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好作文,我們總是習慣于學習書面語言。這當然很重要。不過,口頭流傳的俗語也很精彩,許多俗語同樣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水“咬”手。冬天的時候,寒氣逼人,同學們都忍不住搓手哈氣。我們一般都會用哪些詞句呢?“滴水成冰”“寒風凜冽”……有沒有更能表現寒冷的詞語呢?回去問問爺爺奶奶,他們會有更好的答案——奶奶在洗菜時常說的一句話:“冬天冷啊,水咬手。”這個普普通通的“咬”字,細細體會,你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無窮魅力:一是化無形的寒冷為有形的“小獸”,生動形象;二是借用平日大家熟悉的被咬的疼痛感來傳達冷的感覺,非常巧妙。還有什么詞句濃縮了如此深切的生活體驗,具有如此強大的表現力呢?
——湯婆子吐水。冬天,農村還有人家在使用一種名叫“湯婆子”的取暖用具,功能相當于現在的熱水袋。你反復琢磨“湯婆子吐水”這句俗語,會覺得想象空間特大:湯婆子就像一個調皮的小孩子,或者是一個老頑童,在噗噗噗地吐水玩;水太燙,湯婆子的肚子吃不消了,忍無可忍,快要噴水了;水喝得太多了,一直撐到嗓子眼,一打嗝,水就出來了;里面太熱鬧,上面壓,下面推,有幾滴水從縫隙中被擠了出來。“湯婆子吐水”,蘊含了太多的人間溫情,太多的智慧。
——路上跑滑了。在我們的周圍,有不少民間語言大師。我們走在街上、回到家里,要注意傾聽別人的話語,搜集那些富有表現力的好詞句。一旦發現,就及時記錄下來。要是我們的耳朵都蘇醒了,努力地欣賞每一個“陌生”的聲音、“神秘”的詞句,我們一定會積累到很多。比如:“文峰大世界剛開業,去買東西的人可真多呀,把‘路上跑滑了’!”“別向老師提過高要求。教室里的位置很難安排,‘一枝動百枝搖’,動一個就要影響很多人。”“你這個人性子太慢了,怎么‘唐朝的事兒到宋朝才說’?”
——跌個跟頭抓把泥。積累俗語,是為了能在作文中適時地運用。例如,我們寫學校附近一位擺攤的老人很會賺錢:開學時,擺出各種各樣的文具;節日時,批來一大堆的彩球、鮮花;天熱了,賣冷飲;天涼了,賣熱茶。我們不妨對上述語句進行民間化的“翻譯”:那位擺攤的老人是個“尋錢的錐子”。寫一個人十分節儉:他出門買菜,就是踩到廢紙也要拾,看到樹枝也要撿。我們也可以嘗試著作“同步翻譯”:“老人勤儉持家,‘跌個跟頭也要抓把泥’。”
像這樣將書面語翻譯成俗語的練習還有很多:
小孩子不記仇,兩個人小打了一架,很快就和好如初了。——小孩子“屁股一轉就好了”。
這幫人下手太狠了,把一個乞丐打得渾身抽搐。——一個乞丐被壞人打得在地上“游”。
食品好不好,不在于量,而在于質,在于新鮮。——“寧嘗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
吃一塹,長一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千萬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俗語也是寶貴的語言資源。我們在寫作文的過程中,適當地運用一些俗語,一定會使文章更有生活的味道,更具語言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