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七大河之一的遼河長1430公里,流域面積22.94萬平方公里,流經冀、蒙、吉、遼四省區,我們抱著濃濃的探求欲,開始了這次遼河源之旅。
尋遼河源頭
遼河源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河北省平泉縣大窩鋪林場腹地,順著101國道往平泉縣方向行駛一百多公里后,轉上鄉間小路,第一處景點遼代古墓便呈現在我們眼前。
遼代古墓位于平泉縣石虎村旁,距公園北山門僅幾公里之遙,據說是遼代帝王貴族墓群的一部分。古墓最顯著的標志是幾尊石像:石羊、石虎、石猴、石人。雖經千年風霜的洗禮,仍保存完好,體現了遼代藝術的精湛。
撫摸著這些石雕,不禁想起契丹人的歷史。公元 1125 年金滅遼后,契丹人的統治被女真族所取代。其后的歲月中,契丹族去了哪里?這遼河源頭又如何成了契丹族的發源地?帶著許多疑問,我們繼續前行,去追溯那充滿神秘歷史氣息的遼河源頭。
遼河源頭位于公園北山門以西七公里處,由一條鄉間小路相連。開車往源頭駛去,一路上青山碧水,藍天白云,山花漫坡,景色美不勝收。
源頭看不到大片的水源,耳邊卻能聽見清脆的水流聲,隨著聲音覓去,一股清澈的溪流汩汩流動著。旁邊立一巨石,上面刻有“遼河源頭”四個漆紅大字。這是1990 年遼寧省營口市專家藝術考察團自營口沿河而上,尋根訪祖時刻下的。
順著溪流往上走,有一口石井埋于山坡間,井水干凈清澈,據說流出來的泉水可以直接飲用。與我想象的不同,原以為偌大一條河流的源頭一定氣勢恢宏,最起碼也是從石縫里噴涌出的泉水,誰料卻是暗涌的地下泉,讓人無法窺探其真面目。遼河源頭在山體間若隱若現,靈動而有力的水流聲證明它是一條極具生命力的大河源頭。
返回景區北山門,開車盤山行走在這樣一個天然大氧吧中,我們情不自禁打開天窗貪婪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將車子隨意停在路邊,走進成片的白樺林中,頓感清涼,參天蔽日的白樺如同一個童話王國,置身其中才感覺自身的渺小,腳下厚厚的樹葉柔軟異常,如同踩著地毯般舒適。
賞高山草甸
休憩片刻,我們繼續向景區的主峰行進。主峰光頭嶺古時被契丹人稱為馬盂山,因酷似契丹族器物馬盂壺而得名。馬盂山為公園最高峰,海拔 1738.4 米,被列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契丹始祖傳說就源于此地。
據《遼史》、《契丹國志》等史料記載:“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屬漸盛,分八部。土河便是發源于此的老哈河,也就是遼河源頭。
車行至頂峰,所有美景盡收眼底。連綿起伏的山脈被變化的光影鍍成深淺不一的青墨色,層巒疊嶂,與天色相接。山巔云海,起伏變化,一陣風過后,所有景致都變了模樣,如夢如幻,似乎靈魂都得到了洗禮和凈化。
頂峰上,有一處佛手通天的象形石頗抓人眼球,真的像一只半張的手掌,五根指頭指向天際。象形石是公園內隨處可見具有特殊美感的景觀,神龜獻寶、鱷魚望江、金蟾望月,個個古樸蒼勁,通體褐黃。大自然的神工妙手造就了這些個性豐富的石頭,惟妙惟肖,給人無盡的遐想。
轉至馬盂山主峰南麓,地勢變得平緩,原始森林消失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高山草甸。真可謂繁花似錦,碧草連天,各種野花爭奇斗艷,虞美人、金蓮花、鴿子花、野菊花或金燦燦亮人眼睛,或紅艷艷撩人情懷,把整個山巔草原點綴得猶如一條色彩斑斕的大花毯。一陣清風拂面而過,草原花海波瀾起伏,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芳香。相傳這片草原曾是遼王爺的游牧場所,故稱“王爺馬場”。
整片草甸頗有內蒙古大草原的感覺,草高至小腿肚,草質很硬,踩上去有些扎腳。順著游人趟出來的一條小路走去,想到草甸深處看看,誰料走了沒多遠轉身回頭就發現車子和朋友都淹沒在草海里,不見了蹤影。四下望去,仿佛置身一片沒有人煙的大草原,只有遠處的青山白云相連。
游仙居山莊
位于馬盂山頂峰的仙居山莊是景區里唯一可以吃飯住宿的地方,山莊里那些依山勢而建的小木屋十分別致。聽說,一些攝影愛好者為了拍日出云海常常宿于山莊內。山莊的餐廳里烹制了很多特色菜,最有名的要數各種野生蘑菇和野菜了。松蘑、肉蘑、羊腿蘑在別處都難得一見,十分稀有。猴腿苣荬菜、苦藶芽是這里的特色野菜,有不少游客是專為品嘗這些鮮嫩的野菜而來。
下山的時候碰上兩位當地的花甲老人,他們皮膚曬得黝黑,正蹲在山坡上挖野菜。我問老人周邊還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老人站起身來隨手往對面的山上一指,說那里有個通天石門,景色秀美。我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除了連綿的山脈,什么也沒看到。老人指著我手里的相機問:“你那個相機是不是還有望遠鏡功能?用它瞧瞧看。”
多有趣的說法呀,于是,我用手里的“望遠相機”看向對面,果然發現有巨石隱沒在山中。我問老人如何能到那里,老人輕描淡寫地說:“翻山過去呀。”我們望著眼前延綿不絕的山路吸了口涼氣,只得作罷。
下一站是尋找傳說中的神樹——九龍蟠楊。薛杖子村下橋頭有一棵千年古樹,樹冠占地一畝半,樹干圍長約五米,九條側干虬曲旋轉,猶如群龍嬉戲。老楊雖經千年風雨,依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枝杈間隱隱有縷縷霧靄,沒人知道這棵老樹的樹齡究竟有多長。
可這薛杖子村到底在哪呀?我們直尋到南山門也不見其蹤影,只得帶著又一個遺憾返程了。
觀景不走回頭路,出了南山門后,我們經承德縣返回市里。下山途中的景致也非常好,隨處都可以停車拍照,碰到一些趕牛放羊的村民,好奇地看著我們對準他們的牛羊猛按快門。久居樊籠,對田園生活的渴求是如此無法掩飾。一路上的水田地和去時的玉米地完全不同,這里屬于源頭下游,水流充足,能看見大片的水稻田。正趕上農忙時節,村民們頭頂著烈日在稻田里插秧,我忽然有種感悟:對于久居都市的人來說,真正的田園生活只是一種心理需求,而并非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
下山的路程雖短,但多處路面破損嚴重,有一段都是碎石和大土坑,盡管我們小心翼翼,但還是不小心磕了車子底盤,好在沒什么大礙。我不禁感嘆,興許正因為路途難行,才使這仙境般的遼河源景區鮮有人至,讓它原生態的美麗得以保存吧。
編輯陳陟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