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最后的姿勢》一文,相信大家一定會被譚千秋老師在生命最后時刻的選擇深深地震撼,他那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也深深地烙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腦海中。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位地震中的英雄老師,讓我們心靈為之震撼的呢?
一、環境描寫,襯托人物形象。
文中共有四處環境描寫。
“天空陰沉沉的。”這似乎預示著將要發生不幸的事情,而此時的譚老師正在教室里給同學們講“生命的價值”。
“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這是地震剛開始發生時的情形,作者連用了三個感嘆號,可見情況之緊急。而這時譚老師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連續兩個“快”,連續兩個感嘆號,可見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譚老師并沒有慌亂,他第一個想到的是組織同學們脫離危險。
“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隨時會坍塌,情況越來越危急。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情況越危急,就越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在如此危急的關頭,譚老師想到的不是自己趕緊跑,而是把四位沖不出去的同學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身體護住四個學生。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這又是怎樣的一位老師?
“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樓房塌了,譚老師為了四個學生被埋在了廢墟中,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可永遠不會離開的是他那種舍己為人的精神。
四處環境描寫,一處比一處危險,一處比一處緊急,卻也一處比一處更能體現譚老師的精神。
二、動作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文中寫到譚老師動作的地方并不多,但有一處卻讓我們難以忘懷。
“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這段話中有譚老師的三個動作:拉、撐、護。
拉:動作迅速,情況已經十分危急,稍慢都有可能導致學生受傷。
撐:五指張開,用盡全身力氣牢牢地撐在課桌上,為的是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盡量承擔樓房坍塌的重壓,讓課桌下的學生有生的希望。
護:這如母雞保護小雞般的一“護”,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換四個學生的生命。
這簡簡單單的一拉一撐一護,拉進的是四個學生,撐起的是一片生命的天空,護住的是四個學生的生命,付出的卻是他寶貴的生命。譚老師生命中最后的這三個動作,怎能讓我們不感動,怎能讓我們不震撼?他那最后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也永遠地定格在了我們心中。
三、側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
課文的第八到第十自然段,沒有正面描寫譚老師,而是從側面寫了別人眼中的譚老師。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這是救援人員眼中的譚老師。
“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而且很有幽默感。”這是學生眼中的譚老師。
“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這是同事眼中的譚老師。
毫無疑問,救援人員、學生、同事眼中的譚老師,讓譚老師的形象進一步“豐滿”了起來。
同學們,這篇《最后的姿勢》,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譚老師精神的偉大,也讓我們學會了在寫人的文章中,可以通過環境描寫、動作描寫、側面描寫等多種方式來表現人物。在以后的寫作中,大家也可以試試用這種方法來寫你身邊的人。
(《最后的姿勢》,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