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春,一個茶香飄溢的季節。獲悉虧損嚴重的鄉辦太青山茶場面向社會招租,雖有多人躍躍欲試最終無人問津,我的“野心”膨脹起來。
回家與老公向喜春商量,兩人一拍即合,達成了開發茶山的默契與共識。盤掉經營的小店,與子良鄉政府一口氣簽下了100hm2茶園20年的租賃經營合同。
說干就干。2001年4月8日,我將不到兩歲的兒子交給婆婆,拿出家中全部活動資金8萬元,帶著20名民工上了山。面對大眼小窟窿、搖搖欲墜的土坯房,帶領大家上山砍樹鋸木,下山挑瓦治漏,劈山碎石筑墻。在維修原鄉辦煤礦遺留下來的一棟加工車間時,恰逢維修民工下屋中餐,突然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剛剛揭開瓦片的屋頂坍塌下來,狼藉一片,我和維修民工們都嚇出了一身冷汗。一天晚上,制茶設備突然出了故障,茶場又交通不便,維修人員一時難以上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我打著手電,在懸崖峭壁間,帶領制茶工人用背簍一次次地將200公斤鮮葉,背到四公里遠的鄰縣茶廠代為加工,才避免了數千元的損失。
功夫不負苦心人,茶場經營很快由虧損變成了贏利。
2001年10月8日,我同時申報注冊石門縣太青山茶場和“太青”商標。2002年春,我買回25根水泥電桿,當時每根電桿需20人才能抬上山,前后花了一個月時間硬是將電拉上了山。為擴大再生產,咬牙投資數萬元,從浙江采購回殺青機、揉茶機、烘干機等現代化制茶機械搬運上山。
2004年秋,中國殘聯綻放基金會來石門縣考察,授予我場“全國愛心茶葉基地”榮譽稱號,考察組成員、香港華陽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彥毅先生和我們實現了長期合作,為“太青茗茶”進入港澳等國際高端茶葉市場打開了窗口。
2007年縣經管局支持茶場牽頭,組建了石門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石門縣太青山茶葉專業合作社,2008年我被縣婦聯評為“創業之星”,被縣茶葉辦、縣茶葉協會授予“制茶師”稱號。2011年4月26日,《常德日報》以“茶鄉深處訪‘佳人’——講述常德茶葉產業女企業家的故事”專題,對我進行了采訪報道。
自石門縣太青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組建以來,社員規模逐步擴大,如今太青山茶葉專業合作社已經壯大到350名社員規模,兩幢耗資一百多萬元的現代化制茶車間成為了太青山下、沱水河畔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10年,合作社被授予“全市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稱號。
在合作社這面大旗下,茶葉產銷統一物資供應、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生產技術、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市場營銷、統一基地認證、分戶管理核算的“六統一分”模式得到普及推廣,大家笑稱是“懶漢種茶”,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茶葉的產量、質量、效益突飛猛進,吸引了大批年輕的打工者回鄉種茶銷茶,現全鄉茶葉加工廠發展到3家,一度沉寂的山村又熱鬧起來了。2009年譚村平均每畝茶園收入達到2800元,2010年達4100元,年年高升,一年一個新臺階。
如今,每當我累了倦了,沖泡一杯“太青茗茶”,在悠悠茶香中,觀水花旋動,品甘甜鮮醇,頓覺神清氣爽。茶,讓我的人生變得有滋有味;茶,賦予了我溫婉典雅的靈魂;茶,為我搭起了奉獻社會實現價值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