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知棟
(麻城市第二高級中學 湖北 麻城 438307)
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第三冊先后出現了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這兩個內容,作為光具有粒子性的重要證據來學習.
為了解釋光電效應中的極限頻率和瞬時性問題,愛因斯坦假設了這樣一個情景:一個電子只能吸收一個光子的能量,而且必須是整份吸收,即是說,一個電子不能連續吸收2個,3個,…或半個光子的能量.光子與電子作用時這種十分奇特的現象,給初學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但是,康普頓效應的解釋卻是說光子和電子像彈性球一樣,碰撞后會分開.電子只得到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而光子保留了部分能量而波長變長.也就是說一個電子不吸收一個光子!一個電子難道可以吸收半個光子?那剩下的半個光子不是又可能被另一電子吸收,即一個光子可以被兩個以上的電子吸收嗎?如此說來,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的解釋不是互相矛盾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對兩種效應的發生條件加以分析.
在光電效應中,入射光通常是可見光和紫外光,這些光子的能量不過幾個eV,和金屬中電子的束縛能量(逸出功)有相同數量級.所以,在光電效應中,光子和物質相互作用時,必須考慮光子、電子和原子核三者的能量和動量變化.但是,由于原子核的質量比電子大幾千倍,因此,核的能量變化很小,可以略去不計.愛因斯坦方程只表示光子與電子的能量守恒,而沒有相應的光子和電子的動量守恒關系.
而在康普頓效應中,X射線光子的能量相對來說很大(104~105eV),因此散射過程可以認為僅是光子與核外電子二者的相互作用,光子和電子之間能量和動量均守恒,而未考慮原子核的運動.作為一級近似,可以認為電子是自由的.光子與這種“自由電子”發生碰撞,損失部分能量出射,外在體現就是波長變長.與光子作用的那個電子叫做康普頓電子,康普頓電子獲得光子給予它的那部分能量出射.其出射角度在0°~90°之間,這也證明了康普頓效應是兩個準自由粒子的彈性碰撞.事實上,散射光中還有與入射光波長相同的譜線.為什么呢?原來原子的內層電子不能當成自由電子.如果光子和這種電子碰撞,相當于和整個原子相碰,碰撞中光子傳給原子的能量很小,幾乎保持自己的能量不變.這樣散射光中就保留了原波長的譜線.
綜合以上分析, 兩種效應都是光子與電子的作用.當光子能量和電子所受束縛能量相差不大,電子必須看做是與核有緊固作用的“束縛電子”時,主要出現光電效應.這時,光子通過物質時能量的損失主要是電離吸收;當光子能量大大超過電子所受的束縛能量,即電子可以看作“自由電子” 時,主要出現康普頓效應.此時電離吸收的能量損失成為次要的,而康普頓散射的能量損失成為主要的.可見,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是同一作用在兩種不同條件下的表現;條件不同,光子能量損失的方式不同,因而對能量損失的描述也不同.光電效應強調吸收,康普頓效應強調碰撞.所以學習這兩個效應時,沒有必要拿一個的描述去死套另一個,否則就會鬧出矛盾.
同時也要明白一點,盡管兩種效應都是對同一種作用的描述,但是對結果的側重點不同.在康普頓效應中我們著重研究光子的變化,即它的散射波長與散射角的關系;而光電效應著重研究逸出電子.學習的時候,也沒必要把二者完全分割、甚至對立開來.
參考文獻
1 姚啟鈞.光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禇圣麟.原子物理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