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丹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編輯部,湖南 長沙 410208)
淺論儒家文化對期刊編輯的影響
李路丹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編輯部,湖南 長沙 410208)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占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地位。期刊編輯作為文化傳播的中介者和組織者,責任重大。本文選取儒家文化主流的“仁、義、禮”三方面,分述探討了“仁、義、禮”對期刊編輯的影響,一方面,有助于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更有助于提高編輯自身素質,進一步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
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仁愛;期刊;編輯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至今日,仍影響著人們的倫理道德觀、人生價值觀與為人處世方。那么傳統文化是指什么?從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發展歷程來看,可理解為,以孔子創建的“仁、義、禮”為主的儒家文化,老子創建的“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以及隨后外來的“慈悲濟世”釋迦牟尼創建的釋家文化,儒、道、釋構成的三股主流文化可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關于人類、社會、自然、歷史知識的精髓體現。究其起源年代及深遠影響力,無可厚非,儒家文化占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統治地位,為傳統文化的“心魄”。本文僅從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忠、孝”等中擷取“仁、義、禮”三方面的積極精髓部分,探討其對現代期刊編輯的影響。淺顯分析,不當之處,懇請方家指正。
“仁”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內容。隨著西周末年宗天神學的衰落和人本主義社會思潮的興起和發展,從宗天神學中發現了“人”。先賢孔夫子從“天人合一”的自然規律中又發現了“人”的本質是“仁”,并將“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1],構建了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體系,為儒家倫理哲學的開端。“仁,親也,從人,從二”,表明人與人間應該以愛相互對待;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每個人都享有平等、自由的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應多站在他人角度多替他人著想。那么儒家文化的“仁”包括哪些?“仁者愛人、忠恕之道、仁民愛物、民貴君輕,及最高境界——天人合一”[2]。古代“仁”與“人”通假,可理解“仁”的含義為凡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要有仁愛之心,奉獻之心,推己及人之心,而不苛求他人,“以人為本”,這種觀點,至今仍在大力提倡重視。
編輯出版工作中,編輯首先會接觸到不同個性,不同學識水平,不同技術職稱自然人——作者。和編輯一樣,作者也是期刊刊物的支柱,期刊刊物的社會效益,既要靠編輯的努力,也要靠作者的努力,因此,編輯怎樣與作者之間建立一種互尊、互動的合作關系對期刊的發展至關重要。儒家文化中的“仁”對這種關系的處理給了編輯很好的建議和方法,以仁心溝通作者,以仁心對待作者論文,要有推己及人之心,一切即“以人為本”,但注意“不以人取稿”。“不以人取稿”和“不以貌取人”一個意思,體現在編輯應一視同仁對待各方作者,不以作者的身份等不同而選擇性的對待,亦即對待任何作者來稿一視同仁,善待每篇來稿,但不是唯作者之意是聽,而放棄編輯的本職,只是應多站在作者的角度多替作者考慮,因為每篇來稿都凝結了作者居多的心血,要珍惜作者的勞動,要避免人情稿、關系稿等的刊登。“不以人取稿”如對學有建樹的知名專家稿件除學習它外,不能盲目相從,仍按照以下所論“三審制”進行審稿;而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所選題新穎的“苑苗”論文要格外加以愛護,這部分稿件可能屬于,稿件在體例結構上欠缺,或文字描述上不到位,或內容組織過于簡單,而整篇論文有其新的觀點,新的亮點,選題新穎,可考慮和作者溝通后,按照三審制修改意見進行修改,直至達到刊物用稿要求。
“仁”對編輯要求還體現在另一方面:對待作者修改稿件時要有平和謙虛的態度。簡單理解“仁”字字面意思應該涵有“謙虛和藹”的意思,和其本意相符合。稿件經過三審制審稿后,不管審稿通過與否,都會有一中肯合理的意見。對于審稿通過的論文,編輯怎樣與作者進行恰當溝通,將審稿意見傳達與作者,使作者對于審稿意見能心悅誠服接受。其實,良好平和謙虛的態度應該每個作者都能愉悅接受,并能獲得作者的尊重,編輯不能因為一點“文權”而自以為高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和作者進行交流時,編輯自己也可從作者那里吸收“營養”,這是一種互動性的合作關系。
儒家文化“禮”的核心內容是“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禮記·大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之至也”。(《賈誼新書》卷六《禮》),其意為只有尊重倫理常理,嚴守禮法才能使社會、家庭安定團結。當然其相互之間如君與臣之間,父與子之間等有對于對方的要求,但還是涵蓋了等級輩分的意思。實際上,至后來,孔子所講的“禮”更多理解為講秩序、講等級。那最早的“禮”大都用于國家祭祀和祖先崇拜的宗教禮儀活動中。隨著國家的形成與建立,“禮”成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制度,稱為禮制,禮的實質在于確立貴賤尊卑的等級秩序[3],成為封建王朝統治維護政權的手段,后來這種嚴格的等級秩序逐漸顯現一些弊端出來,如逐步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行為等。禮的實質在于莊敬,所謂:禮者毋不敬也“(《禮·曲禮》),是當時維持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之一,一如《論語》所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則民無所措足”。意即社會政治生活,沒有規矩難以成方圓。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禮制使人成立[4]249,有了“禮”的約束,任何事物至少可以避免事態無序化、惡性化發展。其實大到依“禮”治國,小到也可依“禮”治家,依“禮”治理各個行業,用于編輯出版行業,可以延伸理解為,依“禮”約束個人不當用稿行為。
期刊出版工作中最忌諱的是編輯憑個人意愿武斷用稿,一旦個人武斷用稿,期刊稿件的學術質量難以保證。稿件的學術質量高低決定了期刊的辦刊水平,怎樣獲得質量上乘的稿件對期刊來說至關重要。實踐證明,實行三審審稿制度并編輯嚴格遵守執行,可以避免編輯個人武斷用稿情況的發生,并為提高期刊論文學術質量提供有力屏障。“三審制”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圖書質量保障體系》規定的出版管理制度。具備三審資格的人選為:初審,由具有編輯職稱或具備一定條件的助理編輯人員擔任(一般為責任編輯);復審,由具有正、副編審職稱的編輯室主任一級人員擔任;終審,由具有正、副編審職稱的社長、總編輯(副社長、副總編輯)擔任[5],三個環節缺一不可。大多數編輯特別是高校期刊編輯一般是以自身原有的專業進入期刊社工作[6],所聘技術職稱為其專業方面職稱,但總的來說,其三審制人選也是由具備初中級,高級職稱人員逐級擔任的。由此可以看出,三審制審稿是由逐級職稱級別的人選按照逐級程序進行審稿,其實這就是指的行業秩序、制度,每個行業有其自身的行規,才有可能規劃成行、成圓。
“三審制”這種團結協作工作關系體現初審、復審、終審人員與專家等共同承擔著嚴把期刊學術關,保障期刊質量的責任。要說明的是,稿件的“三審制”等級審稿秩序非封建社會主權治國的等級制度性質,只是如上所說,依“禮”約束事物的無序化發展,使之規矩成圓而已,我想,在這層面上兩者應該是相關聯的。
對于“仁”和“禮”的關系,孔子認為,禮居于次要地位,仁是本,禮是用、是末。禮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要合乎仁,禮可以損益變通,而不必拘泥[4]9,由“禮”歸“仁”,由此可見,孔子非常推崇“仁治”,凡事主張以“仁治”為主。
“義利之辨乃人禽之別”,君子與小人,義與利之間不同,講“義”的為人,講“利”的為禽獸;“放于利而行,多怨”[3]129,只依據利益來行事,會招致很多的怨恨指責的,讓自己陷入道德淪喪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3]135,告誡人們在分辨“義”與“利”之間孰輕孰重時,應如君子一樣有著剛正不阿的浩然正氣,重視道德正義,不將追求個人利益作為自己的行事目的,反對如小人樣隨順隨意著自己的欲望,貪圖各種名利。不然,過分追求利益,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也會變得更加的冷漠,社會也更加缺乏誠信度,凝聚力。
同樣作為期刊編輯,編輯人員的思想道德素養決定著刊物質量的高低。學術質量是期刊刊物的“生命力”,輕視質量,刊物的“生命力”嚴重受影響。如果編輯過分追求經濟利益,或巧借各種名義收取作者各種費用,卻從不考慮論文的質量,這種重“利”的行業作風,只會導致期刊質量嚴重下滑,最終經不起學術檢測,甚至遭遇停刊。特別對于現在許多期刊面臨著體制改革轉型之期,期刊需要自籌資金,自謀出路,更遭遇著“利”的嚴重挑戰。怎樣權衡“義”與“利”間的關系關乎著期刊的生存。總的來說,期刊存在的價值,主要還是體現在其帶來的社會效益。編輯只有端正自己的道德作風,維護正義,嚴格審核稿件,杜絕金錢誘惑,如君子之“義”一樣坦蕩對待每份稿件,擇優錄取,以質取稿,刊物學術質量自然提高,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期刊質量的不斷提高,自然又會吸引更多更好的稿件資源,期刊一定會進入良性循環。
分析儒家文化的“義”、“利”之間不單單體現在對金錢、對利益方面的價值取向上,另一方面“義”的意思體現在為人“正氣責任”上。編輯應以“仁”對作者、稿件外,其實還應以“義”去對待稿件。以“仁”對作者和稿件如上所說,以“義”對待稿件,與“仁”并不自相矛盾,編輯除應珍惜每篇稿件,不受其他人為因素影響,一視同仁外,對待每篇論文的審稿與修改、編輯加工等應嚴肅認真。編輯加工是項復雜的工作,需要有高度責任心的工作,包括消滅差錯,規范格式體例,名詞、計量單位國標化,統計學分析、圖表處理正確與否,正確用詞用句,核對引文,甚至組織內容等等,編輯以“義”的標尺嚴格要求,當然就自覺維護了論文的學術性與嚴肅性,維護提高了期刊的質量。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海。歷經了7個發展時期: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西漢時期、宋朝時期、明清時期及維新變法時期、新文化運動時期[6],貫穿了中國大部歷史發展歷程,其論及的思想、道德、規則、主張,深深根植滲透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社會習俗、政治體制及人們的內心思想、行為準則中。讀中國書能使人沉靜,其實,讀中國書,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更能使人明智,使人明鑒。到現代,從國內民間不斷涌現的“讀經熱”,包括從孩童時期即抓起,到西方“孔子學院”、“孔子學堂”的海外開設,有力證明了儒家文化的深遠傳承影響及難以望其項背的獨特魅力。
編輯作為專門從事文化傳播的中介者與組織者,肩負重擔。同時,編輯在進行文化傳播過程中也實現了人類文化的不斷地積累與傳承,及自身不斷吸取文化知識,逐漸提高人文修養,可見編輯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聯。當然,本文的意圖并不是希望一味的尊古從圣般去學習傳統文化,許多事物的認識或因局限于當時社會現實,具有雙重性,有其正面促進作用,也有其消極負面影響,即便包括文化大學儒家文化。不過好的東西當然要繼承,還要發揚,不至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逐漸丟失她。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禮”小部分,且對各部內容試著進行討論的也只是其冰山一小角,難以以偏概全。但大多國人都潛移默化的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并可能將這種文化的影響成分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探討儒家文化對期刊編輯的影響,和兩者間的聯系,有助于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更有助于提高編輯素質,進一步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4]460要成為君子之人,應如儒家文化之“仁、義、禮”等積極進取方面嚴格要求自己,這對于現今社會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浮躁現象,同樣有著很好的教育作用。
[1]葛榮晉.儒家“仁學”的現代詮釋[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13(2):13.
[2]吳鑄新.論中國儒家思想的仁學[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6-60.
[3]韓冰.禮入與法出禮入行——解讀儒家思想中的“禮”[J].法制與社會,2009,(25):9.
[4]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5]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66.
[6]李路丹,高 川,徐愛良.高校編輯心理常態化與期刊質量[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1,32(4):95.
[7]楊 紅.試論儒家思想現代價值及其對學術的影響[J].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5(1):49-52.
Impacts of Confucian culture on periodical editors
LI Lu-dan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007,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 culture;Ren’ai(Benevolence);periodical;editors
R238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1.11.023.073.03
〔Absrract〕The author selected Ren(Benevolence),Yi(Righteousness)and Li(Propriety)in the mainstream of Confucian culture to described the impacts of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on the quality of journal editors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fucian and editors.
2011-09-14
李路丹(1971-),女,湖南郴州人,主要從事期刊編輯工作。
(本文編輯 楊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