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冉 孫宏志
廣西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人民醫院)骨科,廣西 柳州 545006
局限性骨膿腫是亞急性骨髓炎一種局部形式[1],好發于下肢長骨,多見于干骺端,不易與骨樣骨瘤、非骨化性纖維瘤相鑒別。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骨科1992~2006年收治的13例局限性骨膿腫患者的臨床資料,X線、病理特點及治療方法,為今后診治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齡7~39歲, 平均(15.4±9.3)歲。13歲以下兒童7例。發病部位:股骨近端2例,遠端3例,脛骨上端4例,中段1例,遠端2例,發生于干骺端12例;發生于骨干1例且病灶有部分在骨皮質內。
本組患者發病時間均較長,病程6個月~2年,多數不能確定起病時間,因多次出現間斷性肢體疼痛而就診。僅有2例患者無間斷性肢體疼痛,為外傷后X線攝片時發現病灶,其中1例僅有骨干病變;1例患者發病時疼痛劇烈,發病6個月后有臀肌萎縮;多數患者疼痛為局限性脹痛,不吃止痛藥可耐受,故未能及時就診。2例血細胞計數及分類增高,其余正常。血沉有2例>20 mm/h。
干骺端松質骨內病變者12例,1例病灶在骨干;可見一類圓形骨質密度減低區,直徑0.8~2.0 cm不等,典型病例見圖1。周邊顯示環形骨質硬化,脛骨干病變患者病灶旁骨皮質增厚,均無死骨影,8例行CT掃描,所見與X線片基本一致,位于骨皮質的病例,于硬化增厚的皮質內有透光影。典型病例見圖 2。CT掃描顯示:左股骨頸基底部見一卵圓形低密度影,CT值38 HU,直徑約0.6 cm,其邊界有骨質硬化環,CT值210~ 240 HU。
鏡下見有少許炎性細胞浸潤,以漿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為主。見圖 3。
13例患者均行病灶清除術加異體骨植骨術。術前30 min靜脈用抗生素,術中拍X線片或C型臂電透定位開骨窗,均見病灶內為肉芽樣組織,邊緣為硬化骨質,把肉芽組織、硬化骨質一并刮除,清除病灶后植入異體凍干骨,術后有9例未放置引流。術后患肢制動,靜脈使用抗菌素1周,口服抗菌素2周。

圖1 局限性骨膿腫X線片

圖2 局限性骨膿腫CT片

圖3 局限性骨膿腫病理片(圖A:HE×200;圖B:HE×100; 圖C:HE×200)
13例患者切口均甲級愈合。隨訪10例,隨訪時間3個月~10年,術后1、3、6、12個月復查X線片,有2例患者所植的骨吸收,8例植骨6~12個月愈合。8例癥狀完全消失,2例仍有局部不適。
局限性骨膿腫是亞急性骨髓炎一種局部形式,常發生于下肢長骨,在骨骺閉合前干骺端最常受累,在成人干骺端、骨干均可受累,通常認為局限性骨髓炎的發病機制是細菌栓子通過血循環停留在干骺端,或骨干,形成局部病灶[2]。多數由于患者抵抗力強或細菌毒力較低而形成局限性膿腫。這種病灶多有反復發作史,癥狀發生后使用抗菌素多可緩解。有間斷性肢體疼痛,X線示圓形或橢圓型溶骨性破壞,邊緣有硬化高密度影。因無典型紅、腫、熱、痛急性骨髓炎癥狀,當癥狀較輕、病灶較小,X線邊緣硬化不明顯時,易漏診、誤診,X線表現很難確定為局限性骨膿腫。本組6例患者術前不能明確診斷,考慮為骨樣骨瘤,非骨化性纖維瘤以及局限性骨質增生;術后結合病理才明確診斷。
骨樣骨瘤多見于7~25歲人群,好發于脛骨、股骨等長骨干,有持續局限性疼痛,其疼痛程度較一般良性腫瘤明顯,且夜間痛加重,疼痛性質為鈍痛或刺痛,小量阿斯匹林可緩解,隨著病程加長,疼痛加劇,變成持續性,檢查局部有壓痛,病程長者可有肌萎縮[3-4],本組患者多數為間斷性肢體疼痛,可與之鑒別。骨樣骨瘤X線見硬化的骨皮質內有一卵圓形透光影[5],稱為“病巢”,本組X線表現多數與之類似,不易鑒別。骨樣骨瘤腫瘤位于骨硬化中心,稱為瘤巢;切面呈灰紅色或紫紅色,為顆粒狀或沙礫狀,質地脆而易碎。鏡下腫瘤中央為骨樣組織,周圍有少量纖維組織及骨母細胞圍繞,也可有破骨細胞存在,間質中有豐富的血管,瘤巢中央可發生鈣化或骨化[6],局限性骨膿腫鏡下見有少許炎性細胞浸潤,可與之鑒別。
非骨化性纖維瘤以長管狀骨的干骺端皮質處較常見,多數呈膨脹性生長,邊緣為硬化骨組織的薄殼。病灶發展緩慢、潛在,且要在數年之后才會感到局部疼痛和腫脹,當局限性骨膿腫邊緣硬化不明顯容易與之鑒別,典型非骨化性纖維瘤表現為向外突出,骨殼變薄,這與骨感染病灶四圍均硬化增厚有明顯區別。非骨化性纖維瘤病理檢查,鏡下多見骨樣組織骨小梁呈放射狀或條索狀排列,大量骨樣組織、基質鈣化不均,富于血管,常見多核巨細胞[7];與局限性骨膿腫鏡所見有明顯區別。
慢性骨髓炎如不手術一般難以治愈,故局限性骨膿腫的治療以手術為主[1]。術中可在電透下開骨窗避免骨窗開的過大,骨缺損過多,并且局限性骨膿腫病灶多數較小,無X線定位不易找到。本組患者行病灶清除術加異體骨植骨術效果滿意。
[1]S Terry Canale.坎貝爾骨科手術大全[M].第10版.盧世璧,王繼芳譯.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30-634.
[2]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245.
[3]郭巨靈.臨床骨科學(骨腫瘤)[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57.
[4]李廣學,郭衛,唐順,等.骨樣骨瘤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骨傷,2010,24(8):629-631.
[5]丁軍強.骨樣骨瘤的影像學表現和診斷價值[J].吉林醫學,2010,31(30):5364.
[6]王玉凱.骨腫瘤X線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4-35.
[7]趙定麟.現代骨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