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末,有位朋友來家里做客,給我兒子捎了一包糖果。客人把糖果擺在兒子面前,問:“這些糖果有橘子味的,有蘋果味的,還有草莓味的,你想吃哪種?”
兒子卻搖搖頭說:“不知道。”
客人便隨手拿了一塊橘子味的說:“那好吧,叔叔給你挑一塊橘子味的。”說著把糖果剝了給兒子吃,兒子順從地吃了起來。我在旁邊不禁開始琢磨:這孩子,別人給什么味的他就吃什么味的,咋就不會自己選擇呢?這一琢磨我突然嚇了一跳:近段時間兒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好像就是“不知道”,對什么事都沒個準(zhǔn)主意。他啥時候變成這樣的?說實話我真的沒有太注意,只是突然覺得他跟平常的孩子不太一樣。就說上個周末吧,他媽想帶他出去玩,就問他:“今天媽媽帶你出去玩,你想去超市買玩具,還是想去游樂園坐摩天輪?”孩子哪有不喜歡玩的?要是別的孩子,一定會興高采烈地二選一,甚至兩項都選,可兒子竟然搖起了頭,說:“不知道。”
妻子只好幫兒子拿主意:“好吧,那就去游樂園。”兒子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反正大人說帶他去哪兒玩他就去哪兒玩,自己沒主意。
一個人沒有主見,可不是好事,不僅不能對與自己相關(guān)的事情表達(dá)確定的意見,將來甚至沒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不行!不能讓兒子天天這般只知道搖頭說“不知道”,我得想辦法讓兒子漸漸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經(jīng)過考慮,我決定采取三項措施。
第一項,走路散步讓兒子走在前面。
每天吃過晚飯,我都會和兒子一起去樓下散步。以往每次散步時,出于安全考慮,我都會走在前邊,讓兒子隨在身邊。我是兒子行路的“安全向?qū)А保掖_定的路線是兒子跟隨的路線。現(xiàn)在為了讓兒子有“主見”,再去樓下散步時,我讓兒子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走在前邊的兒子有機會選擇行進(jìn)的方向,他覺得哪兒好玩,就可以自主選擇往哪個方向走。讓孩子走在前面,不經(jīng)意間就讓兒子學(xué)會了自主選擇,在經(jīng)常的方向選擇中,兒子漸漸有了主見意識——呵,他想向哪個方向玩就奔向哪里,很有主見的嘛!
第二項,家中事務(wù)采納兒子的意見。
家里物品的擺放,家常用品的購置等家務(wù)事,以往都是我和妻子做主,只有我們兩人在一起商量或爭論,兒子從不參與。但是現(xiàn)在,我們有意識地讓他也參與家庭事務(wù)的商量,讓他拿主意。比如家里換了新沙發(fā),如何擺?這事在以前肯定是我和妻子一商量就搞定了,但現(xiàn)在我們卻沒有立即拿主意,而是把兒子請過來,一家三口圍在一起,開起了家庭事務(wù)會,共同討論如何擺放沙發(fā)。兒子的意見是,將一個單人沙發(fā)和一個雙人沙發(fā)排在一起,另一個單人沙發(fā)擺在臥室。這是什么擺法嘛!妻子不同意這種“異類”的擺法,我卻小聲跟妻子說:“咱不是想提升兒子的主見能力嘛……”妻子一下子明白過來,立即沖兒子叫好:“好主意,好主意,就按兒子的想法擺。”沙發(fā)擺放的模樣雖然不倫不類,但因為是兒子的主意,所以我感覺這樣的擺法挺有價值——要讓孩子有主見,有時需要放棄大人的想法,扶植一下孩子的主意。當(dāng)然,除了擺沙發(fā),我們還會采納兒子好多關(guān)于家庭事務(wù)的主意,讓兒子多多參與家庭事務(wù),他就有“主人”的感覺,主人當(dāng)然就有主見嘍!
第三項,兒子的地盤我不干預(yù)。
兒子有間自己的小臥室,小臥室里掛了一幅《老虎圖》。有一次不小心,他把那幅畫給扯壞了一角,我本想再去買一幅同樣的畫掛上去,可轉(zhuǎn)念一想:小臥室是兒子的地盤,他的地盤還是讓他做主吧!想到此,我跟兒子說:“兒子,原來的那幅畫壞了,不能掛了,你想在墻上掛什么樣的新畫,自己琢磨吧!”兒子一聽掛畫的事情他自己可以做主,高興地問我:“我想掛什么畫都可以嗎?”我肯定地告訴他:“你的地盤你做主!”于是兒子自作主張,弄了好多卡通畫,有的貼在墻上,有的掛在墻上,有豎的,有橫的。好嘛,小臥室被兒子變成了卡通世界,雖然有點兒亂,但還是挺活潑的。
如今,兒子已經(jīng)從一個只會搖頭說“不知道”的孩子,漸漸變成了一個愿意表達(dá)自己意愿的有主見的孩子。如果你再問他想吃什么樣的糖果,他肯定不會再搖頭,而是會很有主見地選擇草莓味的——有主見的孩子,不但能選自己喜歡的糖果,將來肯定還能把握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