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力 朱 浩
沈陽軍區總醫院口腔科,遼寧 沈陽 110015
牙周病是由多種因素所致牙周支持組織發生進行性損害性疾病,口腔局部表現為牙槽骨破壞,普遍性骨丟失、骨吸收較明顯,特別是晚期牙周病患者上述各類特征更為突出。新近研究認為[1-2],圍絕經后婦女雌激素水平低下導致的全身性骨質疏松(OP)與牙周病發生、進展關系密切,國內涉及這方面研究不多。筆者觀察28例重度圍絕經期牙周病(牙周病指數6~7)婦女身體各部位骨密度(BMD)及外周血骨轉換指標,并與同期就診的圍絕經期牙周病(牙周病指數4~5)婦女及同期體檢健康同齡女性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連續選擇2010年1月~2010年12月來筆者所在醫院口腔科門診就診的重度圍絕經期牙周病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牙周病學》(衛生部統編教材第4版)中關于牙周病診斷標準;②牙周病指數(PDI)6~7;③女性,且月經紊亂或自然停經24個月以上;④年齡40~60歲。排除標準:①近3個月內有急、慢性感染史;②6個月內服用過影響骨代謝藥物。本研究實際入選重度圍絕經期牙周病患者28例,年齡43~60歲。圍絕經期牙周病女性來源于同期在筆者所在醫院就診患者31例,年齡43~60歲。納入標準符合重度牙周病組①、③、④及全部排除標準,PDI為4~5。對照組來源于同期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體檢結論健康女性,后者符合圍絕經期牙周病組納入標準的②、③及全部排除標準,對照組入選27例,年齡43~58歲,納入標準符合重度牙周病組③、④及全部排除標準。3組對象一般臨床情況比較見表1,結果表明,各組之間年齡、體質量指數、絕經時間和體脂含量百分比分布接近(P均>0.05),具有可比性。
表1 3組對象一般臨床情況比較()

表1 3組對象一般臨床情況比較()
組別 n 年齡(歲) 體質量指數(kg/m2) 絕經時間(年) 體脂含量百分比(%)重度牙周病組 28 54.28±5.91 24.88±3.76 6.47±2.24 36.84±5.22牙周病組 31 55.13±6.07 25.19±3.56 7.32±2.50 35.60±6.34對照組 30 54.72±6.28 24.72±3.20 6.95±2.17 36.41±5.78
1.2.1 牙周病指數測定 入選對象均進行牙周病指數(PDI)測定,為簡化程序,僅選擇6個代表性牙齒,即右上第一磨牙、左上中切牙和第一雙尖牙、右下中切牙和第一雙尖牙、左下第一磨牙。PDI包括齦炎、齦溝測量兩部分。(1)牙齦狀況:①無炎癥用0表示;②輕至中等度齦炎,未波及牙齒各面用1表示;③輕至中等度齦炎,波及牙齒各面用2表示;④重度齦炎,合并明顯紅腫、出血及潰瘍用3表示。(2)齦溝測量:用帶刻度牙周探針測量牙齒頰面中央、近中頰角處齦溝深度,可先測齦緣到釉牙骨質界距離,然后測齦緣到溝底距離,后者減去前者即齦溝測量值。PDI值為齦溝測量值加上與牙齦狀況值,PDI測定均在開始治療前進行,對照組則在體檢期間進行。
1.2.2 血清骨鈣素和堿性磷酸酶濃度測定 入選患者于禁食12 h后各抽取靜脈血4 mL,注入干燥管內,1 h內離心(4℃),分離血清后-70℃保存待測。骨鈣素(BGP)采用放免法測定,由解放軍總醫院科技開發中心提供放免藥盒。堿性磷酸酶(AKP)用日本產OlympusAU-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液標本采集均在開始治療前進行,對照組則在體檢期間進行。
1.2.3 骨密度測定 應用美國美國NORLAND公司生產的XR-46型雙能X線骨密度儀(DEXA)檢測腰椎(L1~4)和雙側股骨頸BMD,BMD檢測時間相同于血液標本采集時間。
使用SPSS13.0分析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入選對象各部位BMD值、外周血骨轉換指標檢測值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數據統計采用t檢驗進行兩兩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組對象各部位骨密度測定值比較見表2,結果表明重度牙周病組的腰椎L1~4和左、右股骨Neck等部位BMD測定值均明顯低于牙周病組和對照組(P均<0.05)。
表2 3組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測定值比較(,g/cm2)

表2 3組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測定值比較(,g/cm2)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1;與牙周病組比較,cP<0.05
組別 n 腰椎L1~4 左股骨Neck 右股骨Neck重度牙周病組 28 0.91±0.15bc 0.89±0.11bc 0.87±0.08ac牙周病組 31 1.04±0.17a 0.95±0.10a 0.96±0.11a對照組 30 1.18±0.20 1.04±0.13 1.03±0.15
表3為3組對象外周血各類骨代謝指標比較,結果表明重度牙周病組的血清BGP和AKP濃度值均明顯高于牙周病組和對照組(P均<0.05)。
表3 3組對象外周血各類骨代謝指標比較()

表3 3組對象外周血各類骨代謝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1;與牙周病組比較,cP<0.05
組別 n BGP(ng/mL) AKP(μ/L)重度牙周病組 28 15.26±3.95bc 69.24±12.40bc牙周病組 31 13.51±3.20a 60.78±11.53b對照組 30 8.77±2.51 46.31±8.25
牙周病屬于侵犯牙周組織的慢性破壞性病變,是我國成年人牙齒喪失及老年人群全口缺牙的常見病因之一。國內外學者[3-5]普遍認為,雌激素缺乏所導致的絕經后OP是牙周病的重要發病機制,前者可通過抑制活性氧而發揮作用,導致破骨細胞激活,引起廣泛骨組織吸收。早在上個世紀后半葉,一些國外作者就發現牙周炎患者椎骨呈現OP狀態,嚴重OP者口腔內更是重度牙周炎表現,從而認定OP與牙周炎存在密切聯系。另一篇報道觀察OP、系統性骨量減少及OP骨折3類患者的牙周病患病情況,發現廣泛骨量下降和OP與牙周病關系最為密切。筆者也選擇28例重度圍絕經期牙周病婦女為觀察對象,她們均在開始治療前接受了外周血BGP和AKP等骨代謝指標以及腰椎、雙側股骨上端BMD檢測,結果發現其外周血BGP和AKP濃度明顯高于圍絕經期牙周病婦女及同期體檢結論健康同齡女性,而腰椎L1~4和左、右股骨Neck的BMD均明顯少于后兩組,提示嚴重圍絕經期牙周病婦女存在更為明確的全身BMD下降及骨轉換指標活躍。這些發現也與國外一些同類報道[6-8]結論基本一致,Yoshihara等對38例經絕后OP婦女及正常BMD的同齡婦女進行對照研究,經過≥2年隨訪發現,經絕后OP組牙槽骨高度明顯下降,這意味著她們比正常BMD婦女喪失了更多單位的骨量。另一些作者通過測量牙槽骨高度以及髖部、脊柱、前臂BMD值來進行相關研究,結果證實,骨量減少和OP病人都有更高的牙周疾病患病率。
鑒于嚴重圍絕經期牙周病婦女存在著明確BMD低下,同時外周血各項骨轉換指標明顯著增加,預示她們都存在OP癥,病因也都與絕經后雌激素缺乏有關,小劑量雌激素干預及各種抗OP治療均可能有效,可在口腔科臨床開展研究。
[1]Inagaki K, Kurosu Y, Sakano M, et al.Oral osteoporosis: a review and its dental implications[J].Clin Calcium, 2007, 17(2):157-163.
[2]蔣英.絕經后婦女性激素對骨代謝指標影響的初步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4):3542-3543.
[3]Kazmierczak W,Fiegler P,Przybylek K,et al.Changes to the periodontium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Ginekol Pol,2005,76(2):163-167.
[4]駱凱,閏福華 .雌激素與牙周病 [J]. 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06,33(6):436-438.
[5]李丹,鐘良軍.雌激素與牙周炎和絕經后骨質疏松的研究進展[J].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8,18(4):237-239.
[6]Karthik SJ, Arun KV, Sudarsan S, et al.Evalu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and circulating estradiol levels in pre-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J].J Int Acad Periodontol, 2009, 11(3):202-205.
[7]庫莉博,朱建華.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與牙周病的關系[J]. 黑龍江醫藥科學,2008,31(6):59-61.
[8]魏海東.圍絕經期婦女牙周病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