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鳳雙,肖景賢,沈穎華
(1.黑河市河道管理站,黑龍江黑河164300;2.黑河市水利基層管理分站,黑龍江黑河164300)
保障糧食安全,水在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合理開發水資源,可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供基礎條件,優化配置水資源,可持續供給水資源,是實現土地高效利用和糧食增產的有效途徑;科學合理地建設農田水利設施,有利于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糧食用水安全,實現糧食穩產增產,達到保障糧食安全的目的。
黑河市位于黑龍江省北部,南北縱跨大小興安嶺,東西橫接黑龍江、嫩江兩江,轄 6個縣(市)區,土地面積6.87萬hm2,現有耕地面積83.8萬hm2,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10 mm左右,多年平均蒸發量為650 mm。由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在7、8月份,蓄水工程不足,農作物常受春季旱,夏季澇的影響,糧食質量和產量不穩定。黑河市為農業市,農業用水占社會用水總量的80%左右。按照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標準計算,全市農業總需水8.1億m3/a。而2009年農業灌溉供水量1.27億m3/a,僅占農業需求量的16%,全市農業生產用水與各類工程的可供水之間的缺口較大,農業利用水資源量遠遠小于可開發量,水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農業在極大程度上還處于旱作雨養,靠天吃飯的落后狀態,嚴重制約糧食生產。
全市現有32座小水庫,有灌溉任務的21座,8個中型灌區,水田灌區和旱田灌溉設施的農田灌溉保證能力為1.6萬hm2,不到耕地面積的2%。全市8處中型灌區,灌區構造物大部分是20世紀60、70年代修建,年久老化,灌溉水保證率逐年降低,2009年全市水田實灌面積由1995年的10萬hm2下降到現在的8.1萬hm2;14處中型澇區,渠道淤積嚴重,有的澇區支、斗溝已經全部淤平,40%的渠系不能正常配套,50%~70%的工程達不到設計要求,3~5 a一遇標準的排澇能力僅占易澇面積的32%。全市旱澇保收面積不到耕地的1%,無法保證糧食穩產增產。
糧食生產的挑戰還來自于嚴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態與環境。目前,水土流失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影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偏遠山區的農民用電水平低,大量伐木砍柴,加重了水土流失。到2009年,全市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3萬hm2,占需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的17.2%,生態修復面積1 000 hm2,不到治理面積的1%;今后一個時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任務還很艱巨,一定程度影響糧食生產。
1999年水利投資體制改革后,國家、省將農田水利建設的投資減弱,農田水利建設沒有得到長足發展。近幾年,農業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都包含農田水利建設,各部門在實施上沒有完全按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要求進行建設,工程建設資金使用分散,建設標準不一,工程發揮效益不高。農田水利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政府行為,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特別是鄉、村兩級組織責任重大,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集體用于公共設施的投資減少,勞動積累工取消,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更為突出,組織農田水利建設難度加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熱情不高,工程基礎薄弱,農業抗御旱澇災害能力較弱,無法保證糧食穩產增產。
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在治水中強調尊重自然規律,在防止水對人的侵害的同時,特別注意防止人對水的侵害。在做好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治理的同時,重視和加強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搞好全市旱澇保收田規劃。規劃應本著立足長遠,量力而行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編制和完善縣、鄉、村三級農田水利建設近、中、遠期規劃。規劃按照“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的原則,突出內澇整治、防洪保安、生態建設、抗旱減災四大工程體系建設,突出農田水利建設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人口還要增加,糧食需求還要增長。保障糧食安全用水需求應主要通過農業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這個途徑來實現。在全市范圍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爭取到2015年使全市黑龍江沿江一帶、南部縣市中西部易旱區域,形成大的灌溉規模,初步解除這一帶重旱區的干旱威脅。對現有的小水庫、塘壩、蓄水池等蓄水工程進行清淤擴容、整修配套、除險加固,增加蓄水能力;對老化失修的機井、灌溉設施抓緊修復改造,恢復抗旱能力;新建一些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不斷提高抗旱能力。在抓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的同時,根據各地災害成因、災害程度及工程基礎建設情況,因地制宜圍繞農田水利重點開展工作,做到“先重點、后一般”逐步實施。圍繞灌區發展政策,抓好現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的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到2015年使全市水田工程灌溉面積達到20萬hm2。除澇工程建設重點放在提高工程標準和規模上,以增強農田保護能力,重點抓好現有14處重點澇區整修、清淤及改造配套建設,使現有澇區全部達到5 a一遇標準。通過灌溉除澇工程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建設,全面提高農田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糧食用水安全。
要建立健全符合實際的水利工程管理良性機制和農村水利服務組織體系,繼續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工程產權,落實管護責任主體,建立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積極推進農民用水戶協會管理,實行民主決策、自主建設、自我管理,盡快建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對新建的水利工程要放開建設權、管理權和經營權,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在搞好試點的基礎上,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單位和個人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根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總體規劃,采取獨資、合資、股份合作等各種形式,興修農田水利工程;采取租賃、拍賣、承包等辦法,進行小流域的開發,逐步實現農田水利工程產權明晰化、投入多元化和經營企業化。
要將水利發展與糧食生產、生態保護等緊密結合起來,深入宣傳貫徹落實《水土保持法》,加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控制人為水土流失的蔓延和發展,對于水土流失等生態脆弱地區,要注重發揮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加強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以生物治理為主,工程治理為輔,達到涵養水源,攔沙固土的目的,實行退耕還林、封山禁柴等措施,為實施自然修復創造條件。同時采取工程措施與農業、林業、生態措施相結合,以流域為單元,以村莊為依托,堅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面積,切實抓好農村河道清淤清障,水環境治理工作,以水安全保障鄉村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
[1] 黑河市統計局.黑河市綜合經濟統計年鑒(2009)[R].黑河:黑河市統計局,2009.
[2] 黑河市水務局.黑河市農田水利“十二五”規劃[R].黑河:黑河市水務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