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竹平
(南通市通州區通海中學,江蘇 南通 226311)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道德倫理,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浩若星辰。千百年來,植根于中華民族土壤,浸潤著優秀思想傳統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一大批國學典籍,以她的文理明暢、概括精辟、通俗易懂向一代代華夏子孫宣講歷史文化知識,漸染倫理道德修養,傳授人文行為習慣,介紹民族姓氏淵源。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歷史車輪駛進了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物質條件的迅速改善,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出現了某種變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或多或少地沖擊著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繁榮的精神支柱,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未來——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
透視當今社會,一些未成年人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常常氣量狹小、目光短淺、心浮氣躁、感情淡漠、好逸惡勞、不思進取、脆弱任性。常見諸報端的未成年人離家出走、打架斗毆、涉黃吸毒甚至偷盜搶劫的負面新聞不時地向我們敲響警鐘。令人憂心的現狀引起我們的反思。現實生活中,未成年人受到的家庭教育往往是“考一個好成績,進一所好學校,找一個好工作,娶一個好媳婦(或嫁一個好丈夫)”;經歷的學校生活往往是“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或“家庭—學校”兩點一線),“上課—作業—考試”三位一體;關注的社會信息往往是明星、名牌、網絡、游戲。追求榮華富貴,不甘淡泊名利;崇尚一步登天,蔑視腳踏實地;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協作精神,缺乏感動,缺乏友善,更缺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同時也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所遵循的若干原則,借以“有效地引導未成年人的思想,規范他們的行為”。“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便是其中的原則之一。《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國學有著取之不盡的思想教育資源。“人類要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是1988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大會上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達成的共識。思品教師以國學普及為切入點,將國學的精華融入教學之中,并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切實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用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傳統美德,努力催開正處于黃金時期的青少年學生的心靈之花。
(一)內容選摘講究科學性。在浩如煙海、燦若星辰的五千年國學資料中,選擇符合青少年年齡、思維、認知特點的,讓他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內容。具體做法如下。
1.內容上選優去劣。國學教育不是復古教育,更不是“古文化的回歸”。毋庸置疑,在傳統文化中,也有帶著明顯封建印記的思想糟粕,比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盡管這些為數有限,瑕不掩瑜,但如果不去選擇,不加揚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讓未成年人潔凈的心靈蒙上落后思想的陰影。
2.取材上通俗易懂。基于時空的久遠帶有佶屈聱牙文言詞語的國學往往使身處21世紀的青少年望而生畏,因此,在國學教育的材料選取上,我們通常吸收那些流傳范圍廣的、留存時間長的、生冷字詞少的、稍加解釋就能讀得懂的語錄、典故、史實,比如“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名句,“孟母三遷”、“負荊請罪”、“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等故事。
(二)教育過程注重滲透性。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是說在教學的過程中巧妙延伸,有機滲透,從而拓寬思想的領域,延伸思維的觸覺,豐富認知的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希望在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時,“既要體現優良傳統,又要反映時代特點”。據此,我們在分析現階段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急需養成的基礎層面之后,主要抓好五個“結合”。
1.國學教育與榮辱觀教育相結合。胡錦濤同志的“八榮八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當代公民的道德規范和精神風尚。國學教育中,我們讓學生知曉先哲“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有之(羞惡之心)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的內涵,了解古人對違背“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美德之類的深惡痛絕,對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項羽無顏愧見江東父老之舉的由衷褒獎,自覺牢記“八榮八恥”,永存“羞恥之心”。
2.國學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在教育教學中,我們選讀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名言,講述了屈原、杜甫、陸游等愛國詩人的故事,要求學生背誦杜甫的《春望》,陸游的《示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等詩文,從認真讀書、刻苦學習起步,為將來服務社會、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知識基礎。
3.國學教育與節儉教育相結合。“儉以成廉,侈以成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是家喻戶曉的“家訓格言”。教育中,我們告誡學生,現在雖然物質豐富了,條件優厚了,但勤儉節約的傳統不能丟,因為這是一種品德,一種精神。資源是有限的,節約資源人人有責。要崇尚綠色生活,做“低碳”生活的積極參與者。
4.國學教育與敬老教育相結合。“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如今“獨生子女”一統天下的情況下,常常“愛幼”有余,“尊老”不夠。一些在嬌慣、寵愛、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既沒有尊重長輩、孝敬父母的概念,更沒有溫順的語言、溫情的行為。教育中,我們反復誦讀“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忠告,特別推崇“香九齡,能溫席”的舉動,要求孩子們對自己的父母、長輩懷揣感恩之心,承擔贍養之責。小時候,多聽話,少頑皮;長大后,“常回家看看”。
5.國學教育與誠信教育相結合。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孔子曾說:“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受制假售假、欺詐等不良現象的影響,未成年人撒謊、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等現象并不少見。對此,我們在教育中要加強誠信教育。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要憑著正直去生活,如果是靠投機取巧,不守信譽去生活,那只是僥幸躲過了災禍。教育學生沒有誠信,就不會得到他人的信任,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6.國學教育與仁愛教育相結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所倡導的這種推己及人的美德是人格塑造的終極目標。在教育孩子們敬老愛親的同時,我們也希望他們將“小家”推及“大家”,將“小愛”升為“大愛”。當玉樹、舟曲災情發生后,學生積極募捐,我們看到“仁愛”的光芒已經照進了他們的心房。
(三)教學形式力求多樣性。國學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道德,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不斷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教學形式上不能過于呆板,不要微言大義、高深莫測,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生動有趣,著重于學生情感上的感染、鼓勵、激發。
1.朗讀比賽。國學中有許多朗朗上口的語錄、詩句,我們要求學生先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進行朗讀,然后組織比賽,看誰語音標準,節奏得當,情感自然。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又能收到熟讀成誦、過耳不忘的效果,還能幫助學生開發智慧,陶鑄完美人格。
2.講述故事。國學中也有很多勸人為善、啟人智慧、激人奮進的經典故事,有的洋洋百語(如“完璧歸趙”、“桃園結義”),有的寥寥幾字(如“融四歲,能讓梨”),我們要求學生在理解內容掌握情節的基礎上,用現代語言把故事津津有味地講出來,對簡短的可以發揮自己的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
3.編演節目。對情節簡單的故事,我們挑選理解力強、表現欲旺的學生,讓他們編演節目。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準備之后,在班上分角色演出。節目盡管粗糙,表演也欠火候,但很有“笑”果。大家在捧腹和鼓掌之余,記住了這個故事。
4.播放錄像。電視和網絡上常有關于國學內容的短片,如“百家講壇”等,學生平時沒有時間收看,我們就做有心人,把這些節目輯錄、下載下來,有針對性地集中播放。
在思品教育中滲透國學教育,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繼承圣賢的智慧,塑造時代需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