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院里有一群四五歲的小男孩,常常聚在一起玩耍。我兒子是其中一員,可他在這個群體里一直是個“受委屈”的孩子,因為他不是“首領”,常常被這群孩子中間的“首領”欺負。我觀察后發現,這與我兒子天性懦弱、缺乏男子漢氣概有關。我忍不住地想,如何讓兒子變得“強硬”起來呢?
有一次,兒子與伙伴們一起在沙堆上玩堆沙堡的游戲。兒子也算是個心靈手巧的孩子,堆的沙堡非常漂亮,與別的孩子堆的沙堡相比,當屬上品。
堆完沙堡,首領召集大家一起“評先進”,看誰的沙堡堆得最好——其實,首領的意思是讓大家說他的沙堡堆得最好,人家是首領嘛。
可小伙伴們卻沒有深刻領會首領的意思,起初都不說首領的沙堡好,而是一致認同我兒子的沙堡堆得最漂亮,當數第一。兒子被大伙評為第一,當然高興,可首領不高興了,飛起一腳將我兒子的沙堡踢了個稀巴爛,然后再讓大家評選。
首領在小伙伴中間看起來年齡大一些,力氣足一些,他這一發飆,大家就怕了,紛紛改口推舉首領的沙堡堆得最好。這下首領高興了,可我兒子覺得受了欺負,哭了起來。
兒子哭著回家,向我說起被欺負的經過,泣不成聲。聽罷兒子的哭訴,我也“恨”起了他們首領:也太霸道了!
我本想領著兒子去找首領討公道,可轉念一想,小孩子的事大人怎么能摻和?弄不好兒子以后一受委屈就跟我求助,他自己豈不越來越軟弱!想到此,我決定給兒子出個主意,幫他“出頭”,但具體行動,還得他自己去實施。我的主意是:“他踢壞了你的沙堡,你就踢壞他的沙堡。”我想讓兒子戰勝他們的首領,只要戰勝了首領,兒子就能在勝利中體會到男子漢的氣概,從而改變他的懦弱。當然,我不會真的鼓勵他跟別的孩子打架,而是站在遠處,根據“局勢”待機而動。
沒想到,兒子竟然怯怯地說:“我不敢。”
我立即給兒子鼓氣:“他和你長得一般高,你的力氣和他一般大,只是你沒有踢毀他沙堡的勇氣——如果有了這樣的勇氣,你一定能戰勝他,不要怕!”
“真的?”兒子被我這么一鼓動,竟一臉求勝的渴望。
“真的,不信你去試試。”我極力攛掇兒子去找首領一決高低。
“行,我去。我這就去踢了他的沙堡!”兒子早已止住眼淚,雄赳赳,氣昂昂,頗有男子漢氣概地出了家門。
我怕兒子“不敵”,趕緊隨兒子出門,偷偷地遠遠地跟在兒子后邊。只見兒子直奔沙堆而去。
那幫小朋友正圍著首領的沙堡“拍馬屁”呢,兒子撥開人群沖到了首領的沙堡前,飛起一腳,將首領的沙堡踢得一塌糊涂。
見兒子這般勇猛,小伙伴們全都一驚,首領更是意外,沖到我兒子跟前喊:“為什么踢我的沙堡?”
兒子也向前一沖,大喊:“因為你先踢壞了我的沙堡!”
兩個孩子就像兩只斗雞,互相叉腰瞪眼,對上了。我心想,兒子你可別服軟,戰勝首領的關鍵時機到了。
這時,只見首領一彎腰,抓起一把沙子沖我兒子喊:“你要是不賠我的沙堡,我就撒你一把沙子。”
兒子也一彎腰,抓起兩把沙子,口氣強硬:“你要是不先賠我的沙堡,我就撒你兩把沙子。”乖乖,這是要打起來呀。我想上前阻止,可轉念一想,還不到關鍵時刻,等他們真掐起來了再前去拉開并批評教育也不遲,何況是兩個男孩子——男孩子相互“干架”,也是他們的成長方式嘛!
可讓我十分意外的是,首領忽然先軟了,把手里的沙子往地上一擲,沖我兒子喊:“不跟你玩了。”明顯的落敗表現,原來是個“外強中干”的家伙!
兒子卻還緊緊攥著兩把沙子,喊:“你快先賠我的沙堡,快點兒賠。”
這時,周圍的伙伴們紛紛倒戈,站在了我兒子一邊,指責首領不該先踢壞別人的沙堡,應該先賠。
首領發現成了眾矢之的,竟然“落荒而逃”,兒子卻沖著人家的背影不依不饒,嘴里喊:“看你以后還敢不敢踢壞我的沙堡!”就這樣,在我的攛掇下,兒子通過據理力爭和勇敢“戰斗”,取得了完勝。我相信,通過這次與首領的較量,他一定體會到了什么叫膽量,什么叫斗爭,什么叫勇氣,什么叫正義。而這些元素,恰恰都是男子漢氣質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太懦弱,尤其是男孩子,不妨攛掇他跟他眼中的“厲害”孩子干一仗,只要孩子有了挑戰的勇氣,相信他就會漸漸擺脫懦弱。當然,你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讓孩子錯誤地以為你在鼓勵他跟別人打架,更要注意保證孩子的安全。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