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和老公將9歲的兒子送到德國,在柏林一所小學讀書。作為陪讀,我很快發現那里學校與國內的種種不同。孩子的書包變輕了,放學時間提前了,每天部有大量的玩耍時間,最讓我驚奇的是,那里居然沒有教科書。
兒子每天高高興興,而我卻很憂慮,擔心他學不到什么知識,真懷疑把兒子帶到德國讀小學做錯了。一個學期過去了,問兒子德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著給我一句德語:“自由!”
又一個學期過去了。有一天,兒子放學回家,我發現他的書包突然鼓起來了,一打開,里面居然有很多書。他說,老師布置了一道作業題,要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國的文章,包括地理、文化、物產等等。我一聽嚇了一跳,這是小孩能完成的嗎?
過了幾天,兒子完成了作業,打印出來一本20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洋洋灑灑。我有點發愣:一是因為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了好幾個章節,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參考書目。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后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30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篇文章又出來了。這次是《我怎么看人類文化》,打印出來的是10頁,他自己設計的封面,文章后面列著一本本參考書。他得意洋洋地對我說:“你說什么是文化?其實超簡單一一就是人創造山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后來,孩子帶回老師看過的作業,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
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為我們感到震驚。”我無言以對,覺得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這么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寫的孩子,還有什么不敢涉獵的事呢?
一年后,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于“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該對這場戰爭負責任?”“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么態度?”“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原子彈一個辦法來結束戰爭?”
學校和老師正是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找。
兒子在德國小學的受教育經歷也許稱得上是德國式的“授之以漁”,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