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資訊
中證網11月16日消息 中國人民銀行15日表示,從10月起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和住房公積金存款納入廣義貨幣供應量(M2)統計范圍。考慮到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和住房公積金存款規模已較大,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較大,央行將上述兩類存款納入M2統計范圍。按完善后的口徑,2011年10月M2余額為81.68萬億元,2010年10月M2余額為72.35萬億元,2011年10月M2的同比增速為12.9%。
經濟參考報11月15日消息 中國指數研究院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11月7日至13日)全國樓市成交延續低迷走勢,在監測的35個城市中,29個城市樓市成交量同比下降,9城市成交量降幅在50%以上。成交持續下滑的同時,價格松動跡象也開始由新房向二手房、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統計顯示,上周成都成交量同比降幅最大,達到59.50%,其次是南充,同比降幅達57.79%。重點城市中杭州(不含蕭山余杭)、天津、北京同比下降幅度也均超過50%。
人民網11月15日消息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出通知,指出當前失業動態監測范圍有限,監測企業數量偏少,由此形成的全國企業崗位變化情況代表性不強,影響了對就業形勢的科學判斷。今后要進一步擴大失業動態監測范圍,增加監測城市和監測企業數量。目前,全國已有105個城市共3568家企業納入了全國失業動態監測范圍。新增監測企業將考慮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對本地區經濟發展和就業具有代表性的行業;二是有效反映當地產業結構特點;三是市場化程度高,受經濟結構調整或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等影響較大。
新華網11月15日消息 財政部表示,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目前的宏觀稅負水平并不高。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口徑計算,2010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6.4%,2009年為25.3%,而2009年世界各國平均水平為36.4%,其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為40.8%,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為32.9%。從人均財力水平來看,我國遠低于世界主要國家的平均水平。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口徑,2010年我國人均政府財政收入按照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166美元,而根據預測,2010年,美、日、德、法等國的人均財政收入水平都在14000美元以上。
中新網11月15日消息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379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35%。1~10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3895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87%,第一產業用電量872億千瓦時,增長4.38%;第二產業用電量29089億千瓦時,增長12.16%;第三產業用電量4252億千瓦時,增長13.62%;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4737億千瓦時,增長10.10%。
北京晨報11月15日消息 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1年秋季)》預計,2011年中國外貿增長20%左右,這一數字與2010年中國外貿34.7%的增長相比,縮水近15%。報告同時稱,2012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速仍可能有所回落,主要風險來自于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報告預計今年四季度對外貿易增速將繼續回落,2011年進出口增幅將呈現前高后低走勢,貿易順差將由去年的1831億美元,縮減至1500億美元左右。隨著中國外貿馬車的降速,“受傷”的不僅僅是本土外貿企業。中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總體平衡,順差幾乎全部來自美國。在對美順差中,近80%來自加工貿易,60%來自美資企業。
上海證券報11月15日消息 財政部表示,“十二五”時期要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確保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同時,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扶持政策延長5年。“十二五”期間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增長的幅度,要確保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幅度,而財政文化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也要增加。此外還要建立健全相關的財政投入激勵約束和績效評價機制。
新華網11月15日消息 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公布的2011年三季度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繼續呈現“雙順差”格局,國際儲備資產繼續增加。三季度,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578億美元。其中,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計算,貨物貿易順差853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202億美元,收益逆差141億美元,經常轉移順差69億美元。我國國際儲備資產增加917億美元。其中,外匯儲備資產增加921億美元。
中新網11月12日消息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12日在北京表示,中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歐盟、日本等地方的檢驗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整體水平持續穩定提高。目前,中國有12萬多家的食品生產企業獲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產業的發展整體水平還不是很高,食品安全面臨的問題還相當之多,無論是產業發展的現狀、誠信體系的建設、管理水平的提高、標準檢測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和體制制度等方面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食品生產企業當前應加強誠信建設和行業自律。
央行網站11月11日消息 10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56.85萬億元,同比增長15.9%。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53.50萬億元,同比增長15.8%,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和3.5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5868億元,同比多增175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130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3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976億元;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454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78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370億元,票據融資減少701億元。月末外幣貸款余額5304億美元,同比增長24.4%,當月外幣貸款增加65億美元。
東方早報11月11日消息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10日公布,截至10月底,今年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已超過1000萬套,實現了年初計劃的目標任務。開工套數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黑龍江86.7萬套、重慶52.8萬套、陜西48.3萬套。按要求,11月底前,1000萬套保障房要全面開工。1000萬套保障房開工,既來之不易又任重道遠。從當前情況看,保障房的建設管理暴露出的問題不少,如引入社會資金的機制尚不健全、工程質量事故時有發生、分配不公現象依然存在等,其中既有制度不夠健全、政策不夠完善問題,也有管理不到位和實施過程中操作不規范問題。
人民網11月11日消息 中國財政部1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中國財政收入9188.34億元,同比(比去年同月)增加1328.03億元,增長16.9%,連續第二個月增幅出現下降。財政部表示,后兩個月中國財政收入累計增幅還會有所回落。盡管如此,前10個月中國財政收入已超過去年全年8.3萬億元的總和,今年全年財政收入將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個人所得稅收入提前2個月完成了全年目標。
新華網11月10日消息 海關總署10日公布前10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情況。今年前1至10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753.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4.3%,進出口規模已經超過2010年29740億美元的全年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出口15497億美元,增長22%;進口14256.8億美元,增長26.9%。貿易順差1240.2億美元,收窄15.4%。10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為2979.5億美元,增長21.6%。其中出口1574.9億美元,增長15.9%;進口1404.6億美元,增長28.7%。當月貿易順差170.3億美元,收窄36.5%。
新華網11月9日消息 財政部9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90851.6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9951.86億元,增28.1%。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79634.28億元,同比增長26.6%;非稅收入11217.4億元,同比增長40.1%,其中中央非稅收入2352.06億元,同比增長13.8%。10月份,全國財政收入9188.34億元,同比增長16.9%。本月財政收入增幅比上月繼續有所回落,主要是受經濟增速趨緩、個人所得稅改革、房地產交易量增幅下降相關稅收減少以及非稅收入減少等因素影響。
國家統計局網站11月9日消息 2011年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5.5%。其中,城市上漲5.4%,農村上漲5.9%;食品價格上漲11.9%,非食品價格上漲2.7%;消費品價格上漲6.6%,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8%。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比上漲0.1%。其中,城市上漲0.1%,農村與上月持平;食品價格下降0.2%,非食品價格上漲0.2%;消費品價格上漲0.1%,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2%。
新華網11月9日消息 2011年10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月下降0.7%,比去年同月上漲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比上月下降0.7%,比去年同月上漲8%。2011年1~10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平均同比上漲6.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平均同比上漲10.1%。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比上月下降0.8%,其中,采掘工業價格下降0.8%、原料工業價格下降1.1%、加工工業價格下降0.7%。生活資料出廠價格環比與上月持平,其中,衣著價格上漲0.2%、一般日用品價格下降0.2%、食品和耐用消費品價格均持平。
新華網11月1日消息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網發布:2011年10月份,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環比回落0.8個百分點。該指數經歷前兩月小幅回升后,再次轉為下跌,但繼續保持在50%以上。反映出四季度經濟增速仍有繼續下調的可能,但適度增長的基本態勢不會根本改變,全年經濟增長將保持9.2%左右的水平。
經濟日報10月28日消息 國家統計局28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月至9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6834億元,同比增長27%。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11491億元,同比增長19.8%;集體企業實現利潤598億元,同比增長33.6%;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21024億元,同比增長32.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9581億元,同比增長12.9%;私營企業實現利潤10251億元,同比增長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