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倡議書
目前,我國學術研究領域存在的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腐敗等學術不端行為,對于學術研究、科學發展以及科技期刊自身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的有關文件精神,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提出如下倡議。
學術成果發表中學術不端行為的責任主體涉及作者、審者和編輯三個方面。全國高校科技期刊編輯部首先應重視編輯隊伍建設,加強編輯的文化素養、職業道德教育,增強編輯的社會責任感,提倡奉公、敬業的職業精神,并建立有效的稿件處理規范和制度,實行編輯問責制。
從合同法的角度看,作者向期刊投稿的過程和附加說明實際上是一種簽訂著作權合同的要約。為避免或減少法律糾紛和不端行為,編輯部應與作者簽訂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文件,如論文出版合同、版權轉讓協議或授權書,也可以要求作者在錄用發表前簽署誠信聲明。
嚴格執行“同行評審”制度,同時結合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嘗試利用網絡交互平臺實施“公開同行評議”。
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檢測識別。應使用有關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對來稿進行檢測。要在工作中不斷總結、探索行之有效的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的檢測識別方法和手段。
編輯部之間應加強信息交換,利用研究會網站對學術不端者進行內部通報,建立健全聯防機制。
對有學術不端行為者,可擇期發出撤消論文的通告,并在年度索引中予以刪除。同時,將其學術不端行為通報給作者單位并上報有關部門。
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
2010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