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原本是氣象學上的一個概念,最常見的闡述是:“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一只蝴蝶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后來,這一概念被延用到很多領域,指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其未來狀態會產生極其巨大的差別。
讀書雜也有“蝴蝶效應”。
作家葉永烈的兒子在美國畢業后尋找工作,多次無果,后來終于獲得一次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面試機會。美國考官看著這位來自中國的黃皮膚面試者,竟問了一個和公司業務毫不沾邊的問題:你知道巴頓嗎?沒想到,本來很緊張的葉公子,一聽這個問題就樂了。他開始侃侃而談,從巴頓的出生到巴頓的愛好,從巴頓在歐洲戰場的戰績到他最后死于車禍。考官聽后大吃一驚。殊不知,這位貌似普通的中國年輕人,從小就喜歡“泡”在爸爸巨大的書房里,讀書多而且雜。這天終于派上了用場,助他一舉拿下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進門證。
無獨有偶,朋友的女兒不久前接受英國一所大學的面試,英國考官突然讓她談談莎士比亞。誰知這個女孩對莎翁還真是很有研究,她從莎士比亞優美的戲劇語言,談到莎士比亞時代英語方言的分類,再談到幾種莎士比亞著作中文譯本中自己最愛朱生豪先生的譯文。這一番回答不禁讓英國考官青眼相待。
做學問要專,讀書要雜。確實,人的能力組成是多種的,人的生活是豐富多樣的,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多元的。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在中外歷史上都有確證,凡有成就者,大多讀書是雜家。
有位哲人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讀書也是這樣,既要關心腳下,又要關注星空,這樣的人才會有很好的發展前途。
(選自《中國教育報》2010年3月4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