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腔隙性腦梗死
主講:鄧 美(副主任醫師)
一、概述
腔隙性腦梗死簡稱腔梗,是一種集病——CT——臨床為一體的概念性疾病。一般是指發生在大腦半球深部白質和腦干的缺血性微梗死,病變累及的微小動脈直徑在200微米左右,病理改變為2~20毫米的腔隙或者梗死灶。目前,臨床已可診斷20種左右的腔隙綜合癥。
腔隙性腦梗死的最常見、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高血壓,尤其是血壓在160/95mmHg(21.3/12.7KPa)時,其發病率可高達45~90%,舒張壓對此病的影響最大。持續性高血壓作用大腦的深穿支動脈或其他微小動脈壁,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凝血功能亢進而抗凝血功能減弱,致使小動脈阻塞,微栓塞形成而發生梗死現象。另外,持續性高血壓致使大腦基底動脈拉長,深穿支動脈移位,血管扭曲,側支血流減少而發生缺血性微梗死。
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癥、高粘血癥、吸煙、飲酒等,都可以引發腔隙性腦梗死。因為,這些疾病和不良習慣對大腦局部的血流改變都有一定的影響。
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的大小與受累血管的大小有關,最多見于直徑為2~5微米的血管。梗死的病灶最大為20毫米,最小為3毫米。
二、臨床表現
腔隙性腦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發病高峰年齡在60~69歲。男性約為女性的2~6倍。癥狀一般在24小時到72小時達到高峰。臨床表現有下列幾種類型。
1.純運動性偏癱(PMH):最常見,占40%~60%。主要特征為客觀檢查無感覺障礙,視野缺損、失語、失用或失認;而僅有一側面部和上下肢無力或不完全性癱瘓。常于兩周內恢復,但易復發。
2.純感覺性卒中:無肌力障礙、眩暈、復視、失語及視野缺損,而僅有一側面部及上下肢的偏身感覺障礙。一般可在數周內恢復。
3.感覺運動性卒中:表現為一側頭面部、軀干及上下肢感覺障礙,面、舌及上下肢的輕癱。無意識障礙、記憶障礙、失語、失認和失用。
4.共濟失調性偏癱:表現為病變對側的輕癱和小腦共濟失調,且下肢重于上肢,有時伴有感覺障礙、眼球震顫、辨距不良、構音障礙等。
5.構音不良——手笨拙綜合癥:表現為明顯的構音不良、吶吃、吞咽困難。一側手輕度無力及精細運動障礙等共濟失調。
6.中腦丘腦綜合癥:表現為一側或雙側動眼神經麻痹、嗜睡、意識喪失、記憶障礙等。
7.基底動脈下部分支綜合癥:表現為眩暈、眼球震顫、復視,側視麻痹、步態不穩等。
8.無癥狀腔隙性梗死:患者頭顱CT或核磁共振掃描提示腔隙性腦梗死,但臨床上無表現。
由于病變部位的不同,所以,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專業醫生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基本上就能夠確定病變的位置。當然,進一步的確診,必須借助CT和核磁等檢查。
此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般醫生能夠說清楚的。所以,這里也只能介紹一些簡單的知識,更深的理論,特別是治療問題,請咨詢有關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