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凱,耿賀松
(1.海城市水利技術推廣中心,遼寧海城114200;2.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哈爾濱150001)
灌溉排水泵站是保證農業增產增收、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水利工程。從源頭上解決農田灌溉和排水問題,發揮灌溉排水泵站排灌效益,是當前水利工作急待解決的問題,已列入農業生產的重要議事議程。隨著全國水管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的步伐不斷加快,這個問題越來越顯得迫切和重要。為此,本文結合目前的實際工作,調查分析了海城市62座灌排泵站普遍存在的問題,探討了相應的解決辦法或未來對策。
海城市位于遼寧省中南部平原,現有灌溉排水泵站62座,按照規模劃分中型泵站8座,小型泵站54座;按照功能劃分為灌排混合泵站8座,排水泵站54座,分布于遼河流域的大遼河、渾河、太子河、海城河、三通河、五道河及八里河,控制面積631.37 km2,設計灌溉面積0.85萬hm2,總裝機臺數226臺,總裝機容量27 995 kW,總裝機流量295.8 m3/s,原設計標準為10 a一遇,原設計灌溉保證率為75%,水泵均為軸流泵,均為鄉鎮管理。通過調查發現,所有這些泵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海城市中小型泵站一般建于上世紀60~90年代,根據62座泵站資料統計,建于60年代的有12座,建于70年代的有45座,建于80~90年的有5座。雖然這一時期泵站建設速度較快,但相當一部分工程設計標準低,水工結構施工質量差,到現在一部分泵站已達到使用年限(已運行40 a以上),設備老化,運行功能日漸衰減。
由于歷史的原因,大部分泵站為邊設計變施工產品,可謂“先天不足”,不少泵站僅能達到5 a一遇的標準,低于原設計標準。有的泵站超期服役,有的年久失修,有的長期得不到保養,運行可靠性差。
許多泵站主機組嚴重老化,電氣設備絕緣性能下降,大部分設備運行期超過25 a,為國家明令淘汰過時產品,電業部門年檢不合格,給泵站安全生產和經濟運行帶來巨大威脅。有些泵站建筑工程年久失修、碳化、裂縫、沉陷、破損嚴重,故障頻發。
大多數泵站維護少,即使是維修也只是保證機組表面運行,實際上泵站工作性能下降,排灌流量比額定流量小許多,泵站裝置效率比部頒標準低,水泵運行工況點常年偏離水泵的高效區。運行效率低,能耗就高。經分析,軸流泵運行效率約為65%~70%,比水泵高效區低10%~15%。
盡管排灌泵站在全市排灌、防洪、治澇工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于種種原因,對它的維護保養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特別是排水泵站,平時無內澇時幾年不開機排一次水,被誤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往往是平時不聞不問,造成內澇時才想起。
2.2.1 體制不順
泵站所有權為各所在鎮政府,現行運行方式是由鎮政府牽頭,市水務局負責技術管理及指導運行、指導維修等。由于管理體制原因,水利站只能監管其技術,對其他方面只能是有心無力。
2.2.2 管理不到位
對各中小型泵站的管理沒有實行統一歸口,管理責任差,管理人員待遇低,有的為臨時雇用的臨時工,一無技術、二無專業水平,年齡普遍偏大。泵站一般建于河道的堤防處,大多處于偏僻荒無人煙之處,盜竊高壓線、變壓器、電纜等經常被盜,造成整個泵站無法正常運行。
2.3.1 管理人員工資不能及時到位
泵站運行電費、看護人員工資、歲修等資金現均由政府統一撥付,一旦財力緊張或遇特殊情況,資金往往不能及時撥付到位,個別泵站工資拖欠2 a之久。
2.3.2 改造配套資金不到位
目前已更新改造泵站20座,從項目資金落實來看,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影響工程的更新改造進度,影響泵站功能正常的正常發揮。
采用SPSS 21.0版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3 經費無保障
排水時產生高額的電費,雖電業部門在未付款先供電的情況下供電,但到時候電費支付上存在互相推諉現象,本著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無旱無澇時,便無經費,到有災時農民叫苦不肯出資。
泵站是一個綜合性的水利工程設施,如何切實管理好中小型泵站,需要從多方面去考慮問題,通過找出深層次的原因,進行科學分析,才能思考出最優的對策。我們根據對上述問題的調查及其原因分析,現提出以下解決辦法或對策建議:
通過深化泵站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管理體制和良性運行機制。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加強泵站內部改革,實現定編定崗定員定責,優化結構,精簡機構,落實各種形式的管理責任制,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泵站是抗旱除澇、農田灌溉、糧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也是農村基礎設施的重要部分。只有充分認識泵站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泵站的管理上一個新臺階。為此,首先要提高政府管理部門的認識,他們是政策的制定者。其次要提高泵站受益群眾的認識,他們是泵站管理的基礎。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切實加大監控力度和宣傳力度,真正做到責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管理是泵站運行的保證。農民協會管理模式已通過試點成功,要大力推行。要根據流域范圍成立相關用排水協會,在鎮政府宏觀引導的基礎上,由協會自我管理。協會由泵站受益區村組組成,專職人員4~5人,分別擔任會長、副會長、會計等職務,由政府監管,村組自行推選德高望重,有責任心的同志參加,可以不是村組干部,并聘請財務監管人員,按每村1人的標準推選。泵站的日常管理和維修保養等由協會負責,資金來源由協會自行向受益村組,目前按最高不超過5元/666.7hm2的標準收取,主要用于電費、人員工資、維修和其他正常開支,確保專款專用。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3.4.1 泵站更新改造原則
排水站更新改造必須遵循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尊重自然和經濟規律,提高經濟、社會、生態和環境效益;應用高新科技、推廣泵站工程實用新技術;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水資源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等基本原則。在項目的安排上,本著以節能增效為中心,以機電設備更新改造為主體,以病險急需工程大修加固為重點,以確保工程效益正常發揮為目的,實事求是,保主保重,按照輕重緩急和逐步實施的原則進行。泵站工程及機電設備涉及的范圍廣,更新改造的重點側重于影響泵站安全運行。
3.4.2 泵站更新改造目標
1)進一步提高防洪、排澇標準,全面提高抗御特大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排灌條件。
2)運用現代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把泵站改造成功能齊全、結構合理、符合現代風格,機組性能和效率達到先進水平的全新工程。達到技術的先進性、布局的合理性和工程設計科學化、設備現代化、運行自動化的目標。
3)改善機電設備質量、性能,提高主機組和輔助設備運行可靠性、穩定性和安全性;在安全可靠、充分發揮效益的基礎上,注重提高泵站裝置效率,降低運行維護成本,并求得更經濟合理的工程效益和經濟效益。
4)實施現代化技術管理,改善辦公條件。使泵站管理工作達到“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現代化、信息化”的要求。
5)改善泵站內外環境、管理條件和交通、通信設施;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6)建立科學的現代投資體系和財務管理制度,建立管理質量與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崗位培訓與繼續教育人才激勵機制。
3.4.3 更新改造規劃總體思路
泵站更新改造的總體思路是通過對建筑物工程的加固與改造;主機泵及電氣設備的更新;管理體制的創新和管理維修機制的改革等綜合技術改造措施,努力在泵站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通過更新改造徹底解決主機組和電氣設備老化和病險建筑物功能下降、泵站機組不匹配、進出水管道布置不合理等問題,提高泵站工程的運行安全系數和設備完好率,較大幅度地提高泵站裝置效率和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