒童目前也被納入到培智學校中接受教育。這使智障教育的領域又進一步地擴展,教育的內容也不斷延伸。教育對象的復雜性,使培智學校校長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比普通學校面臨更多的困難,也使他們思考得更多。如何讓智障學生能夠在校園生活中真正接受到學校文化的熏陶,如何讓學校文化和智障教育的目標密切結合都是培智學校校長要思考的問題。我國智障教育的目的是側重于發展智障兒童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培智學校文化建設也應以此為方向。這就要求培智學校校長將共同接受的價值觀和信念滲透進日常學校教學和生活中的每個方面。例如一個培智學校試圖以體育立校,建立提出學校文化建設的口號、設計有代表意義的校徽、表彰作出成績的人,為學校所有人樹立可以學習的榜樣等。學校專門在周一的升旗儀式上表揚那些參加運動會獲獎的同學,以顯示學校想要塑造的以體育為特色的學校文化。
校長在整個學校活動中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務者。學校文化的建設光靠校長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這需要教師、學生及家長的配合。這其中,校長又是以協調者的身份出現的。因此,與其說校長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倒不如說他是服務者更為貼切。他的設計、支持、塑造和傳播在本質上都是為學校文化建設服務的,其目的在于把具有自我特色的學校文化作為標志和品牌,使更多人認識它和了解它。
注釋:
①劉全禮.智力落后兒童教育學(上冊).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41.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楊全印,孫稼麟著.學校文化研究——對一所中學的學校文化透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葛金國,吳玲,周元寬編著.課程改革與學校文化重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美]特倫斯.E迪爾,肯特.D·彼德森.校長在塑造學校文化中的角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