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球內部發生急劇破裂產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
地球可分為3層。中心層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鐵元素組成;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即內力作用),使地殼巖層變形、斷裂、錯動,于是便發生地震。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央,地面上離震央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越小,地震波的破壞力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地震常常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50萬次。地震前通常會有前兆:如地下水變深、翻花、冒泡、變味;雞、鴨、羊等亂跑亂跳;魚兒在水里亂游;老鼠出洞外逃等……
●遇到地震該怎么辦?
一、 在家里怎樣避震
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房屋倒塌后在室內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相對安全的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室內容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家具附近;
內墻墻根、墻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注意: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去陽臺!
二、在戶外怎樣避震
1.就地選擇開闊地帶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2.避開高大建筑物。
避開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墻的建筑物;
避開立交橋;
不要待在高煙囪、水塔下。
3.避開危險物、高聳物或懸掛物。
避開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避開廣告牌等。
4.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避開狹窄的街道;
避開危舊房屋、危墻;
避開磚、瓦等物的堆放處。
三、 在野外怎樣避震
1.避開山邊的危險環境。
避開山腳、山崖,以防滾石、泥石流等;
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2.避開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選擇垂直于滾石滾動方向的路線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滾動的方向往山下跑;也可以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特別注意保護好頭部。
四、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
1.在電影院、體育館等處。
就地蹲下或趴在椅子下;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2.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
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物或懸掛物。
3.在行駛的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后再下車。
●地震后被困了怎么辦?
1.要有信心和勇氣,盡快清理壓在身上的物體,保持呼吸暢通,想辦法脫離危險區。
2.如果沒有辦法逃脫,就要保持體力,不盲目呼叫,可以用敲擊等方法與外界聯系,等待救援。
3.要設法擴大安全空間,防止重物再壓在自己身上。
4.要積極尋找食品和水,創造生存的條件。
●地震中遇到意外,別慌張!
地震發生時往往會引發一些災害,如燃氣泄漏、火災等。遇到這些意外情況,不要慌張,可采取下面的自救方法:
1.發現燃氣泄漏時,可以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向風刮來的方向轉移。
2.遇到火災時,可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待強震過后,迅速向安全地點轉移。注意:要逆風匍匐行進。
3.發現化工廠毒氣泄漏時,不要順風跑,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盡量向風刮來的方向轉移。
4.如果被坍塌物埋壓,不要隨意搬動周圍的雜物,以防引起更大的坍塌,可通過敲擊坍塌物來傳遞求救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