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發布了他7年任期的最后一份施政報告,表示自己“已經打好這份工”。
“做好這份工”——這曾是他競選特首時的競選口號。這句話簡單到令人吃驚,卻以樸實贏得了香港市民的認同。而這個小個子男人,切切實實,以其處事謹慎、堅毅刻苦的性格,親近民意、盡職盡責的作風,帶領香港迎來了一個新時代。
“做好這份工”,還讓我想起著名學者、評論家崔衛平老師說的一句話:“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與你們共勉。
我在香港出生,1967年加入政府,至今做了40個年頭。這40年,我與很多人一起,共同經歷了香港的成長。40年前,香港在國際舞臺上毫不起眼;今日,香港是中國國土內競爭力最強的國際大都會。我40年來工作不懈,因為當初加入政府時曾對自己許下承諾:“我會做好這份工。”憑借著這踏實的信念,加上40年的公共行政經驗,我深信和大家一起,可以將香港再帶上另一個高峰。
我們香港人有奮發向上的雄心,把握一切機會做到最好,做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同時,香港社會尊重自由,尊重多元化,尊重法治,在香港,“人”的價值是最寶貴的。基于這些信念,香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生機勃發、包容開放、進步文明的社會。但我相信,香港可以做得更好。
我來自基層,到今天我還是堅持走到社會中,聆聽各界的聲音。在過去的任期中,我到地區和團體訪問和巡視,公開和不公開地不下百次親自接觸數以千計的各界市民。
我深知市民對未來的期望,我責無旁貸。我們對未能跟上經濟變遷的市民,要有更大的關懷;我們對要求高質生活的市民,要有更強的回應;我們要有更衛生的食物、更潔凈的環境、更繁榮的經濟、更開放的民主政制,我們要協造一個新香港。
要建立新開放政府
過去,決策過程由官員主導,官員對政策先有腹稿,按部就班,咨詢民意,然后以民意為基礎,融會貫通。將來公共決策的焦點是公眾參與,政府要盡早與市民溝通,在決策之初必須吸納民意。公共決策過程要充分透明、公平理性、思慮周詳。在起初階段,受決策影響的社群意見必須有機會充分表達,民意將成為決策的核心基礎;在決策的不同階段,社會上將有充足的討論,由利益團體到政黨,由區議會到立法會,一層層地接受民意考驗。我們鼓勵政府官員由政策的主推者變成利益的協調者,角色是鼓勵民意表達,提供選擇,平衡各方利益,確保決策實際可行,并且以民意為本,最后他們才推動政策建議獲得行政會議和立法會通過。
公務員團隊是政府的核心,維持高質素的公務員團隊,更顯重要。公務員始終是主要官員的重要來源,是治港團隊的柱石,要不斷進取,時刻自強,愛民如己。公務員必須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要愛護和了解國家,也要有國際視野,這樣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要建設新民主政制
“一國兩制”的模式,全球首創,歷史上完全沒有可供參考的例子;政制上很多的環節,我們都必須集體摸索,尋求最有利于香港穩定發展的方式。事實上,不論官員還是議員,不論身在政府總部還是議事堂,對民間的疾苦之思、憂患之情,都應該是一樣的。我們投身公務,都是為服務市民,凡事要向市民交代,所以應該將個人、黨派、界別的利益都放在市民大眾的利益之下。我們的目標應該完全一致,都是要為香港創造更美好的前途。
要推動新經濟發展
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快速增長,未來五年,香港要更加繁榮。政府有責任提升經濟發展層次,全力發展高增值產業。香港要大力發展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設計、自己的科研成果,改良創意產業,推動高技術產業,大力擴展金融業,爭取更多的優質企業來港上市,爭取國家以香港作為人民幣匯價開放的試點平臺,結合國家經濟高速增長,互惠雙贏,將香港經濟推上一個新的臺階,令香港更添繁榮。
要為香港締造新的優良生活
潔凈的食物、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良好的文物保育、低壓力的生活,這一切香港市民都應該享有。
經濟增長,通脹重臨,市民收入改善之余,亦感受到生活壓力,政府有責任減輕市民的負擔。
要推動香港的新關懷文化
有人說“香港人情薄如紙”,但現實中并非如此,例如前年東南亞海嘯時,香港便是人均捐贈最高的城市之一,足見香港人懂得賺錢之余,亦樂于施與。
我知道社會上仍有很多不幸者,未能在香港經濟急促發展的過程中分享成果;還有不少單親家庭、貧病老弱,面對很大的生活壓力。我承諾政府會積極發展新關懷文化,向不幸者伸出援手。我承諾政府會加大投資社區發展計劃,既藉社區投資與社會企業創造就業,亦藉這些計劃幫助不幸的社群。我希望進一步推動新關懷文化,讓人人都多關心諒解別人,幫助別人,讓香港不單是一個務實積極的社會,更是一個充滿關懷的社會。
香港開埠百多年來,經歷無數波濤起伏,今日能屹立于世界舞臺上,全仗我們香港人每每能把握時機,乘勢進取。所以,與其戀棧“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這種舊思維,不如把握今日的新機遇,全情投入國家的發展。我們投入國家發展的洪流,比任何大城市更具優勢:我們既是中國的一部分,又保留了獨特的制度,人權、法治、自由都有《基本法》的保障。我們的優良傳統,包括廉潔、高效率的政府,自由開放的傳媒,活潑絢燦的文化,在《基本法》下全面保留。
香港回歸,并沒有令我們失去我們珍惜的一切,反而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之上,再加上國家的關愛與支持。在經濟上,我們有幅員廣大的內地做后盾;在制度上,我們與西方最強大的經濟體一樣奉行資本主義,并且多年來與西方國家建立了堅固互惠的商貿關系。這些優勢,全中國都沒有一個城市及得上香港。只要我們與國家各單位協調得好,打通內外經脈,香港就可以全方位發展。我努力多年,就是要建造這個平臺,令香港可以大力向前推進。我努力多年,就是要打造一個新香港,做中國最強的城市,做亞洲地區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做世界一流的都會。
讓香港走入進步的新世界,絕對不是空想,不止是愿景,而是踏實的理想,我有計劃和信心做得到。我決心競選行政長官,目的是為市民服務,為國家做事,我更加是為下一代謀求更美好的將來。我有兩個兒子,都屆三十之齡。我明白香港這一代年輕人,他們都有國際視野,但生于斯,長于斯,他們的根始終在香港。他們在香港這片福地茁壯成長,朝氣勃勃,對自己和香港的前途充滿憧憬。他們珍惜成長過程中的一切,他們擁抱著香港價值,努力探索,希望掌握未來。他們是香港的新生代,是香港的新氣象,也就是香港的將來。我的責任,就是盡我所能,矢志做好行政長官這份工作,保護新生代所依附的香港價值,為他們開拓更美好、更廣闊的前路。
“生年不滿百,長懷千歲憂”,人生是短暫的,對國運的期許,對市民幸福快樂的追求,于我本人,于政府公務員隊伍的無數同事,是永恒的。我們這一代有幸經歷香港回歸,目前是千年難得一見的機遇。我有一生公務的磨練,兩年行政長官的洗禮,沒有人比我更有條件去迎接未來五年的挑戰。“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站在行政長官的崗位上,我會為新生代、為廣大市民、為我們摯愛的香港,趁著眼前的新氣象,創造更美好的新香港、更好的環境。我今日仍然會記著40年前加入政府時的那句話“我會做好這份工”,多謝大家。
(此文根據香港特首曾蔭權2007年2月1日宣布參選第三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演講整理,原題為“協造新香港,共創好環境”。標題為編者所加,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