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了一把制作精美的青銅寶劍。此劍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直徑相差只有0.2毫米的11個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花紋。靠近劍格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鑒定認為,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毫無銹蝕,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于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4000℃。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然而在兩千多年前,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將這種金屬鍍到劍上去的呢?
知識連連看: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攻打越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經過十年努力,終于在公元前473年滅亡吳國,迫使吳王夫差自殺,并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