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賀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
黑龍江省發展碳匯林業對策研究
洪 賀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
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源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累積產生的溫室效應,而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能起到減少溫室氣體累積的作用。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發展低碳經濟的今天,森林的吸碳功能越來越吸引人們的青睞和重視。黑龍江省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在低碳經濟轉型期間,應把握林業對氣候變化發展大局的重要影響,努力探索如何發展碳匯林業,將綠色能源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林業帶動地區環境、經濟及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森林;碳匯林業;低碳經濟
黑龍江省擁有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區,森林資源富集,僅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覆蓋率就達到79.83%,林區的發展關系到全省的經濟興衰??梢哉f,振興東北要振興黑龍江;振興黑龍江必須振興林業;而振興林業必須發展碳匯林業,走建設低碳龍江的健康之路。
所謂“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碳匯在林業中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這個植物主要指的是森林。森林具有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雙重功能,增加森林就能增加碳吸收。
所謂“碳匯林業”,就是指以充分發揮森林的碳匯功能、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減緩氣候變暖為主要目的的林業活動。碳匯林業雖然和傳統林業有著密切聯系,但又是對傳統林業功能的進一步深化。碳匯林業的發展應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碳匯林業的發展,始終與氣候變化的國際、國內政策密切聯系,應符合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
2.碳匯林業實施過程中,不僅僅考慮碳匯積累量,還要充分考慮項目活動對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適應性和整體服務功能,對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流域保護和社區發展的貢獻,即碳匯林業追求森林的多種效益,同時,要促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氣候意識的提高。
3.碳匯林業要對項目積累的碳匯進行計量和監測,以證明對緩解氣候變化產生真實的貢獻。因此要制定符合國際規則和中國林業實際的技術支撐體系。
4.碳匯林業發展要借助市場機制和法律手段,通過碳匯貿易獲取收益,推動森林生態服務市場的發育,提高植樹造林的經濟效益,調動更多的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林業行動。
根據以上理解,可將碳匯林業進一步概括為:遵循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增加森林碳匯功能、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為目標,綜合運用市場、法律和行政手段,促進森林培育、森林保護和可持續經營的林業活動,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整體固碳能力;同時,鼓勵企業、公民積極參與造林增匯活動,展示社會責任,提高公民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氣候意識;充分發揮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功能和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碳匯林業”對大多數人來講還是一個比較新穎的名詞,但是我國政府多年來一直重視森林植被恢復和保護,使我國成為全球人工林面積最多的國家,這實際上就是發展碳匯林業的舉措。中國多年來大規模植樹造林不僅提高了我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也吸收固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專家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出1立方米的蓄積量,會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出1.62噸的氧氣。全國森林凈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于同期工業排放總量的78%,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現有資源條件、工業技術體系以及傳統能源消費模式下,減少工業排放需要付出較高成本,難度較大。而森林恰恰具有成本較低、可持續、可循環、可再生以及綜合效益高并創造就業等特點,能夠為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社會進步帶來多種效益,短期和長期都不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已獲國務院批準,正式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大、小興安嶺的森林生態功能需要重新計算和評估。據林業專家測算,森林樹木每生長1立方米大約可吸收二氧化碳1.83噸,同時向大氣中釋放氧氣1.62噸。數量相當可觀。未來十年,大興安嶺將來增加林木蓄積1.3億立方米,會吸收2 379億噸二氧化碳,消化大量社會生產和生活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時會向空氣釋放2.106億噸氧氣,滿足動物和人類耗氧之需求。以國家發改委指導價每吸收1噸二氧化碳按8美元計算,大興安嶺此筆碳匯收入為19.03億美元,未來林區每年可以增19億美元的碳匯收入。按現行匯率1∶6.8折算,相當于近百億元人民幣的碳匯收入,這是一筆新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黑龍江省是林業大省,森林資源豐富,全省林業經營面積337 5萬公頃,有林地面積200 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3.6%。林地面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林業在省內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林業各項事業都取得顯著成績。
退耕還林工程不僅有效改善了黑龍江省區域生態環境,同時還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推進了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和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進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作為一項具有30多年歷史的林業重點工程,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以農田防護林、護路林為主的防護林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稱得上是黑龍江省林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全省已建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187個,其中,扎龍、三江、洪河、興凱湖四大濕地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
通過一系列管理辦法的制定、出臺,黑龍江林業實現了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化,進一步強化了林地林權管理,勘測、審核、收費、報批“四統一”制度得到全面實施。全省征占用林地補償費收繳率達到95%,項目審核率達98%以上。退耕還林地已有60%的面積頒發了林權證。同時,森林公安執法職能得到了進一步理順,森林公安在嚴打整治斗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每年都在全省范圍內有針對性地開展嚴打整治專項斗爭。
在該項工作中,黑龍江省已有65個縣(市、區)、352個國有林場(站)、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行業部門被納入國家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面積達239.44萬公頃。在建立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的同時,黑龍江省全面加強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全省林業產業穩步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初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基地建設為重點,精深加工為帶動,多主體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發展了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經營、森林旅游、森林藥材、經濟林果、林產工業、特色養殖、苗木花卉、農業生產、礦產開發、對外貿易等多項林業產業。
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召開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場會,全省力爭3年時間完成主體改革任務,今年要完成主體改革任務的50%。現已完成林改面積77.17萬公頃,約占集體林地面積的34%。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F全省已有5個縣(市、區)和省農墾總局3個農場確認流轉面積21 867公頃,完成資產評估面積10 933公頃,已拍賣轉讓1 467公頃,收益流轉資金約2 388萬元。
全省已初步建成了科技推廣體系、良種繁育體系、森林火災預測預報體系、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等,這些基礎設施的改善使黑龍江省林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全省已有20個縣(市、區)達到了國家林業工作站重點縣建設標準。林木種苗自產、自育和自給能力增強,保證了全省造林綠化和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對林木種苗的需求。
自2001年以來,黑龍江省先后出臺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黑龍江省森林植物園保護條例》《黑龍江省防沙治沙條例》和《黑龍江省實施〈退耕還林條例〉辦法》《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的決定》等10余部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法規性文件。其中,《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填補了國內濕地綜合立法的空白,受到了國內和國際濕地保護組織的重視?!逗邶埥嵤赐烁€林條例〉辦法》是我國第一部配套《退耕還林條例》出臺的政府規章,對依法管理和開展退耕還林工作起著重要作用?!逗邶埥∩种参飯@保護條例》也是我國第一部有關植物園區獨立的地方性法規。
經過近10年的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我省的森林面積快速增加,得到了國家的充分認可。但我省森林經營不力,森林質量低下的問題仍然嚴重。天然林破損嚴重,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管理不夠。森林通過固碳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難以發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公共品”,森林碳匯存量的產權是不明晰的。在碳匯產權界定上,必須是新增量,要有與國際接軌的規則、計量監測,認證、注冊,最終才能將碳匯由產品變成商品。產權明晰才能交易。根據目前的規則,碳儲量是不可以交易的。因為不能證明其商品的屬性,也就是說產權不明晰、基線不清楚、沒有額外性,不能計量監測。但是人為的增量的產權是可以弄清楚的。也就是說造林的產權是林農的,企業購買的是碳匯權。這一點也是目前我國在發展碳匯林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為了促進碳匯林業的發展,建立一套和國際接軌的、針對森林碳匯進行的科學計量和監測體系,是確保碳匯林業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科學制定生態補償標準的重要依據之一。目前,由于缺乏全國統一的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和標準,難以了解、掌握中國森林碳匯的現狀及發展動態與潛力;各地在評價其森林生態效益時,對森林碳匯進行的計算也因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使結論沒有可比性。幾年前就有一些企業想推動碳交易,“但是沒有人去買?!币驗樽隽謽I碳匯項目,與國內其他減排項目相比,程序繁瑣,資料復雜,時間比較長,技術標準比較高。同樣,對于很多地區來講,買家不出造林的錢,只出買林木吸收空氣的錢。這讓人難以接受。而做成后真正的第一筆收入,要等到5年后,由第三方核查機構監測,根據實際吸收和儲存了多少二氧化碳的量才能獲得,以后每5年還要監測一次,分期取得收益。比如風電,可以很清楚地算清減排多少碳,但是森林很難算,不同的樹、不同樹齡、不同區域,吸碳量又是不一樣的。
我們國家目前針對部分國家公益林實施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只有5元/畝,不能對公益林的保護產生積極有效的激勵。特別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農民經營林業積極性提高,而且近年南方省份發展商品林的態勢很好,農民經營商品林獲得的收入比以前大幅度增加。相比之下,我省大多數經營國家公益林的農民得到的補償基金遠低于木材的經濟利用價值;此外,同地域、區位、地類和質量以及不同經營主體的公益林,其管護成本和生態價值是不相同的,在投入水平上也會存在差異。而目前國家補償標準單一,難以適應實際情況,這也勢必影響到我省的森林生態補償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近些年,氣候變化逐漸被公眾所認識,但是很多企業和公眾對森林碳匯、碳匯林業、低碳經濟等諸多新名詞和氣候變化與森林的關系不了解。很多人不了解《京都議定書》規則的條件,錯誤理解國際碳匯市場交易,認為森林吸收和固定的二氧化碳都可以進入市場交易。甚至有的企業利用碳匯概念炒作,誤導消費者,影響正常的生態服務市場的發育。而《京都議定書》中規定,在2008年-2012年的第一個承諾期內,只有“造林再造林”項目才能列為合格的CDM林業碳匯項目,而且,每年從CDM“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中獲得的減排抵消額不得超過基準年(1990年)排放量的1%。
植樹造林,發展現代林業,不能單純依靠政府力量。隨著社會各界對氣候變化認識的不斷加深,一些企業、團體和個人也自愿通過捐資造林方式,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因此,需要搭建一個平臺,既能以較低的成本幫助企業自愿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又能增加森林植被,促進生態建設,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F在我們國家層面上已經搭建了這樣的平臺,就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2007年7月,國家林業局、中國綠化基金會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等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綠色碳匯基金,以支持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推進林業碳匯事業的發展。目前有些省、市已經在探索成立地區性的“中國綠色碳匯基金的XX地區專項”,為當地的企業和個人“消除碳足跡,參與碳補償”搭建平臺,以方便更多的企業、團體和個人參與到碳匯事業中來。黑龍江省在這方面還急需發展。
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濕地日、植樹節等活動,開展碳匯、林業碳匯等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公眾和企業對氣候變化、碳匯林業、碳補償的了解,提高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造林固碳的意識;大力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意識,樹立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明,促進企業、個人積極參與以積累碳匯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經營活動;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在全社會形成關注森林、熱愛自然的良好風尚。
加快推進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步伐。進一步完善森林采伐利用管理政策,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進一步推進集體林林權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產權歸屬清晰,經營主體明晰,權責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順暢規范,監管服務有效”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加快國有林場改革步伐,使其煥發新的生機。加快城市森林建設,建設以森林為主體、統籌城鄉綠化一體化的城市生態系統,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森林作為生態游憩資源,其形成過程就是增匯、固碳的過程,為人們提供了低碳的休閑娛樂場所。加快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建設一批生態文化教育基地。拓展生態文化傳播渠道,大力宣傳林業在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弘揚生態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普及生態和林業知識,讓更多的人知道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生物圈等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大力普及生態知識,在全社會樹立熱愛森林、保護森林和建設林業的良好風尚,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價值觀、生態政績觀、生態道德觀、生態消費觀等生態文明觀念。
這里主要是指動員工業企業,特別東部地區的煤炭、電力等高排放企業,出資到國有林區開展碳匯造林和森林經營,志愿增匯減排。因為企業是排放的主體,在我國目前還不承擔《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義務的前提下,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也會愿意拿出一些錢來造林。而造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計算清楚,記在企業的賬戶上。企業可以作為環境產品來使用,對外宣傳自己志愿減少了排放。如果全社會都來做這件事,那么生態效益的價值化就實現了。同時,我們也應試著走出黑龍江,到其他省份去開拓生態服務市場。如大興安嶺地區,可以主動與東部地區結成“姊妹”城市,由結對城市的工業企業捐資到大興安嶺地區購買“碳匯”,開展碳匯經營業務。在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的幫助下,規范碳匯計量、監測、核證、注冊等,必將有利于實現大興安嶺地區具有產權明晰、計量清楚、內涵豐富、多重效益的森林碳匯,促進黑龍江地區生態服務市場的價值化,從而盤活黑龍江省的森林資產,推動黑龍江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依法治林,貫徹落實《森林法》、《中共中央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造林質量管理、木材運輸和經營加工管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森林資源監測等政策規范和行業標準。嚴格林地征用審批及林地用途管制,依法落實林地占補平衡制度。嚴厲打擊亂砍濫伐、亂捕濫獵、亂征濫占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大懲罰力度。
可以參考借鑒大連、杭州和北京等地的做法,聯合林產加工企業嘗試成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黑龍江專項”,大力宣傳碳匯事業,積極倡導本地和外地的企業、組織、團體和個人,通過捐資加入以積累碳匯為目的的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等活動。企業參與綠色碳基金,在為促進我省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同時,也是在對其未來發展爭取更大的空間。出資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意愿參與林業碳匯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可以獲得由國家林業主管部門計量、核查、登記、注冊的碳匯指標;還可以采取適當方式在產品上加以標注;可積累企業參與碳交易活動的經驗,增強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有助于培養企業內部熟悉環境產品的專業人員,拓展新產品市場;提高企業綠色經營理念和綠色形象,增強企業的公眾影響力和市場美譽度等。目前我國的碳匯基金性質都是公益性的基金會,其實不僅企業,個人也能向碳匯基金捐資,“購買”碳匯,以抵消自己日常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這樣就真正體現了人人都是低碳生活的主體,都有權享受低碳經濟帶給我們的健康生活,同時也必須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總而言之,在發展低碳經濟的時代背景下,黑龍江林業應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戰略,全面推進林業生態體系、森林文化體系、林業科技產業支撐體系和林業法制保障體系建設,把我省林業建設推向科學發展的新階段。大力發展碳匯林業、加快建設低碳龍江,不僅有利于改善全省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同時也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有利的發展空間,意義是非常深遠而重大的。
[1] 王鐵成,左彥.發展碳匯林業 促進生態文明[N].黑龍江法制報,2010 -09 -08,http://www.pppod.net/index3_1.asp?id=8821.
[2] 李怒云,宋維明.氣候變化與中國林業碳匯政策研究綜述[J].林業經濟,2006(5):23.
[3] 宋雪蓮,馬玉忠.國家林業局呼吁幫大興安嶺賣碳匯[J].中國經濟周刊,2009(1):35.
Strategic Study on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ong H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It is well known that global climate changes mainly due to greenhouse effect produced by the emis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CO2by the reason of human beings.Forests which are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will be able to reduce the accumulation of greenhouse.In order to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s globally,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forests are increasingly attracting people’s favor and high value in the aspect of carbon pick - up.There are rich forestry resourc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refore at the transconformational stage of low - carbon economy,we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great influence of forests on climate changes to strive to explore how to develop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Meanwhile,green energy source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developmental power,promoting regional environment,economy as well as the whole society to develop sustainably and coordinately by forest industry.
forests,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low - carbon economy
F307.2
A
1672-3805(2011)03-0014-05
2011-01-10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黑龍江省發展林業碳匯項目的法律對策研究”(編號:11554036)
洪賀(197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環境法和國際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