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贊成小讀者多看電視劇,我贊成小讀者多看電影。一個月,最好能看一兩部電影,電影院的票價比較貴,那就找個碟片,在家里看。
我為什么主張看電影?一、看電影不像看電視,拉拉扯扯個沒完沒了。二、凡是被認可的電影,都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藝術都是相通的。三、電影都有劇本,劇本是文字的。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電影是劇本的延伸、文字的延伸。看電影,只要你存著一顆學寫作的“心”,就一定能學到不少新鮮的東西。
成龍的《新警察故事》,安排了6個環節:
(1)主演成龍喝得爛醉如泥,像個酒鬼。(2)倒敘,講成龍為什么如此消沉。(3)回到喝得爛醉如泥的成龍。(4)主演謝霆鋒出現,幫成龍掙脫心靈的枷鎖。(5)成龍與主演吳彥祖再次對決,解密吳彥祖仇恨警察的原因。(6)解密謝霆鋒為什么幫成龍。
倒敘的運用,“成龍爛醉”的反復,懸念的運用,你真的能從形象的畫面里,學到很多抽象的作文技巧。
好的電影,前三分鐘就能把你吸引住。大片《十月圍城》,樓梯上下來的張學友,跟學生們探討著民主與平等,四周很平靜,突然,一顆子彈擊中張學友頭部,四周一片混亂。——場景多抓人!開頭抓不住人的電影,一定留不住觀眾,要賠錢。開頭不抓人的作文,誰愿意繼續看下去?有些同學的開頭很不抓人:
成功使人感到十分喜悅,但在獲得成功之前,有多少心血與汗水伴隨著,有首歌唱得好:
“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
母愛是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它緣于天性緣于自然,不夾一點私,不摻一點假!
這樣的套話、空話開頭,觀眾早跑光了,讀者早跑光了。
電影很注重“渲染”,音樂的渲染,環境的渲染。電影《草房子》,9—10分鐘時,下了一場雨:禿鶴遭人嘲笑,上不了“戲”,內心無比痛苦,導演安排了一場暴風雨;12~14分鐘,下雨天,紙月在桑桑家過夜,桑桑興奮得雨中放鴿子,一場快活的雨。人都活在環境中,開心時,什么都覺得好;煩悶時,什么都覺得不順眼,跟電影學環境的渲染吧。
電影常有“慢鏡頭”,你要琢磨,為什么是這里而不是那里用“慢鏡頭”?有的“慢鏡頭”,就一個人慢慢地走,或者,就一個人的臉。要是寫作文,你能將“一個人的走”,或“一個人的臉”,“慢慢”寫出來嗎?——告訴你,你必須“慢慢”寫出來,一個演員的高明與否,在“慢鏡頭”里;一個作者的高明與否,也在“慢鏡頭”里。
幾乎所有的武打片,都是壞人先得逞,幾經周折,好人獲勝。擂臺比武,好人必先出現危機,后轉危為安。好的故事都在“曲折感”和“曲折點”上下足了功夫。
寫作是一種表達,電影也是一種表達,只不過,前者用的是文字,后者用的是影像。看電影,既是一種藝術享受,也是一種寫作藝術的熏陶。親愛的小讀者,你同意我的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