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婚姻法解釋(三)第七條,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新婚姻法解釋(三)第十條對婚前購買的房產分情況做了詳細的規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我國的封建傳統觀念是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找個好婆家”就能享福,因此也才會有“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的思想,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讓女人們有一種依賴男人的傳統觀點。
而新出臺的婚姻法,必將沖擊著“傍大款”、 “房子都比男人可靠”等被扭曲的婚戀觀。它也開始逼女人們還在女孩時就要為自己以后的路著想。說白了,就算你日后嫁得一個家境寬裕的好老公,人家的財產永遠都是婚前的個人財產,等有一天你們感情不和離婚了,你還得凈身出門。
要想生活富有、日后有保障,女人們一定要記得努力,多學習一些真本事、真功夫。只有自己有錢了,有實力了,就算不嫁一個好老公,照樣能過得好。同樣,你有實力了,在婚姻中才不會是真正的弱者,才會享受到婚姻中真正的平等、快樂與幸福!一句話,新婚姻法解釋(三)的出臺,讓婚姻現實化,也無形中逼迫女人們要自強、自立,不能再做弱者。要想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就得先學會做強者,想要房子,也得靠自己。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出臺后,它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傍大款”、“嫁富二代”、“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畸形婚戀觀的蔓延。新婚姻法解釋(三),確立夫妻財產關系的出發點,是優化婚姻家庭關系,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明確婚姻應以感情為前提,而非以財產為著眼點,夫妻間惟有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才能營造和睦、文明的家庭關系。
法律是無情的,它一旦頒布出來我們就得依法遵守;法律又是有情的,它盡管硬性地規定了“財產”,但它更會保護我們及父母對我們婚姻的付出。而如今需要我們真正思考的是,婚姻中的女人們是不是到了該摒棄以前那些“依賴”、“依附”、“依靠”男人的觀點,要想讓自己在婚姻中不被弱化,要想贏得自己真正的幸福,就別再去指望男人給你“房子”,一切得靠你們自己!
(責編/鄧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