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中國人都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但“龍”是怎么來的呢?據說在上古的時候,我們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帶領部落經過戰爭,統一了中國大地上的其他部落,并糅合各部落圖騰的特點,最終拼成“龍”,成為中華民族共同信奉的旗幟。
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在歡迎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大匯演中演唱歌曲《龍的傳人》。
人們把各種美德和超凡的力量負在了龍的身上,它英勇善戰,不怕任何強暴。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五千年前和今天的江南一樣,水草肥美、氣候濕潤,但人民因此也經常遭受洪澇災害。我們的祖先盼望一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神靈。他們看到了爬行于河流和陸地上的揚子鱷,它面孔猙獰、行蹤詭秘,使人們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因而把它奉為神靈,作為自己的保護神(在今天我們看到的龍的形象里仍可看到揚子鱷——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征。)
因為龍是瑞獸,是尊貴和祥瑞的象征,所以深受中華兒女的喜愛和尊崇,龍的形象在民間,處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