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岜沙
你想領略最原始、最古樸的苗族風情嗎?來吧,和我一起來岜沙。
岜沙,就在中國321國道的邊上,隸屬于從江縣,位于九萬大山的支脈,月亮山的腹地,由五個自然村寨組成,約有2000人。岜沙人以稻作為主,狩獵為伴,盡管今天的岜沙距離公路,距離現代文明,只是一步之遙,但他們依舊保持著千百年來固有的生活方式。
岜沙,被譽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人的村寨是依坡就勢搭成的木制桿欄式吊腳樓,從高處望去,已經生滿綠色青苔的樹皮房頂鱗次櫛比。在岜沙,你能聽到老婦人手中木紡車的“吱呀,吱呀”聲,人力舂米的“嗵嗵”聲,看到一身勁裝、腰間掛刀、肩上扛著老式火槍的岜沙男人。這一瞬間,你就仿佛跨越了數百年,回到了過去,回到了歷史的記憶中。
男人與火槍
在岜沙,最吸引人的不是那里勤勞質樸的女人,而是充滿陽剛、衣著奇特的男人。身穿自織自染自制的無領右開衽(rèn)銅扣青布衣和褲管大大的直筒青布褲,剃光頭,只在頭頂留有發髻,持刀扛槍,這就是好似古代武士一般的岜沙男人。
在岜沙的男人眼里,他們必須與“槍手”二字等同起來,才算是真正的男人。槍就是陽光下岜沙男人的影子,他們從十五六歲就開始玩槍。上坡干活時,盡管肩上挑了一兩百斤的擔子,還是少不了要帶上一支槍;吹芒筒(苗族的一種樂器)的時候,槍也不離身;就連睡覺也會擱在身邊,有的就連如廁也不放下。許多時候,他們的槍不是背或扛,而是在肩頭橫擔著,就像他們常常擔上一根扁擔那樣。對他們來說,槍就是一個精神支柱,有槍在,勇氣就在,力量就在。
岜沙人喜好的槍,是一種射程只有20多米的火藥槍。岜沙人特別珍惜老槍,如果誰有一支老祖父、曾祖父留下的槍,就像擁有傳家寶一樣被槍手們羨慕不已。在岜沙苗寨,80%以上的人家擁有持槍證。
最初,岜沙人的祖輩們是為了打獵防身而使用槍。如今,岜沙人的槍已經轉變為一種“禮炮”,凡重大節日慶典,岜沙人都會用它朝天空放。鳴火槍的巨響能直入人心,那莊重熱烈的氣氛遠不是鑼鼓鞭炮之類所能企及的。就這樣,岜沙成為了“中國最后的槍手部落”。
岜沙民風
在岜沙,男人的發髻是他們與其他支系不同的重要標志。岜沙的男孩一生下來,就不能隨便洗頭、梳頭,更不能隨便剃發、剪發,必須等到16歲的時候,舉行一種古老的成年儀式,苗語稱為“達給”:就是用鐮刀把一頭長發統統剃去,只留下最中央的一撮,梳成高高的發髻。從此以后,他就可以背上父親為他打造的獵槍,變成一個槍手,一個真正的男人,也才有資格跳花坡、吹蘆笙、游方、結婚以及生兒育女。
岜沙苗家的男女青年都是在秋千上戀愛的。在岜沙寨子里古樹參天,遮天蔽日,每一棵大樹都有編號,樹上有草繩做的秋千,樹很高很大,人在秋千上蕩,樹動也不動。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七是秋千節,男女青年就在大樹上蕩秋千,要蕩三天三夜。有女孩一人蕩秋千,如某小伙子看上她,就跳上秋千與她同蕩,并踩女孩的腳示愛,女孩如果也中意男的,就踩小伙子的腳,再共同蕩秋千。要是女孩對小伙子的腳踩也不踩,那就對不住了,小伙子只得從秋千上跳下,再找另外的秋千,去蕩悠悠啦。
岜沙苗寨收割糯谷的方式十分原始,這就造就了寨子里最獨特的風景——禾晾。
每到秋收季節,岜沙人就會用一個小巧得如同剃須刀一般、鑲嵌在木架上的刀片,將禾穗一根一根地割下,谷草則留在田里。每個禾晾大約五六米高、四五米寬,糯谷穗一排排掛起,金燦燦的一大片,直入云天,絢麗而壯觀。
存放糯谷穗的禾倉是一棟棟方形的小木屋,它不靠民居而集中成片,多為杉木皮蓋頂,也有瓦頂的。在那些新蓋的瓦頂禾倉柱子上,貼著一些白色的剪紙小人兒,那是岜沙村寨巫師的杰作,據說這些紙剪小人兒能把守一方,讓老鼠聞之喪膽,從此不敢來犯。糯米是岜沙人的主食。要吃的時候,就到禾倉里去拿上兩捆糯谷穗子,放進腳踏的石碓(duì)里舂,那份隨意,就像城里人在米柜里撮碗米來煮飯一樣。走進岜沙苗寨,古樸沉重的舂米聲總會牽動著你走進它的歷史,這聲音在山寨里不倦地響過了幾十代人,如今依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